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组故障检测研究
2019-05-31张男男
张男男
摘 要:动车组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多故障。如果采用计算机实时检测技术,可以有效地记录动车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信号和发生的时间,并在检测到信号之后,能够第一时间就将所有的数据故障都输送入笔记本电脑中,从而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出故障,并更好地提高故障的准确性。
关键词:动车组结构;故障检修;检修策略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15.007
0 引言
高速铁路已经成为了当前重要的交通。随着高速铁路的运营里程不断地增加,动车组开发运行的量也因此不断地增加,动车检修工作的任务也会因此增加。动车的检修也正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因此,动车的高密度运行次数和运行的时间也在不断地增加。所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对动车组故障进行检修显得尤为重要。
1 动车组检修的概述
高铁内部的维护检修的手段是日常运行的过程中最常用的检测手段。一般而言,如果要在运行的状态下对动车运行的状态进行检修,就是要利用各类仪表和数据仪器来监测列车运行的状态。并需要直接对有故障的部件进行诊断和更换。定期检修主要是可以通过分析动车运行的状态来控制整个设备和系统的运行状态,并在之后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修,从而更好地预防动车发生故障,保证动车能够更好地运行。
为了能够更好地保证动车安全地运行,需要选择合适的检修技术来进行有效地检修。例如,及时检查行驶1万公里的动车的车体和制动系统;及时检查行驶了6万公里动车的动车组[1]。如果动车行驶了100万公里以上,则需要彻底对其进行分解和维修,从而使得动车能够更好地维持在新车的状态。所以,动车的维修需要将维修基地和维修部件更好地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检修水平。
2 动车组检修的现状
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我国国内动车组检修的模式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在之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目前动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动车检修模式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目前,广大动车组的检修主要是以耗材补充为主,但是却没有对动车组的检修和更换的情况有清晰地了解。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先考虑动车实际运营的情况,之后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准确地检修。但是,动车组内部状态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流畅的问题。在实际维修的过程中只是将日常换件的情况、日常故障和处理状况进行记录。所以每次动车返厂维修的过程中,专业的人员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对各个系统进行排查,并在之后出现漏检的现象。最终会使得检修的周期变得过长。我国的动车组在检修的过程中通常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并直接影响着动车的正常上线率。
3 实际检测案例
本文具体分析计算机实时检测的具体使用步骤。在实际检测的过程中,可以先将研发的动车组故障检测装置和多功能的记录仪相互配合,并有效地测量动车组牵引装置控制回路中的相关信号。而随车故障检测装置能够实现长时间的监测,并更好地记录电平的变化,并有效地捕捉到在变化时产生的脉冲信号。具体的检测步骤如下所示:
3.1 有效设置测试设备中的采样率
可以设置随车故障检测过程中的采样率。先将随车故障检测装置的采样率设置为500微秒/CH,再配合各种数据表格记录各个测试点的电压波动变化情况。多通道的示波记录仪的采样率为100kHz/CH,主要可以以波形图的形式来记录信号测试电压模拟的动态过程。又因为多通道的示波记录仪内部的容量非常有限,所以不能够采用过高的采样率来记录内部的信号。否则,其记录信号的时间长度会得以缩短。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先要将仪器的采样率设置为100kHz/CH,并有效地分析测量精度和时长的需求。
3.2 有效采集信号
之后再有效地采集信号,先可以将车内的检测装置和多通道示波记录仪有效地进行配合,并在同一个信号点处运用不同的设备来进行信号采集和记录工作。之后再全面记录故障的信号,之后有效地进行分析[2]。图1有效地显示了随车故障检测装置和多通道示波记录仪相互配合,并在之后有效地采集信号的方式。
3.3 信号测试的结果
在现场测试的过程中,当动车组内部的主断路器呈闭合或者断开的状态时,可以运用多通道的示波記录仪有效地记录波形图内部的故障检测装置。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7号、8号线和其他线路上存在干扰的信号。从图2可以看出,当闭合的主断路器内部的控制线存在电流时,将会从313ms到334ms处结束,内部也会存在一段20ms的干扰信号,图2标记圈中数据有效地显示了相关的结果。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先就动车组的概念和检修的现状进行分析,之后再结合实际的案例具体分析计算机实时检测的具体运用。这样一次研究对于改善高速动车组内部的电磁环境有非常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建伟.高速铁路建设动车组运行故障图像检测系统的实践[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7(03):139-144.
[2]许营营,谭天赋,董涛.动车组运行故障动态图像检测系统(TEDS)的图像对比算法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6(05):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