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析作品《穆勒咖啡屋》
2019-05-31钟雪可
钟雪可
【摘 要】作品《穆勒咖啡屋》,以围绕相爱的煎熬、分离的痛苦、得不到的卑微等关于“爱情”为主题。作品几近真实地再现了人类社会中,两性之间互相依赖又彼此排拒,复杂而矛盾的人类基本关系,以此揭露人性和残酷的现实。笔者主要从作品的环境与人物的设定以及作品的处理手法上来分析作品中所表达的主旨和深意,帮助读者和舞者们更为深入地了解皮娜·鲍什的这部作品,以此汲取更丰富的作品素材和创作手法。
【关键词】穆勒咖啡屋;环境;人物;创作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4-0125-02
一、环境设定
作品以“咖啡屋”作为场景设定,具有明显的符号指向:单调阴沉、昏暗肮脏的房间,营造出灰暗暧昧、压抑悲伤的氛围。隐喻一个喧嚣且充满离散的歇息的中转站,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和陌路,以及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不可能,如同我们现实生活的缩影。灰色调的极简主义舞台上,杂乱无序地放满了圆形咖啡桌和椅子,背景是一扇玻璃旋转门。舞台上的物体的摆放是经过限定的,这个场域则定义为客观社会间的关系所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桌椅是不在场人的象征和替代物,意味着空荡以及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不可能;桌椅凌乱无序的摆放,则充满了未知与碰撞,暗示了人与人之间渴望交集,又互相伤害;旋转门,一圈又一圈,模糊了门内外的界限和进出的分别;打破了内与外的对立;分割拓展了不断切换的N个维度,创造了一个新的空间,让世界多了一个容身之处。
二、人物设定
(一)红发女人
急促的小碎步充满焦虑,受制于高跟鞋而无法舞蹈,亦使她与大地失去了紧密的联系。而高跟鞋是都市女人的符号,这些附加品让她们远离了真实。她茫然地注视周遭,时而拍打着自己的手臂,传递内心的无望和对爱情的希翼。她的动作的迅速与女舞者的缓慢呈对比,形成不同的时间层面,不停地转换,互相重叠、交汇。她对金发男子产生的盲目的爱意,委曲求全,竭力追逐的卑微姿态。当出现了一个与她同样焦急和渴望的存在时,她仿佛又找到了新的安全感。她并没有本真地深入爱恋,懦弱和虚伪地用红发和红鞋吸引别人,又用厚重的黑大衣包裹自己引人好奇,極易获得满足感,矛盾却有自知,有一种荒诞的幽默和可爱。
(二)舞台布景师
皮娜·鲍什用一种新的形式,为舞台布景师这个形象赋予了新的含义。一方面,舞台布景师的存在使狭小而难以行动的格局变得流畅;另一个方面,在这个整个世界都陷入了昏昏沉沉的睡梦中的场景里,他却是相对清醒的,他在持续的张力中一直观察着人们的行为。他悲悯地看着眼前在自我挣扎中疲惫不堪的躯体,以及陷入爱情池沼中无法自拔的恋人。从这个角度看,这个男人的作用已经超越了一个大胆创新的角色设计——透明操作的舞台布景师,亦是尘世男女的精神引领者和关照者。
(三)黑衣男子
1.第一种含义:在场景中形成了某种无形的意诣,对恋人的限制与操纵的压迫力量,改变恋人的肢体动作,从而促使他们形成一种非自发性的惯性;黑衣男子分别与分开后的金发男子和白衣女子的接触动作,并对其产生作用,操纵等力量,以及围着金发男子旋转,着重强调这种力量时刻环绕。意指存在于恋爱中的,诸如横架在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焦虑,以及总是驱使和操控他们的外界力量等等因素。这些因素让相爱的人变得畏首畏尾,即使分开后的恋人,也仍然无法摆脱的惨酷现实。
2.第二种含义:黑衣男子作为一种“神性”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给予恋爱中的男女关系一定的关怀和帮助,让在爱里疏于表达和沟通的人们能够相互取暖。这种神性的关怀或许是编者试图给予人们的,但这份关怀却仍旧无法改变人与人关系的曲折与繁复,仍旧陷于日常生活的琐碎和暴虐的温存里,显得鞭长莫及。
(四)恋人角色
1.金发男子,最初的方式,是等待命令般的,安于接受现实摆布,在不堪重负的爱情里无能为力,却不试图打破和改变,直到女人终于在痛苦中决然地离开后陷入爱的挣扎里。想要依靠或是通过某种外部因素来释然,找不到一个方向和方式来克制难以抑制的悲痛。包括他跟这个“因素”交互力。
2.舞台前区的白衣舞者,她的爱源自痛苦的黑暗、一无所有的空虚以及对于交流的渴望。稀薄的爱情好像女人对世界罕有的认知一样。她与匿于舞台深处的舞者皆着白色睡裙,两个舞者的“白色”与整个场景的“灰暗”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彼此又形成相互照映以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一前一后的同时运动或先后运动,合并成一个女性完整的内在意识和外在形态,颇有蒙太奇的表演手法。
3.紧紧拥抱的恋人,被迫重复着单一的规训动作——“男人和女人被分开,然后按照规训的方式接触,女人被抱起又摔倒,再爬起,再拥抱……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近乎癫狂,最后形成了诡异的默契。”这对恋人正是在这种自我否定中,亲密关系被消解了。他们无数次重复着再次相遇,再次分离……仍旧摆脱不了那些爱情中潜在的因素和在两人中间的屏障和阻碍,在这些因素的操纵下,重蹈覆辙,爱得愈发笨拙和不自主。
4.中间穿插的两个转折式处理更加强调了这对恋人之间的絮乱纠葛:女人试图从男人身上掠过,但最后还是没有办法彻底翻过这一页;男人,在挣扎过程中,有了新的慰藉出现,但始终无法割舍那份矛盾的爱。这些无以消磨的爱,其实正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爱里的矛盾与冲突的真实缩影。
(五)居于舞台后区的舞者
她更像是这台舞剧的独舞, 整个舞剧她都处于一种游离的,几乎毫无交集的独立的存在,运动常常在碰触舞台的某个边缘时自我保护般的蜷缩,无力的双臂,紧紧环绕着头部、颈部……从灵魂处溢出的阴冷和悲戚到达子宫和双腿,致使她的身体抽搐着,深陷于自我的谵妄与幻想。
这种兼并了类似意识流和蒙太奇的手法,错乱时空概念。与前者是共同依存却彼此对立的存在,而这种对立所产生的矛盾,一方面揭示了人和人的关系如同人和自己的关系一样棘手;另一方面 ,则可引申为皮娜·鲍什自身的内在洞悉——片头介绍她创作的动机:“皮娜·鲍什的父母开了一家咖啡馆,童年的时候,她总是喜欢把自己藏在桌子底下观察人生百相。”她所表达的就是她真正想要告诉人们的,同时亦是她对过去无法释怀,却又为之着迷的东西。
她在此塑造的人物形象,除了前区白衣女子的内心映射,更深的还有她对另外一个空间维度的构建。对于皮娜·鲍什在空间架构的构建上面,或许存在了两类空间的意义:
1.意识抽象化空间维度的建立。第一个空间:作品中的恋人。第二个空间:舞台布置师,红发女子。第三个空间:给恋人规定动作的黑衣男子。前三个空间,在作为一个独立意识空间的同时亦产生交集和重合。第四个空间:皮娜·鲍什的游离意识,专注于自我本身。这个抽象空间,某种程度上是与前三个空间,作为隔离式的特立独行的平行空间。第五个空间,观众的第三视角,以及整个场景给予观众的内在和外在感受,再映射到作品本身的整个物化过程。
2.物质具像化空间维度的建立。第一个空间:“咖啡屋”的场景设定;第二个空间:“旋转门”模糊的内外界限从而产生的另一个维度的空间;第三个空间,整个剧场本身(包括观众席);第四个空间:后台,即现实生活的空间。“咖啡屋”本就是世界的缩影,它是我们真实世界的一个映射。
三、处理手法
(一)结尾处理
末端,红发女子褪却了所有的束缚,把她穿戴在皮娜·鲍什身上,但皮娜·鲍什却仍旧茫然地在黑暗中寻找着什么,咖啡屋骤然空荡,仅剩下决然的孤寂……这种充满疑问式的结尾映衬了编者一贯的提问创作手法,把答案抛给受众们,将作品的最终表达上升到人文主义的高度。
(二)整部作品都在强调“力量”的作用呈现和人物本质上的“无力”
1.“力量”:舞台前端,男性跟女性的相互作用;舞台墙壁、舞台圆桌、舞者褪去的衣服……这些成為抽离了男性的作用力后,女性试图从环境中寻找出来的相互力,甚至发生关系;对比衣不裹体的女人,那位衣着光鲜完整正常的女人,也没有隐藏住神态可见的焦虑跟寻找的欲望;他们穿梭、尾随、躲避、逃跑、撞桌椅……随处分散的力量,既是个体的紊乱或者关系的失衡。
2.“无力”:整部作品,所有人物角色虽然都被笼罩在混乱与暴虐的力量失衡之下,却无一例外地透露出内心深深的“无力”感。舞台前区白衣舞者,内心的痛苦和爱情的无能为力;金发男子对爱情繁复波折的无能为力;舞台布景师对陷入爱情中无法自拔的恋人的无能为力;黑衣男子对给予的神性关怀无法改变爱情中复杂矛盾的无能为力;红发女子对置身于痛苦之中的爱人和无以消磨的空虚感的无能为力;皮娜·鲍什对周遭一切的无能为力。
(三)“重复”的运用
作品为了强化人生的真实及其本相,大量运用了动态的“重复”,一方面,这种“重复”消减了舞蹈动作于受众记忆的遗失,产生记忆点的凝结和强化作用;另一方面,将动作的内在动机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两性的角力,赋予了新的意志和体认。而这种所谓的“无意识”,意指动作虽具体设计,但所有重复既有它的意义本身,亦有皮娜·鲍什的潜意识中的无意识表达且蕴含了她艺术的浓厚哲学观念。也正是这种,对现实的悲哀的垂直冲击和精神灼痛,加上一遍遍的重复,反而得到孑孓相反的真相——“女性像无生命的东西一样被极其粗鲁地推来搡去,她们蜷曲在墙角犹如笼中惊兔,有时懵懵懂懂似没有灵魂的躯壳,有时被一次次地从拥抱中推开,就像阴沟里抛垃圾一样。”
作品呈现了一个梦境与现实交界的边缘,两个世界的碰撞,反反复复撕裂的生活;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及梳理,以及隐约存在的一种对抗性。几近真实地再现了人类社会中,特别是父系社会以来的,男性对女性的“暴力”。“两性之间互相依赖又彼此排拒,复杂而矛盾的人类基本关系,正是皮娜·鲍什作品中一刻不停跳动的心脏。”皮娜·鲍什用这颗心脏,以此来鞭笞父系社会以来作为统治者的男人,同时呈现出对立、矛盾、模棱两可的人类行径,以此揭露人性和残酷的现实,具有惊心动魄的力度和批判现实的效果。其实,生活本身的荒诞与迷惘要远远胜于《穆勒咖啡屋》。编者将世界的大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小环境以及其中的一切搬到舞蹈作品中来,将世界的本质,通过展现表象而揭露其中的真相,同时有意无意地反映出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正在普遍提高。
参考文献:
[1]欧建平.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52,320.
[2]刘青戈.刘青戈文集3魂兮舞兮—舞评舞论集之二(2004—2012)[M].皮娜·鲍希舞蹈剧场的深度.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10).
[3]刘青戈.刘青戈文集3魂兮舞兮—舞评舞论集之二(2004—2012)[M].皮娜:向着光明飞升……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