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力推进城市转型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

2019-05-31熊若愚

先锋 2019年4期
关键词:成都建设发展

熊若愚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四川视察,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为新时代治蓉兴蓉确立了一条主线、提供了根本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突破圈层思维、突破盆地约束、突破区域局限、突破西部定位,对标学习世界先进城市,着力推进城市发展由速度规模导向转向质量效益导向;由生产保障优先,转向生活品质优先;由低成本要素驱动,转向创新生态驱动;由维稳型的经验治理,转向人本型的社区治理,加快实现城市重塑和再造,早日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

由速度规模导向,转向质量效益导向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质量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不符合城市发展定位、不符合城市发展方向的产业和功能调出去,用于更适合成都发展的产业集聚。

积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全面塑造城市发展新优势。成都聚焦高质量发展,积极转变经济工作组织方式,加快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创新活力旺盛、区域布局协调、城乡发展融合、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发展新格局。这两年,成都关闭了1万多家散乱污企业,调迁1千多家企业到兄弟市州发展,目的就是调出空间,用于更适合成都发展的产业集聚,用于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一批过千亿、过五千亿、过万亿的世界级现代化产业集群。聚焦高端绿色智能,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产业为重点,在产能规模等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聚焦高价值高品质,着力发展会展经济、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文旅产业和生活服务业五大重点领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聚焦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坚持以研发新技术、培育新组织、发展新产业、创造新业态、探索新模式为基本路径,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将成都建成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新型城市。

落实重点举措,加快推动“5+5+1”重点产业领域攻坚。成都在全国率先成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聚焦“六大新经济形态”,构建“七大应用场景”,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推动规划建设方式变革,对城乡空间形态、产业布局等进行全面规划、系统设计。深化经济工作组织方式改革,以重点产业为核心构建完善产业生态体系,着力打造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等28个产业生态圈。全力培育创新生态链,实施科技创新能力突破工程,落实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推动新旧动能接续变革,让创新创造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加快建设产业功能区,构筑城市新形态。激活市场主体活力,营造公平公开公正市场环境。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深化要素供给改革。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

由生产保障优先,转向生活品质优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成为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府新区时明确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规划建设好天府新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质量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建设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

充分发挥主干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力。在成都发展史上,国家中心城市厘清了成都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的定位,在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中的“主干”定位进一步明确了成都在全省的定位。“一干多支”前所未有地突出了成都在四川发展全局中的龙头地位和关键作用。生活品质优先,首先要体现在发挥主干带动作用上,通过做强国家中心城市带动成都乃至全省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提升。坚定不移建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打造以成都为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不断增强区域引领辐射带动能力。全力打造全省发展的主引擎,积极推动“五区协同”,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效益和水平。坚持“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加快建设国际营商环境标杆城市,着力提升全球化资源要素配置能力,持续增强成都的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2018年,成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3%和9%,新增人口74万人,新增市场主体54万户,充分发挥了主干带动作用,成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先行者。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建设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大美公园城市,不断提升城市品质。锁定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总体目标,着力推进“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空间战略,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如今,成都发展跨越龙泉山,龙泉山“两翼”分别是中心城区和东部新区,城区由原来的630平方公里,延展至3677平方公里,展现了“一山连两翼”的美好途径。大力加強绿道建设,两年时间建成2600公里,创造了世界绿道发展史上的奇迹,成为市民陶冶情操、休憩放松的重要场所,满城绿色正重构着人们对城市价值的认识。高标准高水平推进TOD综合开发,提升生活城市品质,巩固消费中心地位。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铁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学治堵、全域增绿“三治一增”,实施“治霾十条”“治水十条”“治堵十条”“增绿十条”,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由低成本要素驱动,转向创新生态驱动

国际经济竞争甚至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质量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必须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加快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加快形成以创新、改革、开放、人才为主的城市动力结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推动产业功能区和产业生态圈建设,打造城市发展的战略优势。城市动力决定着城市发展的速度、质量和可持续性。城市要发展,就要靠创新和生态。创新的本质是人力资源的集聚,生态的核心是要素的集聚。城市发展竞争优势培育需要放在创新生态上,其承载物就是推动发展产业功能区和产业生态圈。更加注重依靠创新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同产业发展有机融合,让创新成为成都永续发展的动力,让人人都有创新创业机会,处处都有创新创业活力。坚持以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谋划推进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制度交易成本,提高行政服务效能,释放市场活力。牢固树立“更全面、更深入、更务实”的新开放观,推进城市、产业、企业和人才的全面开放,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人才链,不断把双向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打造国家向西向南开放门户和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成都发起新经济“突围战”,厚植土壤,让最具潜力、活力的经济元素长成“参天大树”。将新经济活力区中具有新经济特征的8万家企业分成4类,进行梯度培育,对种子期“雏鹰企业”提供孵化器、天使基金等服务,对高成长期“瞪羚企业”提供租金补贴等,对独角兽企业提供投资融资、资本整合等,对龙头企业提供配套资本、高端人才等,形成了一个产业生态圈,各类企业都迸发出生机和活力。2018年高新区新登记新经济企业1.1万户,增速达25%以上。

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着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强市。高质量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依靠力量也是人民群众。牢固树立“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吸引和集聚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加快形成国际一流的人才汇聚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出台具有鲜明比较优势的人才政策,向高素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倾斜,为优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公共资源和政策支持,形成更具人性化的引育用留政策体系,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建设最受大学生和求职者喜爱的城市。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本土人才自主培养计划,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由维稳型的经验治理,转向人本型的社区治理

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城市发展的大问题。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质量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必须坚持从最基础做起,紧紧抓住社区治理这个城市治理的基础根本,不断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共治。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发展和治理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工作导向,以市民感受为导向,努力使城市治理更有温度,让人民群众日子越过越好。加强公共服务统筹规划,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服务功能,完善教育、医疗、体育、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强公共就业服务供给能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岗位。完善租售补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推进城乡扶贫开发,着力缩减城乡相对贫困人口,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坚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让市民看到更多的蓝天白云、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遵循特大城市治理规律,建设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成都在全国率先成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作为党委工作部门,由组织部长兼任社治委主任,加快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新型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着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城市治理优势。发动社会力量,聚力破解品质服务层次不高、供给低效等问题,剥离街道招商引资职能,落实社区“减负”、精简事项、提高效率。建设、运营“天府市民云”,为市民提供全方位“指尖式”服务。改造党群服务中心800个,党组织动员群众、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的能力大大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发展治理模式正在形成。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激发广大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主人翁意识,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能力。大力运用智慧化促进城市科学发展,加快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深入推进网络理政,实现民生服务智慧运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城市管理服务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精准对接,推进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科学化管理中有更多获得感。

猜你喜欢

成都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穿过成都去看你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成都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