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 强化人力资源协同

2019-05-31刘怒海

先锋 2019年4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协同人才

刘怒海

创新的本质是人力资源的集聚。产业功能区和产业生态圈是重构成都面向未来的战略竞争优势的重大举措。建设金青新大港区是成都立足于服务“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加快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新都区坚持先行先试、错位协同、一体规划,通过构建“金青新”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体系,为高质量构建开放型一体化“大港区”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突出三个合作,推动人力资源区域协同

与金堂、青白江携手合作,大力引进、培育一批通晓国际规则、具备国际素养的专业化人才,营造“类海外”的人才发展环境,提升区域人力资源国际化水平,着力打造资源平台协同共享、集约高效的区域共同体。

一是机制共建。围绕大港区战略发展规划,聚焦产业发展定位,建立大港区人力资源协同发展联席会,制定重点项目清单,逐步完善互通、互信、互联、互商的工作推进机制,推动金青新人才工作在政策制定、要素保障、推进落实、管理评估等方面深度融合。

二是品牌共用。优化整合人才政策,共同实施“大港区人才计划”,设置三方人才专项资金池,在“蓉欧+”和“一带一路”战略重要节点城市设立引才点、协办海外引才推介会,共建大港区高端人才库,联合发布人才白皮书,联动开展专场招聘活动,有效推动区域内人力资源的有序增流、合理循环、差异发展。

三是平台共享。围绕大港区人才整体发展需求,整合三地平台资源,探索建立人才学苑、人才联盟,积极打造金青新三地企业高校融合共同体、新兴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名师工作室等平台,联合举办大港区人才技能大赛、创业大赛和人才联谊活动,推动大港区资源最大化和使用最优化。

聚焦三个关键,推动人力资源链条协同

根据新都区在大港区建设中的功能定位,按照产业协同的理念,加快构建人力资源開发、配置、转化全链条协同体系,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一是聚焦人才资源高质量供给。紧盯轨道交通、航空、现代物流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价值链高端环节,引进一批通晓国际规则、具备国际素养的高端人才,吸引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和团队,遴选一批具有看家本领的工匠人才。比如: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其专利技术,投资8亿元打造EBP生物技术研产平台;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智能光伏自动化项目,预计3年内市场占有率超20%;引进青岛华辰创新创业孵化器,推动更多的人才项目落地。

二是聚焦人才资源高效率配置。聚焦产业需求发布急需紧缺岗位人才目录和岗位信息,重点引进13类产业61个岗位的急需紧缺人才,给予每人最高3年内2000元/月的安家补贴。有侧重地引导人才往重点产业领域有序流入、合理培育。采取市场化和体制内自由选择的模式,实施“特需人才引进计划”,面向全球知名高校引进环保、规建、金融等优秀硕博人才,根据个人专业特长,补充到相应的部门工作历练,让专业的人才在专业的岗位、干专业的事情。

三是聚焦人才资源高效能转化。支持高校院所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中心建设,鼓励校企联合攻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根据大港区产业发展方向打造政产学研用共同体,联合西南交通大学共建“国地实验室”,打造环西南石油大学知识经济圈,一大批高校科技成果得到转化。聚力做大做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服务业和航空制造服务业,规划21平方公里的“天府动力新城”,建设航空发动机研发中心,通过搭建平台载体,着力提升人才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强化三个主体,推动人力资源力量协同

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不同作用,切实提升大港区人力资源协同活力。

一是强化政府引导。围绕“为大港区发展战略提升政策协同水平、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各层级人才资源、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高品质生活场景”的目标定位,持续完善“新都人才新政24条”,出台19项配套措施,形成横向覆盖到边、纵向落实到底的政策体系。建设人才政策一站式申领平台,提升人才政策落地和兑现效率。构建“人才公寓+人才公屋+人才驿站”三级安居体系,全市首创青年人才公屋,首批30套住房完成实体装修;创新“青年+青年”青年人才驿站服务模式,为600余名求职大学生提供免费住宿;建设占地386亩的木兰人才小镇,第一期项目总投资11.32亿元,建筑面积11.56万平方米。

二是强化市场主导。灵活采用校园招聘、社会招聘、定向挖掘和高端猎头等方式,以重点企业为主体,组织人才定向招引活动,有效缓解人才缺口。发挥“博士后工作室”“院士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集聚效应,培育高技能人才、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近千人,帮助企业破解因技术更新换代导致的人才供应不足问题。

三是强化社会参与。充分整合优质政务服务、创新创业服务、商务服务、生活服务等各类资源,发放“蓉城人才绿卡”C卡,不断健全人才服务载体支撑。丰富“蓉漂”人才荟内容,搭建“主管部门+用人单位+求职者”的人才供需对接网络平台,创新“空中宣讲会+校园双选会”模式,成功举办走进北京大学专场活动。通过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多方参与,在国内人才集聚地区建立引才工作站,并依托合作高校、商协会等平台,打通人才、项目、资本协同链条,推动科技水平领先、市场潜力较大、转化成效突出的人才项目落户。

下一步,新都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全市组织工作会议和组织部长会议精神,紧扣市委对新都提出的“努力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新支撑和转型发展新动能”的要求,不断增强人力资源协同力度,为大港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都智慧和力量。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为大港区建设汇聚更多优秀人才。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分层分级做好各类专家人才教育培训和国情研修,加强对人才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吸纳,把更多专家人才集聚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的宏伟实践中建功立业。

二是夯实产业支撑,围绕“产业链”建强“人才链”。聚焦做大做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服务业、航空装备制造服务业、现代物流装备制造业三大主导产业,探索建立急需紧缺人才岗位动态目录,开发“智汇香城”人才政策线上申领系统,鼓励企业立足需要在全球建立招才引智站点,全面提升人才引领发展水平。

三是加强战略合作,提升三地协同发展水平。召开“金青新大港区”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人才协同创新基地揭牌仪式和人才项目合作启动仪式,举办“金青新大港区”人力资源协同高峰论坛,组织“蓉漂人才日”“西迁精神”宣讲会,“大港区”青年人才欢乐跑等活动,不断拓宽相融共促的合作平台。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协同人才
人才云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