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视角下对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2019-06-01赵晶

职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高技能技师学院

赵晶

课题:本文为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ZY17245)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创新链中不同环节的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不同,应激发各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各级各类主体的积极性。

现阶段我国高级技师、技术工人等高技能人才供应不足,不利于我国的经济转型。为此,需要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夯实创新根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在各行各业倡导崇尚技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大规模培养高级技师、技术工人等高技能人才。

为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也成为当今职业学校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方向和目标。作为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职业学校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等领域进行深入改革,切实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培育学生自信乐观、精益求精等宝贵的职业品质,培育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出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下面,笔者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背景,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河北省保定技师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建立新的育人体系

1.从社会对技能需求的角度上,学校可以结合专业情况,培养更多的高级工及以上技能型人才

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人员中,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能够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以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就保定技师学院2018年的招生情况来看,招生类别包括“3+2”高职大专、预备技师、高级工、中级工,还有中专等几个类别。但在比例结构上,高级工以上共220人,中级工及中专共480人,高级工及以上人数所占比例约为31.5%。随着科技的创新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未来各行各业对技能型人才的技能水平要求会越来越高,而普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会逐步缩小。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职业学校应结合自身的情况逐步加大对高级工及以上的培养力度。

2.提供第二专业培训

为了能拓宽学生的专业学习领域,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第二技能甚至是第三技能培训服务平台,让学生在校主修一个专业的同时可以辅修2~3个相关的专业,并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保定技师学院每年都有大批的学生选择辅修第二技能,比如焊工、电工、钳工等。这样,学生不仅拓宽了自己的学习领域,而且也拓宽了将来的选择职业的广度,提高了自己的就业能力。

3.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这种品质会让人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职业素养包括内化素养和外化素养。内化素养包括一个人的责任感、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等;外化素养包括一个人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习惯等。如果将职业素养比作一棵大树,内化素养就是树根和树干,外化素养就是树枝和树叶,只有内化素养和外化素养同时具备,才会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企业是学生最主要的评价主体。据了解,多数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还不是诸如技能等外化素养的问题,而是诸如责任感、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等内化素养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学校应注重对学生内化素养的培养,比如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渗透,通过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主人翁意识、责任感,培育学生积极乐观的品质等。特别是在实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任务中体会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等可贵的职业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4.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驱动就是让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虽然我国在很多生产领域取得了较快的进步和发展,但目前我国有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企业创新动力不足。2017年7月27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的科技内涵,着力激发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的创造潜能。

高技能人才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技能人才的创新性通常表现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创造力,比如工艺流程的改进、工作方法的改进、工作中的发明和创新等。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通过开设创新教育的课程,启发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思考问题,打破惯性思维、经验思维,学习创新思维方法。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创新思维的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开展多种联合办学模式

1.“3+2”高职大专

中职学校可以开展“3+2”高职大专的办学模式。“3+2”高职大专是指前三年在中职学校就学,后两年在高职学校就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还满足了学生对学历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如保定技师学院近几年一直与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联合办学,2018年设置了机械设备安装与自动控制和数控加工两个专业,共100人。

2.专业优势互补,与其他院校联合

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所拥有的教学资源以及学校重点发展的专业领域不同,每所学校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了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条件,学校之间可以采取校校联合办学的方式。比如,保定技师学院近年在汽车维修专业上与杭州技师学院联合办学,学校择优将学生推荐到杭州技师学院继续学习。汽修专业是杭州技师学院的龙头专业,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杭州技师学院的蒋应成获得了汽车喷漆项目的金牌。這样就可以让学生享有更多优质的学习资源,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也是现代职业学校办学和培养人才的新思路。

三、产教融合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深化产教融合,将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有机衔接,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通过与企业的融通合作,让企业充分地参与到学校办学过程中,推行学校企业协同育人,以技术、资金、人才聚集为手段,构建产教融合大平台,全面服务区域经济。如未来雄安新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批的技能型人才为之服务,作为距离雄安新区最近的一所技师学院,保定技师学院可以结合实际的需求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产业,为本地区提供人才支撑。

四、校企合作,实行“双元制”培养模式

为更好地实现产教融合,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可以采取“双元制”的模式。所谓“双元”分别指的是“學校元”和“企业元”,也就是学生在学校和企业轮换培养。在学校,教师为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在企业,学生获得了真实的工作岗位,通过现场培训,可以更快地掌握岗位技能,并弥补在校理论学习的不足。校企轮换的培养模式,依照具体情况,学校和企业共同协定,每学期安排学生几周在学校学习,几周在企业学习,相互轮换。保定技师学院已经开始进行了“双元制”的探索与实践,机电一体化中德合作班于今年九月份开始招生,学校按照德方提供的教学模块及教学方法,采取“双元制”的模式进行教学,真正做到工学一体。学生在技能掌握上提高很快,学习效果明显。同时,学生在工作任务中获得了成就感,获得自信心。与企业的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基于工作过程的“双元制”课程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创业是就业的一种形式。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创业大军当中。毕业后打算创业的中职生并不多,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很多学生已经有创业的想法。目前,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学校环境,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各种条件和资源。比如,学校自己会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同时,还与当地的就业部门相联系,专门为学生提供免费的SYB创业培训课程,帮助学生提高创业能力,提供创业的方法和途径,避免学生初次创业的盲目性。同时,学校还帮助学生寻找毕业后创业的孵化基地,并提供后续支持服务。

总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对职业学校提出了人才培养要求,又赋予了其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对于职业学校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抓住时代的脉搏,努力前行,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高技能技师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学院掠影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