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演出《夜画瑶峒》的“景、材、人”
2019-05-31刘小标
刘小标
【摘 要】文章以乡村旅游演出《夜画瑶峒》为例,乡村旅游与演出紧密融合,才能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演出是自然景观、文化内涵、艺术构思的三者有机结合。因地制宜的建设剧场、因材施导的编创作品,才能使乡村旅游演出节约成本,事半功倍,让演出可持续地演下去。
【关键词】夜画瑶峒;乡村旅游演出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4-0127-01
一、《夜画瑶峒》的创作背景
近年来,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在各地很快发展起来,它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①。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强化规划引导,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②。在推动文旅融合过程中,首先应当使旅游业和其他文化创意产业类型共生交融、相互促进、开拓共同的发展模式,演艺产业为旅游业发展增加了文化内涵与吸引力。目前出现了多种相对成熟的演艺模式,如实景演出模式、主题公园模式、剧场表演模式等。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一种新生的旅游模式——乡村旅游演出正在发展。
乡村旅游演出是以一个小型的旅游乡村为服务点、投入制作少、规模小。如西江千户苗寨的《美丽西江》,湘西德夯的《德夯玛钕》等,游客相对较少,并且集中在星期六、星期天,旅游资金短缺,留不住游客,旅游配套设置跟不上来,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乡村旅游演出应运而生,它在激活乡村旅游、解决农村的就业、增加农村的经济收入、打造传承本土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化县的乡村旅游演出《夜画瑶峒》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新化县土坪村在《夜画瑶峒》演出以前只是一个山水秀美的村庄,村子缺乏规划,已经变成了现代的洋楼模式,周末有少部分游客来这里游玩,由于没有旅游的配套设施,单纯的山水留不住游客,在这里消闲半天就驾车返回了,当时的土坪秀美的山水还是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为了吸引游客、留住游客,激活旅游,天门乡政府邀请编导创作一台以旅游为目的的演出,《夜画瑶峒》当时的投入只有50万元,没资金修建演出剧场,没资金聘请专业的演员,最后由土坪村的村民组成演艺队,以废弃的土坪村小学为演出剧场,演出的内容以梅山文化与本土文化为内核。
《夜画瑶峒》在2016年的五一成功上演了四场,每一场观看人数达到一万人次,后来变成了每个星期五星期六的常态演出,一直到至今,《夜画瑶峒》给土坪带来了乡村巨大的改变。2016年,新化县委县政府投资大量资金对土坪民居实行外观改造,修建主要交通枢纽拓宽工程顺利竣工,改变了原来通往土坪的道路狭窄、车辆拥堵的交通难题。村容村貌大为改善,旅游形象大幅提升。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夜画瑶峒》已成为天门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和脱贫中坚力量,在“旅游+演艺”的刺激下,“五一”期间乡内长峰、雅天湖、大山古树群等景点游人络绎不绝,农家乐、KTV等场所经营火爆,一床难求,土坪路旁的参子粑、天门野菜等众多的地方特色美食摊位也吸引了游客的目光,纷纷解囊购买,大快朵颐。
二、因“景”施“建”的演出场地
乡村旅游演出是为小型的旅游乡村为服务地点、投入制作少、规模小。演出场地尽可能地在自然环境与已有的建筑进行因地制宜地有机改造与艺术加工,以很少的投入将演出的剧场建设好。同时还需考虑演出场地与环境融为一体、考虑组织工作顺利、考虑演出场地之外的停车场等,演出的剧场与其他要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保证各个项目能合理有序地进行使用。
演出剧场要设置好观众区、表演区、演员通道、观众进入口、舞美、灯光等,麻雀虽小,五賍俱全。演出舞台也应该结合场地的地形、地貌特征来设计建设,尽量利用场地原有的景观资源,新建的舞美设施应与环境协调,观众席的设计要保证观众看到画面的完整性,要与背景舞美有良好的观看视角,演出和背景同时进入观众视野,这两者构成了完整的演出画面。演员可以根据演出的内容在很多的方位表演,从很多的方位出场,使观众观看演出有多个观看角度,有平视、仰视、俯视等。表演场地分剧场模式和山水实景模式。《夜画瑶峒》的选址最后确定在一个废弃的小学里面,学校里面有一个村民的民族宗祠,学校的围墙、宗祠、操场、教室的走廊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剧场,与我们晚会的傩戏的环境,夜色下的农家生活的环境相对应。舞台搭建在可容纳600名观众的操场上,灯光刚好架在操场四周的教室走廊顶上,使灯光可以避开日晒雨淋,再在教室的墙壁上包上木板,挂上农家的辣椒,放置草垛、农具、篱笆、架好演出用的刀山。一个制作小而完整的剧场就形成了,可谓四两拨千斤。演出的舞台可以在主场舞台上,可以在宗祠里,可以在二楼教室的走廊上,为观众提供多角度的观看角度。
三、因“材”施创的演出内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村旅游演出的内容要从本土挖掘,因材施导。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每个地方都有它独特、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农耕文明,一些最基础的中国符号用人们最熟悉的方式去表达,最简单的煮饭、洗衣服、切猪草、打粑粑,这些画面里既有景象,也有形象,而这些都是今天都市人们丢失而渴望的生活。 当游客在现场突然发现这些,就会被这种家园与乡愁感动。我们给观众的不只是一台戏,而是生活,这些桃源一样的生活会让游客流连忘返。《夜》的演出内容是苗瑶文化、梅山山歌、梅山武术、巫傩文化、农耕文化为元素组成,体现出诗意栖居的自然、温婉灵动的水乡、原始古朴的民族记忆,《巫傩遗风》表现当地的傩戏,演员就有当地的傩戏传承人担任,里面包含各种傩戏的仪式,并且有绝活上刀山的表演;梅山儿歌《月光光》是由村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表演的,体现出我们乡野农村月光下的童谣,在奶奶的怀中听故事睡觉的情景;《梅山蛮》表現的是新化的本土武术,新化县有全国武术之乡的称号,有全民习武的传统,这个节目的表演由村民与新化武术学校的学生组成,里面有绝活汽车过人的硬气功表演;《夜话瑶峒》与《八音迎亲》是以梅山山歌为元素的小音乐剧,表达村民的爱情生活,表现乡野的婚嫁仪式;《农家乐》以村民晚上边劳动边对歌的农业生活,舞蹈把打禾、山锣鼓、打草鞋原生态的情景表演搬上舞台,朴实而真实;整个演出让游客看到了村妇切猪草、唱山歌、打粑粑、布谷、油灯、爷爷的草鞋、长长的烟斗、粗犷的傩戏等,这些画面不需要任何编排,就已经构成了画面,构成了音乐,构成了作品,这一种陌生的亲切,优美、缓慢、符合人性的生活,让观众深受感动。
四、因“人”施导的演员排练
乡村旅游演出游客少、制作小,养不起专业的演出团体,为了节约成本,让演出能够持续下去,我们只能以现有村民为主的演员,以乡村本土的文化为素材来编创,因“人”施导。这里的因材施导有两个“人”,一个是演出的演员,一个是本土的文化素材。
以当地的村民为演员,导演编创与排练的难度就会加大了, 村民抽烟、说话,没有纪律。完全没有演出经验,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闲散状态, 让他们每天准时参加演出、排练是很困难的事,他们只知道原生态的劳动。半文半农,一手拿道具,一手拿农具,他们不能担任演出的重要角色,他们站立都不挺拔,但是我们因材施导,他们是可以成为演员的,那个状态与乡村旅游演出刚好对应,站在那里有种真实的感觉,让他们演他们的劳作本体,要他们本色出演;村里有一些非遗的传承人,手里有绝活,他们都可以为晚会增加色彩,成为演出的重要角色。《夜》的演员是由村民、傩戏的师公、村里的武术爱好者、唱山歌的村民、和小学的学生、有文艺修养的小学老师。根据他们每个人的特长担任不同的角色,扬长避短,使他们都成为优秀的或者合格的演员。
演出也可以随着游客的增多而修改升级、使舞台剧场、舞美、灯光、演出方面越来越完善,因“景、材、人”创作出更漂亮的旅游作品,最后演出变成大型的实景演出、主题公园演出等。
注释:
①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重视乡村旅游.中国农业新闻网--美丽乡村[引用日期2015-02-05]
②中央一号文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引用日期2017-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