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型晚会策划与统筹
2019-05-31罗阳
罗阳
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的不断追求,对电视文艺晚会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电视文艺晚会作为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节目,其成功与否跟整体策划和统筹是分不开的。因此,本文将从对电视文艺晚会的主题与总体布局出发,分析当前文艺晚会节目制作、拍摄、场面调度、创新意识中的策划问题,进而试着探索做好电视文艺晚会的策划统筹的途径。
一、主题与构思
主题是大型晚会的基调和灵魂。导演在创作构思的第一步就是确立晚会的主题和立意,主题体现得越充分,晚会就越可能取得成功。如果晚会的主题不能被表现出来,仅仅是拼凑一些热闹的节目,整台晚会不但平淡,还会显得混乱。而节日晚会不但要有浓郁的节日气氛,还要将晚会放置在所处宏观时代背景上,以此来深化主题。
根据晚会的主题需要还应该选择一些非文艺性的内容或话题,扩展晚会的信息量,满足观众的好奇感。比如,中央电视台1995年春节晚会上有一个节目叫《看看母亲河》,这个节目就是通过黄河水的故事和采集黄河水样的人与台湾青年学生的亲切对话等,形成一幅感人至深的画面,达到其他节目所达不到的效果。此外,将高科技引入晚会,也会给晚会带来亮点,如《与机器人对话》《激光音乐表演》等都很受观众喜爱。
二、总体布局与构思
当晚会的主题确立后,导演开始围绕晚会的主题安排节目,进行整体布局,构建、确立晚会整体框架,并根据观众对象及要表达的主题来筛选和创作节目。在晚会的整体框架内,导演组织安排质量高、生动活泼、个性特出的节目,并通过这些节目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使观众产生愉悦,并传达晚会的思想性。
晚会导演的总体构思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总体布局,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切不可在主题没确定的情况下就开始具体节目的创作。当进入到具体的节目创作时,晚会成功与否与这些节目的创作水平以及演员的表演有直接的关系。
大型晚会的节目形式有音乐、歌曲、舞蹈、戏曲、小品、曲艺、杂技、魔术等多种文艺形式,也包括一些非文艺类节目形式,如武术、游戏、气功、猜谜、时装表演等,间或还有某些新闻采访的形式等。
大型晚会的创作需要有一个创作团队来完成,如导演、演员、相声、小品的编剧,舞蹈的编舞,歌曲的作词、作曲等编创人员等,其中晚会的导演是总设计师,组织创作团队研究、设计所需的具体节目,并发挥创作人员的智慧,共同创作出符合晚会主题的节目。演员则是作品的体现者。导演在选择节目时,还要对节目进行适合舞台演出的设计,如每个节目的长度、演员人数、歌曲伴舞、合唱形式等,并要明确群体与主角之间的关系。导演对音乐、服装、舞美、灯光、道具等各个艺术创作部门的要求必须具体,可行性强,相应部门由专门的创作人员进行具体的创作和实施。
三、节目创作
(一)节目主持人
晚会节目串联是一种艺术,在节目演出过程中,电视主持人相对是主动的,如对时间的控制,对观众情绪的调动等,其为节目的串接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节目串联及脚本
大型晚会节目的串联,首先要为已确定的主持人设计晚会串联词。大型晚会的串联词非常重要,没有串联词,节目的串联就会缺少应有的过渡。但串联词也不能过长,因为它不是晚会的具体节目。不同对象、不同类型的大型晚会的串联词不尽相同,甚至区别较大。由高雅节目构成的晚会,节目串联词就需要文雅一些,使其节目的风格相统一;而受众人群更广泛的大型晚会,如春节联欢晚会,则需要考虑各不同层次的收视群体的需要,节目串联词要通俗易懂,使观众听得清、听得懂。同时,节目串联词既不是散文,也不是抒情诗,它具有自身的艺术性,还必须符合电视广播的特点,如口语化、生活化。
例如文化部1994年春节晚会《五彩路》的台本中,片头设计的文字是这样的:浓郁节日气氛的三维特技。
在片头音乐伴奏声中:运用先进的制作设备,创意力求表现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与晚会主体形象“五彩路”相适应的动画特技,要求立意深邃、画面清新、构图别致、色彩斑斓,以期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在象征五彩路的恢宏画面上,推出五彩缤纷的“五彩路”三个大字,随即推出片头字幕:“文化部九四春节晚会”,字幕衬底为保利剧场外景。
有对节目艺术处理的说明,比如《光明赞》中,撰稿人对《序幕》中艺术处理的文字是这样写的:
小军鼓声骤起……150名身着节日盛装的三军仪仗队从两侧边幕列队上场……仪仗队定位后,队形突然“人”字展开,在振奋的军鼓和嘹亮的军号声中,由兩组移动站台推出60名抗战时期老战士。他们白发苍苍、神采奕奕,在灯光映照下,胸前的军功章发出熠熠光芒……在爆发的欢呼声中,60名少先队员手捧花束,从两侧太平门登上舞台。祖国的花朵们,向抗日老战士献花,表达人民对他们的敬慕……移动站台突然向左右两侧分开,从中走出一个手执一面小型五星红旗的小男孩,他以稚嫩的童声唱起《义勇军进行曲》……三军仪仗队与60名抗战时期老战士肃立敬礼……雕塑幕升起……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看到撰稿人在序幕中的艺术营造,几乎调动了所有的艺术手段:音乐、音响、演员、布景、服饰、色彩、造型等用文字进行描写、表述,提供给导演在进行二度创作时的文字依据,导演根据台本的要求,组织实施,使节目产生立体的效应。
大型晚会脚本又称导演台本,一般有两种样式:一种是交由主管部门审査的;另一种是写有串联词供主持人使用的节目单。对于舞蹈以及音乐等以形体表演和演唱为艺术形式的节目,晚会脚本上只在节目的形式和名称下标出编创者和演出者的名单,但导演为了加以说明,一般都会对这类节目注明节目的主题,或者是节目所需的场面气氛。除导演台本外,导演还要给摄像提供一个分场景的工作台本,这个工作台本标注有机位和镜头的拍摄方案,主要是在节目录制时给摄像的提示或参考,它类似于分镜头脚本。
四、拍摄策划
拍摄是大型晚会节目制作的主要环节,拍摄策划不可忽视。拍摄策划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所用摄像机的类型与数量、拍摄的格式、拍摄人员的安排与分工、拍摄机位的确定、拍摄素材的保存、拍摄辅助设备、拍摄灯光、声音的录制等诸多方面。
不同类型的晚会节目,拍摄策划的重点有所不同。对于日常新闻制作来说,一般使用标清摄像机单机拍摄,因为电视台与网络播放的新闻节目仍是以标清格式为主。对于一些重要的专题片、纪录片常常采用高清摄像机拍摄,以保证画面的清晰度。对于投入较大的大型晚会的拍摄一般采用高清摄像机或者电影胶片机拍摄,以高画质来提升节目的品质。一般的大型晚会节目有3至4个机位即可,对于大型娱乐综艺节目或大型庆典的拍摄,事前要做好周密的策划,画出机位图,明确各机拍摄的重点与范围。在拍摄策划中,要落实摄像师、灯光师、录音师、美术师等工作人员及其相应的任务,使他们提前做好准备。拍摄中是否要使用摇臂、轨道等大型辅助设备在策划时均要考虑,做出相应的安排。
五、场面调度
大型晚会多是以现场表演的方式在电视演播厅中演出的,它的场面调度形式主要为戏剧舞台调度。通常,大型晚会在从播出形式有直播式晚会和录播式晚会,拍摄方式上有多机拍摄和单机拍摄。多机拍摄方式既可用于直播式晚会,也可用于录播式晚会。单机拍摄方式由于在拍摄过程中经常要停下来变换机位,因此,这种方式只能用于录播式晚会。这两种方式拍摄的大型晚会在场面调度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一)直播式综艺晩会的场面调度
戏剧舞台的场面调度由于受戏剧舞台三面墙的限制,调度主要表现为平面的水平式,即横向调度。这种场面调度的摄像机不改变焦距,也不移动机位。演员只沿舞台左右两侧的上下台的台口所形成的方向轴线做横向移动,画面中则表现出演员从屏幕画框左右两侧出画人画。这种完全照搬戏剧场面调度的形式无法满足大型晚会多样化的需要,因此,导演就必须利用摄像机的调度改变死板的舞台调度方式,使调度更灵活。
(二)录播式大型晚会的场面调度
录播式大型晚会既可以连续进行拍摄,也可以断续进行,场面调度还可以有内外景之分,特别是以外景为拍摄环境的综艺晚会,场面调度相比演播厅更灵活,它可以完全突破舞台三面墙的限制。摄像机可以在演员表演区的任何位置上进行拍摄。镜头调度不再以舞台前的扇面式为主,减少了因高度、宽度以及纵深的限制,使拍摄角度增多,导演可以按照构思一个场景一个场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进行拍摄,设计出更符合节目需要的场面调度。
六、策划中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晚会节目策划的灵魂。没有创新的策划是不成功的策划。对晚会节目策划来说,创新既表现在开发一个新的节目,也表现在对已有节目的改造。创新不应该受制于节目已有的发展状况,策划人员要根据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用审视的眼光对全局进行综合思考。创新不是要全盘否定过往成功的经验,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建立在科学的调查和研究基础上,适变求新。
策划一档新的晚会节目,策划者必须具有超前的思维意识,要有很强的预见性,这种预见性必须建立在对已有节目的分析和研究基础上,根据受众市场的规律来进行预测。否则,策划的超前预判有可能会发生误判;所以要求策划者在进行超前思考时,要对媒介环境、媒介政策、节目选题、节目形态、节目与受众关系、节目的风格等做出缜密的思考。在目前竞争激烈的节目市场里,只有对节目的发展有科学的前瞻性和预测性的思考,才能把握住晚會节目策划的精髓。
在晚会节目策划中,创新理念要与时俱进,用新思维、新做法去改进现有节目也是不错之选。尽管在节目形态或者节目样式上已经难以创新,策划者也依然可以通过对内容、包装设计、节目表现形式等领域进行改造创新。近年来,央视新闻的形式改造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如加大直播新闻与时事评论的播出频率,大量运用新闻动画,增加滚动字幕,放大新闻标题字幕等。
七、结语
大型晚会需要多方面的统筹以及多部门的合作才能完成,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策划工作是这一艺术创作集体的核心所在,对节目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浅谈大型晚会导演的职责和把控能力[J]. 王天怡. 西部广播电视. 2017(04).
[2]浅析如何做好大型电视文艺晚会的节目策划与设计——以《2016辽视春晚》为例[J]. 王紫萱. 视听. 2017(02).
[3]节庆晚会的传承与创新——从央视2012年中秋晚会说起[J]. 俞虹,胡双. 电视研究.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