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H380D型动车组车轮踏面缺陷原因分析
2019-05-31邵迥姜海青
邵迥 姜海青
摘 要:对CRH380D型动车组车轮踏面异常缺陷,经过系统分析,找到了问题原因,采取应对措施后未再发生。
关键词:车轮;踏面缺陷;问题原因;建议措施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15.046
1 故障描述
1.1 基本信息
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配属上海局的CRH380D型动车组集中发生76例车轮踏面缺陷,缺陷导致车轮临时镟修且镟修量较正常镟修量增大,进而导致轮径集中到限,路局周转轮对数量不足,给路局运输生产组织造成极大影响。
(1)缺陷特征:76例缺陷中,LU/LD超声波探伤发现41例、库内检查发现23例、车轮镟修过程中发现12例,如图1。
缺陷的共同特征:库内检查发现的显性缺陷,随着镟修进刀量增加,缺陷面积呈扩大趋势,可见缺陷是由踏面浅表层向踏面外部扩展。LU/LD超声波探伤或镟修过程中发现的缺陷,也证明缺陷初始发生于踏面浅表层,尚未扩展至踏面。缺陷位置横向位于滚动圆左右约6mm处,深度位于踏面下4-8mm处。
2 原因分析
2.1 缺陷车轮材质分析
CRH380D型动车组车轮材质为ER8。根据车轮供货技术条件,选取两片具有代表性的缺陷车轮(序号分别为E1002079-0066和E1302102-0075),从化学成份、拉伸性能、冲击性能、轮辋硬度、显微组织及晶粒度、低倍检验和非金属夹杂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各项性能均符合ER8材质车轮技术条件。
2.2 缺陷车轮数据分析
(1)缺陷发生时间集中。缺陷集中发生在2018年5月至9月,占77.6%。而CRH380D型动车组自2015年4月开始投入运营,之前未发生过此类缺陷。
(2)缺陷集中发生在特定交路车组上。有53例缺陷发生在CRH380D型动车组前10组小号车上(1501~1510),占69.7%。经与路局了解,这10组小号车在上述踏面缺陷发生期间,有超过90%的时间固定担当特定交路(沪宁城际)。
(3)缺陷发生位置集中。有60例缺陷发生在列车左侧车轮上,占78.9%。
(4)缺陷车轮里程分析。最小里程68万公里,最大里程225万公里,平均里程179万公里,里程较为分散,没有规律性。
(5)缺陷车轮最近一次镟轮数据分析。从轮径切削量、轮缘厚度恢复量、Qr值等參数分析。轮径切削量介于2-3mm的占35.5%,切削量3mm以上的占47.4%。轮缘厚度恢复至32-33mm的占17.1%,恢复至33-34mm的占48.7%,恢复至34-35mm的占32.9%。Qr值均在标准范围内。基于分析,说明最近一次镟修为有效镟修。
(6)缺陷距最近一次镟修走行里程。里程介于15-20万公里占56.6%,介于20-25万公里占27.6%。CRH380D型动车组车轮镟修周期为25万公里,缺陷车轮均未超镟修周期。
2.3 踏面缺陷形成机理分析
轮轨接触时车轮接触斑会因超常应力引发塑性变形。根据轮轨接触状态,车轮所受最大应力在浅表层,横向范围在接触点12mm内,深度4-8mm,为剪应力,方向与车轮切向成小角度。当轮轨不匹配或因异物入侵时,车轮首先在该深度范围内发生损伤。
车轮发生损伤后,随着持续运行,损伤处受到周期性的轮轨接触应力,逐渐积累演变成疲劳裂纹扩展(棘轮效应)。
裂纹扩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车轮受力状态、轮轨接触状态、初始损伤状态、轮轨表面摩擦状态、车轮磨耗状态、车辆牵引制动状态及环境温度湿度等。当裂纹扩展时,是在次表层及表层的剪应力作用下扩展的,而较大剪应力横向只存在于轮轨接触点周围约12mm范围内,考虑轮对常用左右横移接触点15mm的移动,则裂纹在横向扩展范围约27mm,不会向轮缘或外侧扩展;在深度方向,最大剪应力距踏面4-8mm范围,随深度急剧下降,且剪应力方向与车轮切向成小角度,裂纹不能沿径向深层扩展。因此,此类裂纹在最恶劣条件下扩展为踏面局部剥离,不会形成贯穿性裂纹,不会导致辋裂故障。
3 结论
综上分析,铁路局反馈的踏面缺陷特征完全符合上述机理分析,且缺陷具有“三集中”的特点:集中发生在2018年5月至9月,集中发生在特定交路(沪宁城际)车组上,集中发生在列车左侧。因此判断缺陷跟沪宁城际线路特定的轨道状况有关,属于轮轨关系不匹配造成的。经与铁路局了解,在同一时间段,担当沪宁城际交路的其它型号动车组,如CRH1B、CRH380B/L等,也发生了类似车轮踏面缺陷,铁路局采取对钢轨打磨等措施后未再发生类似踏面缺陷。
参考文献:
[1]ER8车轮技术条件[M].
[2]GB 2585-2007 铁路用热轧钢轨[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