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提示语的秘妙

2019-05-31房文婷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3期

房文婷

【摘要】美术教材里除了图片内容外,还有一些不可缺少的文字内容,笔者将其统称为提示语。从它的组成结构上进行分析,可以分成五大板块。在此基础上我再将其分为一、二两级提示语。一级提示语对内容起引导作用;二级提示语对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地使用这些提示语,但并不能为其所困,并且还需对教材深层研究把握,做出更加符合学生、课堂的有效教学设计。

【关键词】提示语 组成结构 引导力量 有序进行

美术教材里除了图片以外,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文字配于其中,认真研读起来,会发现它们对每一课的学习起到提示作用。这些教材中的提示语可以分为许多种类,有的起对本课题的导入作用,有的起对欣赏的提示作用,有的起对教学活动的解析作用,有的起对课外知识的拓展作用,还有的起对评价标准的界定作用……无论是哪种作用,文本中的提示语一直就不应该被忽略,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运用,让教学活动更加丰富有序。

  一、研究教材,了解各层提示语的组成结构

先要了解的是教材中的提示语的组成结构,笔者将它们称为“教材内容的版式”,概括起来它们有以下几大类:

1.导语:是一节课提示语的重点,字号往往用4号宋体,显得醒目。对整节课起一个引领的作用。

2.知识窗、小窍门:顾名思义,“知识窗”与“小窍门”的栏目里讲的都是与本课有关的一些知识性、方法性的内容。比如“小窍门”是解决一些技巧方面的问题。学生往往在这部分内容里学习到很多东西,眼界与知识面能得到提高与拓展,亦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取方法,少走弯路,省时省力。

3.同学的话、老师的话:关于“同学的话”这个板块,通常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本课提出的疑惑;而“老师的话”则往往是对本课做出关键性的提示。这种提示与导入语不同,通常是对本课的重难点提示引导,往往能解决学生的疑惑。

4.访问艺术家(儿童美术馆、走进博物馆、民艺坊等):这部分的文字通常只是起一个备注的作用,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有代表性的、有历史地位的、与本课相关的一些作品展示出来时,进行小备注,通常文字简短,一目了然。这一板块就像是带领学生去领略艺术的大千世界,在这里能够得到历史长河里或者身边艺术的熏陶。

5.小实验、学习建议:这些板块通常是指导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需要学生亲身做尝试的实验、需要教师对学习的内容提出一系列的要求,其中包括调查、采访、讨论、作业任务等内容。只要是与本课相关的学习活动都可能在这一栏内容中出现。

教材中还会包括一些主图、情境图的备注、抢答题等内容的文字,都可以归纳到以上板块中去。无论教材的版式有多少种类,文字部分都是辅助教学活动帮手,应在教学中好好发掘与利用。

  二、关注内容,发现一级提示语的引导力量

这里首先说的是一级提示语,就是每一课用四号字体标示出来的文字,它往往是每一课想让学生最先了解的内容。我们的研究重点在“教育现场”,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我们细细推敲。虽然针对每一节课,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有自己对教学过程的处理方式,但书本上的提示语却是我们该细细研读的内容,具体看来有如下作用:

1.煽情式的开场白

苏少版二年级上册第3课中写道:“小小的贺卡是美丽的信使,在节日、新年、生日里……传递着美好的祝福和深厚的情谊。”

这是属于煽情式的提示语,就像一个主持人上场,即将进行一场声情并茂的节目主持。而这样的文字就起着煽情的作用,将人的思绪拉到特殊的日子里来,想到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最好方式就是“贺卡”!从而导出本课的课题。如此简单易行的开场白,正是教师这节课的最好导入语。

煽情式的开场白,为一节课奠定了感悟的基调,渲染了课堂气氛。

2.任务型的导入语

苏少版六年级上册第2课中写道:“去画菜地里带露水的蔬菜,去画菜场内鲜亮的蔬菜,或者画妈妈菜篮里的蔬菜……”

这是属于任务型的导入语,三句话代表了三个作业任务的层次,也表明课堂内容围绕着这三方面去讨论。首先是蔬菜长在地里时的样子,可以画蔬菜的生长状态,也可以画播种时的场景;其次是画菜场里的蔬菜,比如农贸市场或者超市里的蔬菜,这时候蔬菜的状态应该是分格排列,有买或卖菜的人的姿态;最后说的是妈妈菜篮里的蔬菜,这种基本就是静物的一种构图,只需要对蔬菜的造型结构了解了就可以了。

任務型的导入语让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教师课堂讲解层次也明确,因此任务型的导入语是一堂课的指路明灯,让课堂结构清晰可循。

3.感受式的引导语

感受是个玄妙的东西,尤其是对一些美术形式的感受,每个人是不尽相同的。于是我们看到有些提示语是对学生感受的一种引导。比如苏少版三年级上册第5课中写道:“鲜艳或灰暗的色彩,轻盈或沉重的点,松驰或强劲的线,整齐或怪异的形……都能唤起不同的感觉。”其实色彩、点、线、形……这些都能给人带来一些感受,但感受本身是难以捕捉和言明的,因此,这段文字就是让学生对这些美术元素的感觉明朗清晰起来。

感受式的引导语让学生在专业的指导下,有正确的感受与判断,从而增强对艺术的感受力。

4.知识型的概念语

苏少版三年级上册第8课中写道:“左右或上下重复而对应,叫作对称。事物依规律井然有序地存在,叫作秩序。”这两句话其实就是两个概念性的语言。概念式的提示语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点,学生能在简短的语言中了解事物的特征与属性。美术课程的学习也是一门知识的学习,这类知识型的概念语自然是少不了的。

知识型的概念语让学生快速了解本课的知识点,能迅速明确学习目标。

其实教材上的一级提示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以上归纳出的四种也只是基本概括出一级提示语的大致作用。

  三、延展活动,遵行二级提示语的有序进行

除了一级提示语,教材还有五号宋体标示出来的二级提示语的文字,它们包括“知识窗”“学习建议”“奇思妙想”“同学老师的话”等板块的内容。教学中的许多活动都在这些文字中得以体现,如果很好地利用,就是内容十分丰富的课堂。关于二级提示语,总的概括成以下几点活动内容的体现。

1.拓展知识

比如五年级上册第16课中的“知识窗”与17课中“走进博物馆”之类的内容,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给学生提供一些课外知识,用来了解和开拓眼界的。通常“知识窗”让我们知道一些不太常见的知识点,了解到古今中外的鲜为人知的一些事物,能让人眼前一亮。

“走进博物馆”则是去了解历史上发生的相关事件,我们通常能在这里找到几千年前人类的文明发展状态,对学生的拓展知识面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组成内容。

2.任务学习

五年级上册16课中设置了“奇思妙想”与“挑战台”的栏目提示语。正如我们知道的,有些概念车、概念船之类的设计,都是人类对未来的发展进行的一系列幻想与推测。艺术设计不光存在于历史长河中,更重要的是推动人类社会未来的进步与发展,所以这一栏目的安排是十分必要的,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到了启发引导的作用。

至于“挑战台”这一板块,目的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手工绘画作品一起展示出来,可以是技术能力上的比拼,也可以是画面效果上的挑战,体现学生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个性品质,在比拼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3.欣赏评价

“儿童美术馆”“访问艺术家”这样的板块提示,其目的是将与本节课程内容相关的作品,让学生来欣赏比较。“儿童美术馆”里的内容是同龄人的一些作品,学生在这个板块里看到的是与自己年龄差不多大的学生的同课题作品,这样的作品让学生从中能找到自信与创作的勇气,不服输的学生自然想接近甚至超越书上“儿童美术馆”里的作品。

而“访问艺术家”板块则是让学生欣赏到大师的作品,让学生站在艺术巅峰的视角开拓眼界,这是培养学生欣賞能力十分必要的内容。

教材中二级提示语的内容特别丰富,我们只能概括性地去分类解读,更重要的还要靠教师遴选使用,对课堂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综上所述,苏教版小学美术教材里的提示语,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出示,都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多的帮助。作为一个好的教师,适当合理地使用这些提示语是一种能力,但并不能为其所困,依旧还需对教材深层研究把握,做出更加符合学生、课堂的有效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陈静静.一线教师如何做科研[J].中国教师,2018,300(5):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