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转型的成都实践

2019-05-31张宇

先锋 2019年4期
关键词:成都经济发展

张宇

2017年以来,成都把握新时代新机遇,坚定将发展新经济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抓手,将发展动能由低成本要素驱动,转向创新生态驱动,努力适应新常态、转换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实现新战略,加快建设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城市,正逐步成为新经济的话语引领者、场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态创新区。

进入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加速前进。创新驱动战略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热点,也是理论界关注研究的焦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成都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及市委十三届三次、四次全会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新经济新动能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增强发展新优势,加快推动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全市新经济发展大会召开以来,新潮传媒成长为独角兽,医云科技、1919酒类直供、驹马物流达到独角兽标准,新经济总量指数持续上升,呈现出开局良好态势。2018年全市新增新经济企业4.1万户,同比增长19.0%,新培育4家“独角兽”企业;155家新经济企业获得风险投资160.7亿元。新经济正在成为新旧动能转换、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增长极。

创新在成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成都过去所依赖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需要打破传统路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高质量、高效益、绿色的经济增长模式。因此,摆脱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依赖,发展新经济是成都经济转型的关键。新经济是一种由技术到经济的演进范式,创新是发展新经济的核心动力,也是成都市整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

(一)创新有利于生产关系与新生产力协调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高度,生产关系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关系。新旧动能转换既是一场生产力革命,也是一次生产关系变革。当前,传统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一代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治理创新,才能使生产关系快速适应生产力的变化,才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成都持续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为此,成都设计了以新技术为驱动、以新组织为主体、以新产业为支撑、以新业态为引擎、以新模式为突破五种新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创新是基本路径实现的必要保障。

(三)创新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创新驱动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有两条重要路径,一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增长动力接续转换。二是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成都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具体实践——发展新经济

随着新技术、新模式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对城市治理的提能增效、对人民生活的融合渗透,新经济正在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力量,正在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城市管理服务的有效手段,正在成为改变人民生活、提升生活质量的全新体验。

成都市在全国首个成立新经济发展委,最早系统提出发展新经济的城市发展战略,率先提出新经济发展的场景理论,将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高效能治理、市民高品质生活,成都着力创造新场景、发展新要素、形成新产业、营造新生态,努力为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成都智慧。

(一)强化系统顶层设计,总体架构基本形成

作为全国首个系统提出发展新经济的城市,探索形成一套新经济发展的成都路径。

一是系统设计推进体系。成立新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市新经济发展推进工作,协调解决新经济发展重大问题。在全国率先设立新经济委,顶层设计全市新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开展战略研究,形成政策体系并统筹推进。建立新经济发展研究院,提供趋势预测、政策设计、决策判断、平台运营、对外合作、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撑。建成“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展厅”,集中展示成都新经济发展的探索实践和阶段性成效。

二是系统探索发展理念。召开新经济发展大会,形成新经济“三四五六七”具体举措,推进政策制定“配菜”变“点菜”、公共服务“个别服务”变“生态营造”、企业发展“给优惠”变“给机会”“三个转变”,围绕聚合共享、跨界融合、快速迭代、高速增长“四个特征”,坚持以新技术为驱动、以新经济为主体、以新产业为支撑、以新业态为引擎、以新模式为突破“五条路径”,聚焦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形态”,构建实体经济、智慧城市、双创平台、人力资源协同、消费提档升级、绿色低碳、现代供應链“七大应用场景”,重塑“7+N”发展空间布局,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5G、清洁能源、现代供应链为核心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开放型产业体系。

三是系统构建工作抓手。建立新经济统计体系,对国民经济行业中具有新经济特征、符合“六大形态”的类别进行梳理,形成《成都市新经济行业分类指导目录(2019版)》,开展新经济企业统计普查。建立新经济监测体系,推动新经济研究从“结果分析”向“行为预测”转变,建成“成都新经济大数据监测平台”,自动采集互联网公开数据,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动态监测成都市新经济发展水平,提供态势感知和决策参考。建立新经济目标考核体系,采用场景供给、新经济营收、企业增长、获得风投、梯度培育等指标对相关市级部门、区(市)县进行考核。

(二)提出应用场景理论,实践探索初见成效

推动“给优惠”向“给机会”转变,着力构建与新经济发展高度契合的多元应用场景。

一是在全国率先提出应用场景理论。通过供给应用场景培育新技术、新模式落地的市场,为新经济企业提供入口机会,为广大市民提供情景体验,促进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业态衍生发展、新模式融合创新、新产业裂变催生,推动新经济从创新走向应用、从概念走向实践。

二是在规划编制中预设应用场景。充分考虑前沿科技和颠覆性技术对未来生产生活的影响,超前谋划、前瞻布局,规划建设200平方公里智慧交通生态圈,启动建设5平方公里无人驾驶汽车测试场;在远洋太古里建设全国首个5G示范街区,二环路快速公交建成全国首条试商用5G精品环线,吸引新经济企业参与城市建设运营。

三是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应用场景。对接生产生活需求,鼓励企业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提供解决方案,开展共享停车试点,推进共享停车平台企业为全市460余个小区提供车位共享服务;加快推进盒马鲜生、缤果盒子等“新零售”场景布局。

四是在城市治理中包容新场景。包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推进管理流程、规制与其相融合,支持无人工厂、无人快递发展。对经过市场考验、发展前景好的创新领域的优秀项目,通过政府首购、试点示范、牌照优先发放等形式,加强推广支持,助力快速壮大。

(三)制定精准政策体系,磁场效应开始显现

推动新经济政策“配菜”向“点菜”转变,对接企业需求持续出台加快新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

一是构建“1+6+7+N”新经济政策体系。印发实施《关于营造新生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逐一出台“六大形态”、“七大应用场景”实施方案并召开新闻发布会,聚焦政府治理方式转变和创新、创业、创投,出台企业引进、人才培育、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开展新经济重点领域细分专业化研究并转化为具体政策措施,努力营造新经济发展环境。

二是加快新经济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新经济要素出台各类专项政策,为创新创业提供最直接的要素支撑,构建新经济要素生态。

在人才要素方面,实施“精准引才计划”,发布成都人才白皮书,打造“黄金眼”全球人才搜索系统2.0版,人才新政12条发布后已吸引25万名全日制本科及以上青年人才到成都落户。在技术要素方面,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建设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全面创新改革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在资本要素方面,实施“上市倍增行动计划”,在蓉办公的私募机构数达498家,基金实际管理规模超过2500亿元,构建涵盖企业发展初创、成长、爆发阶段全过程的融资服务体系。

在数据要素方面,实施“数据大会战”,优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建设全市统一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开放平台,推进数据合法有序契约开放和社会化再利用,引导企业和个人围绕政府数据开展创新运用,已开放601个数据集、2675万条数据。

三是实施全生命周期企业培育。启动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出台梯度培育若干政策措施,针对企业全生命周期、全环节不同痛点、不同需求,分层分级对新经济企业给予人才、融资、技术创新、上市、品牌宣传等差异化支持,打造独角兽或行业领军企业、准独角兽、种子企业的新经济企业梯队。实施新经济企业“双百工程”,开展新经济百家重点培育企业和百名优秀人才培育培养。举办新经济企业产品和服务供需对接会,推动新经济企业服务供给与国有企业需求的供需对接。

(四)营造创新发展生态,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推动“个别服务”向“生态营造”转变,打造有利于新经济企业发展的生长环境。

一是转变政府治理方式。优化市场准入方式,精简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定期发布投资白皮书,发布“城市机会清单”,建设市场开放先行城市。建成“成都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转变审计监督方式。

二是优化政府服务方式。深化“放管服”改革,注重“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政府治理深度融合,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和信息公开,加快政务服务从网下拓展到网上,主动公开新经济重点领域发展方向、扶持政策相关信息。上线“天府市民云”平台,打通政务数据库,构建一站式“互联网+”城市服务平台,为市民集成提供生活、政务、商业、社区等服务。

三是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方式。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出台对新经济实行包容审慎监管的指导意见,制定新经济企业就业人员参保政策,建立新经济企业标识制度。

四是构建校院企地发展共同体。与在蓉高校院所共同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平台和科技产业园区,推动签约374个项目,引导投资超4000亿元,引聚高水平人才超过10000名。

成都发展新经济的未来格局

成都市经济发展从低成本要素驱动向创新生态驱动转型做了一系列努力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结合自身情况,成都将取长补短,对新经济统筹协调发展进行再认识、再思考,加快谋划“新经济发展2.0版”,提升形成“3+10”新经济工作格局,践行“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工作部署,加强我市新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一是着力加强“规划、政策、保障”3项制度设计。在规划方面。主动开展新经济远景规划,制定行动计划,谋划新经济总体战略,引领成都新经济发展。在政策方面。加快构建完善新经济精准政策体系,围绕培育场景、展现机会、聚集要素、發展产业、营造生态,为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在保障方面。强化组织保障、资金保障、服务保障,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省级部门支持,健全统计、监测、考核三大机制,形成新经济发展合力。

二是统筹市级相关部门和区(市)县协调抓好“人才、技术、资本、数据、场景、载体、企业、产业、活动、文化”10个方面工作。

总之,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经济转型正在推进的大背景下,成都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成都发展的深切嘱托和厚望,致力于建设世界新经济发展话语引领地、全球创新应用的场景培育地、国际一流创新要素聚集区、新经济发展生态创新高地,争当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拥护者、践行者、开拓者,努力打造“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争取为国家贡献更多“成都实践”。

猜你喜欢

成都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穿过成都去看你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成都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