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机理与路径

2019-06-01马秀贞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摘要: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从要素分类的角度看,新要素、创新要素、制度要素等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最重要的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须降低对一般生产性要素的依赖,提高新要素、制度、改革和创新等管理要素的贡献率,既要通过存量调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更要在科技创新、制度变革、管理水平提高等方面做文章,依靠存量调整、增量支撑、要素升级、制度变革和科技创新等路径推进。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要素生产率;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9)05002706

一、文献综述和问题的提出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中首次提出“在適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这是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治理和宏观调控思路的重大调整。四年来理论界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许多研究成果,如背景与逻辑起点、理论渊源与指导思想、学理逻辑与战略框架、推进路径与对策、需求侧及宏观经济政策关系等。其中,在推进路径与对策方面,许多学者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肯定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并提出了对策建议。郁鸿胜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提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是考量供给侧结构优化最合适的指标,具体通过技术进步贡献率反映,要在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资本、劳动、土地在内)中,寻找有效需求,以科技创新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增加有效供给。[2]沈坤荣等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实可行的最优选择路径是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而非资本投入为重点,并从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配置效率三个方面针对性地总结了具体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路径,强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是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所在。[3]刘金全等基于改进的索洛模型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理论推演,并分别通过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与面板平滑转移模型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冲击可以提高产出增长率,并带来“外部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冲击是经济稳态增长下的“帕累托最优”,全面加快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等可以带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4]这些研究对思考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启发意义。然而,这些研究对全要素生产率分析还略显笼统,基于不同要素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的作用机理以及全要素生产率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逻辑研究还需深化,本研究希望有所推进。

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关系

(一)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机理

1.要素、要素分类及效应分析

基于现代经济学构建的分析框架,本文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分析经济增长问题。与需求有关的经济活动为需求侧,包括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与供给有关的经济活动为供给侧,包括生产供给和要素供给。经济增长的逻辑起点首先来自供给侧的要素投入,包括要素的有效供给和合理配置,即经济增长的供给侧驱动,这既需要保证一定的要素投入量,更需要提升要素质量和效率。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要素主要包括两类(具体如图1所示):一类是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又分为传统要素和新要素,传统要素指土地和自然资源、劳动、资本等,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新科技革命的涌动,催生了技术、信息、知识和数据等“四新”要素;另一类是管理要素,是转化、组合、提升生产要素(包括传统要素和“四新”要素)和新要素并带来效率提升的要素,主要包括创新、制度、管理和政策优化等。经济学理论研究和科技革命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各类要素推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和效应不同,土地和劳动、劳动和资本存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且主要决定经济的规模性增长,在这一规律的影响下,如果没有技术进步的条件,生产率将不断下降,产出增长速度也将越来越慢,最后进入静止状态,会使经济陷入停滞。可见,传统要素不是形成新增长、新动能的主要来源,而新要素和管理要素在科技革命和新经济加快发展的进程中,会不断抵消传统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效应,从而决定生产率的增长,因而是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特别是新动能形成的重要要素。

① 我国理论界多用劳动生产率概念,在统计上采用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全要素生产率来自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在计算上理论界多用新古典增长模型提供的理论和方法。

2.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机理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率和动力的重要标志,现在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对之前的劳动生产率更清晰、全面的表达。其实这一概念来自于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①,一般来说,生产率是指生产活动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效率,而全要素生产率是产出与全部生产要素投入之比,可用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来反映,而通常使用的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等只是部分生产率。经济学理论认为,全要素生产率是指产出增长率来自于超出要素投入带来增长的部分,计算方法是除去传统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等)投入之后的“余值”。[5]从要素分类的角度看,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需要降低对一般生产性要素的依赖,主要依靠“四新”要素和制度、改革和创新等管理要素。

(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班上的讲话,系统阐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与西方供给学派的根本差异、必要性、意义、与需求侧政策的关系等,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6]吸收现代经济学精髓,综合中央供给侧改革的精神和理论界最新研究成果,本文构建由背景和逻辑起点、指导理念、目的和目标、任务和路径、对策等组成的战略框架,如图2所示。

1.逻辑起点和问题导向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背景和逻辑前提。在我国新常

态“三期叠加”的形势下,结构性、体制性和素质性矛盾和问题突出,经济发展面临“四降一升”,这些问题不是总量性、周期性问题,主要是结构性问题,特别是供需结构错配严重。继续依赖要素投入已不能支撑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摆脱原有路径依赖,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这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7]

2.引领理念

以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创新是首要发展理念,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3.目的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供给角度包括供给品种增加、质量提升、适应消费升级与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解决“需要”与“生存”的矛盾转向“需要”与“发展”的矛盾。

4.任务

包括近期任务和中长期任务。“三去一降一补”的五大重点任务是近期任务,结构优化升级则是中期任务,质量、效率和动力提升是长期性根本任务。近期任务每年不断推进不断调整,目的是为结构优化升级和质量、效率、动力提升扫清障碍。

① 三种增长:“斯密增长”,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市场的深化和扩展,推动经济增长;“库兹涅兹增长”,指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人口、资源等要素投入的增加,经济结构从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占主导地位转变;“熊彼特增长”是指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它得名于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熊彼特。

5.路径

根本路径是改革和创新。一是要推进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现代政府治理体系,同步推进政府改革和市场化改革,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突破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就要素供给的角度而言,要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的要素市场化改革,解决要素市场的体制性障碍,纠正要素价格扭曲,以提高要素投入的生产效率。针对结构性问题,以改革破解结构性难题,改革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体制机制,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实现“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有效组合,在一般竞争性领域主要发挥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在市场失灵领域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市场不足、不完善的领域还需政府完善市场,增进市场机能。二是推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推进制度变革,推进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以创新开启中国经济增长的“熊彼特增长阶段”①。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源头思考和切入,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搞好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创新者创新权益,以平台思维和生态思维构建良好政策环境和生态系统,大力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科技,营造尊重创新、创造,鼓励竞争、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8]

6.对策

运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加法”是指补齐短板,扩大要素供给,发展新兴产业,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增加人口供给,提升全员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减法”是指政府简政放权、企业清除过剩产能、社会为企业降低成本,给企业松绑,给企业减负,激发微观经济活力。 “乘法”是指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开放带动发展。“除法”是指消除发展的体制障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8]

7.目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在于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以激活社会创造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

供给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市场协调、配合,同时做好“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为指导,既要确保政策发挥效力,又要让要素市场改革同步推进。从上述战略框架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以此为抓手来引领和推进改革,体现了理论逻辑与现实需要的统一。

(三)目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要素问题

从经济学研究和工业化发展的进程看,在工业化的中后期,经济增长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推进。工业化早期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大规模资本投入带来规模增长,进入中后期阶段以后,要素投入的贡献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即所谓边际收益递减效应,这时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美国和日本的發展也证实,在工业化初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活劳动投入增加;在工业化中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投入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仅占36%和11%;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增长转向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上升到70%和50%以上。[9]综合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而全要素生产率却很低。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在北京第七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研判,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从1995年到2009年间的39%下降到了2011年到2015年间的31%。根据预测,“十三五”时期,即2016—2020年,全要素生产率会下降到27%。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和抓手,找准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有效路径。

进一步从分要素角度看,目前中国在新要素和管理要素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见表1。

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高速增长,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受到劳动人口不足、人口红利消失和资源与环境的约束,粗放型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应加快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亟待以新要素代替旧要素,提高要素利用效率。而新要素和管理要素存在的问题更深层次在于理念、制度和体制性原因,市场经济运行不畅,市场之手不足与政府之手干预过度、失当并存。解决的办法根本在于推进市场化与政府的双重改革: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首先把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建立起来,诚信、法制、社会治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要素;进一步明晰政府与市场的权力边界,通过顶层设计和立法手段等制度安排界定二者运作空间,为政府的运作提供恰当的边界和行动准则;深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政府逐步地从市场退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自我发展与自主创新空间;明确政府的权力清单,探索“法无禁止皆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负面清单制度,通过政府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职能转变,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全要素的结构性改革,促进要素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三、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框架下重构未来经济增长新动力最重要的一环,而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制度、管理等要素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最重要的要素,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路径。首先要解决存量问题,更要解决增量、效率和质量问题,要把创新、推进新动能培育和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支撑,着力培育新主体(企业)、新产业、新动力,以形成新老交替的崭新局面。因此,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既需要精准施策也需要综合考虑。

(一)存量调整路径

主要通过做“减法”,淘汰化解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妥善处置各类“僵尸企业”,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清除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拦路虎”。(1)淘汰化解过剩和落后产能。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禁违规建设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对此类项目不办理土地供应、能评、环评审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等业务,在水泥等行业积极探索产能置换指标交易,全面完成淘汰化解过剩和落后产能任务。(2)分类妥善处置工业“僵尸企业”。严格认定和精准识别“僵尸企业”,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原则,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清算注销等方式进行分类处置。(3)积极化解房地产库存。全国一、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库存存在阶段性、区域性、结构性等问题。短期看,可以从保障房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改造拆迁、发展租赁市场等方面化解库存压力;从中期看,积极引导房地产市场供需结构调整,促进市场出清;从长远看,与城镇化发展、产城融合相结合,建立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增量增加和做大路径

增量的增加有赖于培育新市场主体,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1)发展新产业。牢牢把握全球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生产方式变化带来的新机遇,以新生产要素为支撑,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促进智能产业、平台经济、品牌经济发展,实现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跨界融合提潜能、品牌高端提价值。[10](2)开发新区域。支持自贸区、综合改革试验区、经贸示范区等先行先试,支持有条件城市的新功能区、园区、创新中心等建设。(3)培育新品牌。品牌培育塑造要注重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企业家品牌的塑造,高端、大众与小众个性化品牌塑造。(4)培育新主体,做好“加法”,通过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使企业工商注册、变更、注销等手续便捷规范,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新主体,培育及扶持创客群体成长,提高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激发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促进科研院所和科技创新平台的创造活力。

(三)要素升级路径

(1)提高土地(自然资源)、资本、劳动等传统要素的产出效率,通过新要素支撑带来新产业发展,通过创新、创意带来效率提升,通过制度改革带来红利释放,通过管理带来成本降低,通过教育、培训带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技能提升,通过规模报酬提升带来成本摊低等。(2)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优化土地(自然资源)、资本、劳动等资源的配置。(3)要在创新、政策、制度等方面做文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尤其要突出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与培育,还需要政府在公共服务、城市功能提升等方面创造条件,促进要素升级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11]

(四)制度变革和科技创新路径

从供给侧来说,关键是要做好“减法”和“除法”,采取减管制、减垄断、减税收等行动。(1)在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推进降成本、减负担,清除旧的發展理念、发展模式,以创新的视角、创业的思维对待发展,激发微观经济活力。政府通过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事务的管理,为经济松绑减负;通过创造良好发展环境,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等,给企业松绑减负。(2)注重人才、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主导作用,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强的全面创新,挖掘经济发展新动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3)创新科技投入方式,提升科技财政投入水平,采用“拨、投、贷、补、奖、买”等方式,撬动各类社会资本支持创新创业。(4)建立智库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创业孵化基金、天使投资基金与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设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准备金池,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提供融资支持。[12]推广“人人创客”模式,推进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有机结合,不断降低创业孵化成本。

四、结论

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既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也是现实逻辑。全要素生产率代表了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对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本文的分析视角在于通过要素分类及其功能解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于该视角的理论分析目前并不多见。为此,本文用逻辑推演的办法首先分析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关系,切入点是要素、要素分类及效应,进而明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机理以及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并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分要素存在的问题以及更深层次原因,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推进市场化与政府的双重改革,最后围绕制度创新、变革等提出存量调整、增量增加和做大、要素升级、制度变革和科技创新等四大路径。存量调整路径主要通过做“减法”,淘汰化解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妥善处置各类“僵尸企业”,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清除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拦路虎”;增量增加和做大路径有赖于培育新市场主体,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要素升级路径既要提高传统要素的产出效率,又要优化要素配置,更要在制度创新方面做好文章;制度变革和科技创新路径,主要是在供给侧做好“减法”和“除法”,采取减管制、减垄断、减税收等行动。未来的深入研究将以某一区域为研究对象,克服数据获取难题,用成熟的方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计算和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EB/OL].(20151110)[2019010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10/c_1117099915.htm.

[2] 郁鸿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J].上海企业,2016(4):3235.

[3] 沈坤荣,金刚.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6(3):14.

[4] 刘金全,张龙.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經济增长效应——基于DSGE模型与PSTR模型的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222.

[5] 全要素生产率[EB/OL].http://baike.baidu.com/.

[6]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EB/OL].(20160510)[2019020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0/c_128972667_3.htm.

[7] 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怎么看怎么干[N].人民日报,20160104(2).

[8] 马秀贞.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个维度[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9(2):59.

[9] 孟超,胡健,陈希敏.转向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驱动[N].光明日报,20150517(7).

[10] 马秀贞,孙习武.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与新旧动能转换——以青岛市为例[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2530.

[11] 马秀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N].青岛日报,20180502(9).

[12] 范秋芳,杨敏,崔珊.知识产权保护背景下中国省域科技创新效率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4):1520.

责任编辑:韩国良

猜你喜欢

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湖北省十二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海尔的影响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科技创新为助力
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分析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分析
能源效率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
我国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