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寒水枯山”审美视野下的茶艺空间营造
——以《青岩茶事》设计为例

2019-05-31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品茗文人空间

龚 正

(福建江夏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在中国绘画传统中,“寒水枯山”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最高境界。它所创造的“冷寒宁静”,涤荡文人与鉴赏者的心灵。在漫长体悟中对美的追求,使“寒境”成为一种“禅尚”,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审美。古往今来,创造“寒水枯山”艺术审美的文人雅客多为嗜茶之士。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导致其多选择归于隐逸而寄情于山水诗意,同时对品茗及其环境有着明确独到的审美高度。在当下快速前行的社会环境变革中,活化“寒水枯山”的艺术审美,融合历史人文情怀,将其“禅意”“宁静”等内蕴转化置入茶艺品茗空间营造体系,对提升文化品质艺术格调,享受品质空间高尚生活,缓解疲乏紧张的负面都市心理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茶艺空间的设计概述

人们对丰富精神生活的需求使得当代茶室空间营造在精神意趣、艺术文化审美上有着明晰的指向。茶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其内涵支撑,独具一格的茶文化审美呈现是衡量茶空间品味的重要依据。如何精确把握茶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体现茶室艺术审美格调的高度是不可回避的实践课题。

当前,茶室空间设计建设开展迅猛,无论是人们的期待还是设计项目的完善度、体系度都已实现高度成熟发展。结合茶艺空间营造的现状,研析人们需求及设计项目的学术评价和社会影响,发现仍存在诸多问题:(1)茶室空间设计存在对传统建筑元素、茶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拼贴,对传统茶文化历史缺乏深入理解,使茶文化的视觉、听觉、触觉(感官体验)停滞在浅层体验,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品茗空间审美内涵的深度精神需求。(2)茶室空间设计语言缺乏国际艺术视野,缺乏当代文化艺术审美的判断,缺乏对传统文化继承创新的勇气和能力。由此,出现不少急于求成,甚至抄袭他人作品的现象。这不仅对设计项目造成浪费,更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伤害。(3)不同地域文化滋养下的茶文化存在着不同差异,不同人群休闲品茗习惯也存在多样化的特质。数据化的大时代,给商业设计带来信息交流便利的同时也导致艺术形式的雷同化、同质化。这导致在实践中出现水土不服、南辕北辙的情况,其本质是缺乏对不同地域茶文化的梳理,缺乏对共性和差异的辨析。

考察当代社会文化艺术的动态发展,有角度、有选择地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已有丰富多彩的积极成果。如马岩松建筑设计的山水城市系列、王澍的《宁波博物馆》及《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项目设计等,其中尤以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为突出代表。该案例在建筑、色彩、布局、元素、语言等方面皆秉承苏州古典园林风貌与精髓,在艺术审美、设计语言上紧贴江南地域元素。以亭台楼榭的形式转换为例,简化传统繁杂雕饰,以现代几何简约构成转化,以钢构与玻璃替代传统制造材质(见图1①图片来源:http://youimg1.c-ctrip.com/target/100u060000001rgxw65A0.jpg。);简洁中式墙体留白式样,源自江南黑瓦白墙;传统山石的审美意象转化像,在庭院中形成枯山水石的样式再现(见图2②图片来源:http://spider.nosdn.127.net/27ef364378f42491f482a9194dabfc45.jpeg。)。江南民居园林与后现在简约主义风格融为一体,婉如一幅意境幽远的江南水墨画卷。这些优秀的设计艺术作品为《青岩茶事》空间营造提供了清晰的文化指向:以茶文化为主线,在空间构筑中感受到“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

图1 苏州博物馆之亭台楼榭设计

图2 苏州博物馆之枯石山水景观设计

二、“寒水枯山”的艺术审美与文人品茗的渗透互通

(一)“寒水枯山”的艺术审美

在中国古代,“荒寒”作为中国画的基本特点之一,被视为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文人画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1]王安石有诗云:欲寄荒寒无善画,赖传悲壮有能琴。明代李日华认为王安石以荒寒评画,“以悲壮求琴,殊未完筝笛耳,而已荒寒索画,不可谓非善鉴也。”[2]历代相关题材的作品中,无不烟云腾迁,古木逶迤,幽幽寒意,直沁心脾,比荆南董创荒寒之境,以托飘逸之恩。《宣和画谱》卷十说关仝“善作秋山寒林,与其林居野渡,幽人逸士渔市山泽,使其见者悠然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不复有市朝抗尘走俗之状。”[3]如图3所示③图片来源:http://image101.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1/1219/84419669_1.jpg。,关仝作品《关山行旅图》的表述符合其作品“冷面”“逸”思呈古淡、幽冷的艺术特征。

图3 关仝作品《关山行旅图》局部

五代时期,“荒寒”的艺术审美早已溶于艺术家(如荆关、董巨等)的哲学、艺术观念之中,成为自觉的审美追求。随着历史推进,其演化为中国画创作的一种倾向,形成“寒山枯水”的独有境界。画作普遍基于“冷寒”格调,多取崖石深古、黝黑山林、微茫天空等题材。在宁静的画面中,无论春景、夏景、秋景,浅汀平坡或峻岭崇山,着色冷落清淡,似是一种无人间烟火之境。中国画对“寒水枯山”的审美推崇,既是一种审美趣尚,又是一种绘画题材的定向,成为画家文人自我生命意识和宇宙情怀的完善体现。个性化的“情意山水”从哲学视角观察已成为“宇宙化”的山水,是文人意识崛起的产物,是不可忽视的形成元素。特别是对与所处现实冲突而隐离尘俗的士大夫们而言,艺术成为其精神避难所。“荒寒”风格的取向源于他们在此找到自己的生命家园,压抑的心灵在此自由飞逸,徘徊流连,孤独玩味,享受荒野之趣。对寂寥时节的孤独创造,虽无活泼物质形成,却还原世界本质的真实与永恒。荒寂背后映射着艺术家对宇宙生命之大爱,对“枯”物的描绘超越时空,将当下的活络和历史的幽深糅为一体,在顿悟中观其生命意义,这就是中国艺术哲学的“永恒寂静”。

(二)文人瀹茗:情绪感知与交融

瀹茗历来为各代文人雅士所好。痴茶者甚为众多,如陈洪绶、李渔、徐渭等。因时局动荡、历史变迁、个人境遇等,加之对传统社会观的反叛,品茗的个人痴好在狂妄不羁的文人雅士中被视为性灵观照下的真性流露。

作为文人雅士的生活要素和精神寄托,茶饮与诗书画相互联系,渗透影响。其日常丰富,既真实具象,也微妙抽象,简旷哲思。品茗不仅是他们隐逸生活的重要陪伴,也是藉以抒发心中境界,体现雅趣格调,交友论道的重要媒介。在尚茶之风的影响下,品茗的空间营造、精神意趣皆融入了文人雅士的文化及精神意境。

论茗在文人雅士生活中占有极大的比重。烹茶过程综合味觉、听觉、视觉、嗅觉重之感官之娱,无尽幽韵。这种通过论茗而获得的细腻感受和心境感知,是文人赏鉴茶品、体味茶神的重要部分,而焙茶之趣与情境感知也成为品茗文化的内在意蕴之一。计成《园冶》言:“暖阁偎红,雪煮炉铛涛沸。渴吻消尽,烦顿开除”“探梅虚蹇,煮雪当姬”“棹兴若过剡曲,扫烹果胜党家”[4]等,都体现焙茗之趣对茶饮空间情境感知作用,是茶文化渗入茶艺空间的表征。

(三)文人茶境的营造与性灵生活

茶境,即品茗的环境,含空间、人物、时间、事件、器物等要素。茶寮,饮茶之屋,早初专指为僧寺茗所,后泛指饮茶之处所。文人饮茶,尤其是到晚明,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出现大量因尚茶之风而特设的茶寮。“文人专设茶寮的性质和这一时期园林中琴室、佛堂等独立空间相近,是艺文生活不断丰富的表现。茶寮多置于斋外或相伴书斋,需高燥明爽,处于静僻之地。”[5]为了茶寮空间的素雅简净,还常辅以焚香。文人雅士通过茶事活动在茶茗的享受适意中追求着清灵的精神境界。

瀹茗环境涵盖了室内环境、园林(外部环境)、人物、活动器物等。四时的园林风景变化都纳入茶饮生活,自然与人文相互溶合渗透,令品茗的雅境感知深化,提升了茶茗物质空间的寓意,使之在高雅惬意感知中呈现诗意,在现实与虚构中形成互有连缀的意蕴。

(四)隐逸情怀与品茗天地

唐代卢仝在《七碗茶歌》中的蓬莱感知被引为经典,代表个人在品茗中所获得的高雅品境。文人认为茶通仙灵,平淡而又真味。隐逸情怀的精神寄托和感官体验的双重叠加,成为茶境营造的重要元素。对幽人雅事之外俗事俗物的回避、隐逸和自我放达的心绪在品茗天地中得以抒发。在品茗和茶境营造的文化交融中,茶饮成为茶境物质空间、文人郊游活动与隐逸精神之间的纽带。品茗之清雅,契合茶境的物质与精神。茶寮设置及茶境追求,将文人的高逸精神和闲雅生活糅合于空间的综合营造中。茶饮与茶境达成通感,瀹茗精神与茶境空间的趣味渗透溶合。

文人雅士将生活理想品茗意趣托寄于茶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茶境即为文人精神的外在物化。文人思想及文化精神虽离经叛道,但就从品茗及茶境构建之艺术的角度来看,仍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寒水枯山”的艺术审美与文人品茗文化相互影响渗透,其艺术审美、品茗与环境的物质构筑三者之间有着不可见的内在联系。在品茗文化中,物我两境,天地之间,可谓有所心,有所境,才有感而有发,心境一体,浑然天成。可见品茗不仅为文人精神思想寄托的同时,对其文化艺术产生着积极影响,二者有着深层内在的关联。

三、“寒水枯山”之艺术审美的设计实践——《青岩茶事》

《青岩茶事》是“寒水枯山”审美视野下的茶艺空间设计案例,地处福州历史悠久的商阜台江区,置于星级写字楼华浦华尔街,项目面积1400平方米。整体项目除经营品牌产品销售,还提供会员品茗及日常商务的高端服务。

(一)项目设计背景及理念

设计主题立意源自杨州八怪之郑板桥的《竹石诗》,诗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将诗词中对与自然抗争之坚韧品质的歌颂及逸淡洒脱的生命态度作为空间精神之意境的内核,旨在追求现代都市激烈竞争环境下既坚韧进取又逸雅恬淡的生命态度。以文人雅士的品茗意趣为导向,结合中国现代设计理念的空间设计语言,顺应当下时代室内设计文化语境和设计潮流。

(二)“寒水枯山”审美主导下文人意趣在茶室空间的营造

1.总体功能布局的规划

总体布局是室内设计的核心,其构思的内容要满足各项功能需要。本案例的整体布局策划如图4④注:本章节中该方案相关图片均来自福州唐玛国际设计公司。所示,作如下空间分布:公共形象接待区、VIP品茗区、休闲区、对外公共服务区等满足日常对外茶客的服务接待;另有内务空间,包括行政管理及配套区、后勤管理及配套区、日常行政管理(销售、配送、管理等)区、仓储区、卫生保洁区等。各个区域分工协作,统筹管理。

公共接待空间为设计重点,主区的区域空间根据茶客的不同需求进行规划设置。各个空间相对独立而又内含关联,可层层推进,开合自如又富有变化。其分为开放、半开放及私密3个层次,可确定边界的移门、隔物等活动装置为各个空间的“越界”和“延展”提供了各种可能。根据不同时段的现实功能需要,进行不同的变化组合,呈现不同的空间视觉与感官体验。空间的“张力”与“感染力”在可移动的装置中如拨开“层峦叠嶂”,契合设计美学的追求又提升体验品质。

这种传统茶室的营造在现代东方主义的设计语言与新技术、新材料的融合构筑中完成。现代东方主义设计审美在《青岩茶事》的艺术表述,既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也是传统的艺术审美与当代设计互为汲取提升的设计探索。

2.内在精神意趣的追寻

诗词以境界为上,设计以气质为先。品茗空间构筑的气质之美,其独创性与创意性缺一不可。公共接待厅与品茗公共区空间转换,灵感来自陶渊明《桃花源》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入口设计成独立包裹的“箱”式长廊空间,色彩暗哑,材质搭配选用灰玻璃与不锈钢。移动屏风“层峦叠嶂”“似透非透”,追求山水意韵体验东方美学之“恬淡隐逸”。这些经由设计提炼的文化语言视觉符号,使在商业社会竞争压力之下的品茗者心灵深处所追寻的“逸世”理想在特定构筑时空中得以抒发。

古人云“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针对原有建筑空间的开阔通透设置的落地玻璃窗,以东方审美为着眼点“引景入室”,使得品茗空间内外的天地在视野上融为一体,形如画卷。“寒水枯山”的艺术审美及文人雅士之隐逸情怀,通过空间构成线、面、块、体的冲突融合,以意取象加以延续。场景布置元素(茶具、桌椅等)与内外环境、光环境、声环境形成密切联系,在品茗之中体会古人积极寻求向上的精神。

3.元素构筑材料的选择

装饰材料是空间设计创意的物质基础,是设计语言表达的支撑。材料的肌理色彩及文化属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新的表达,其文化美学也在外延与扩展。“所谓材料肌理,就是材料表皮纹理以及组织结构和形态等构成的表皮材质效果。通常情况下,人们都是利用感觉以及知觉来感受不同肌理形式的,根据感官感受,可以将肌理分成视觉肌理以及触觉肌理两种,人们在室内表皮材料肌理中可以获得视觉和触觉的不同体验,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6]现代装饰材料及工艺与美学元素所建构的空间语境成为《青岩茶事》文人情怀的构成基础。“恬淡隐逸”的文人情怀,在空间元素材料与色彩肌理的构筑中执行确定。

不同审美体系中的色彩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与习性。《青岩茶事》以素白、赭石、青灰、墨黑为主色,对应玻璃、青灰岩、岩像地砖、不锈钢、原木等材料。水在中国文化中意味着飘逸、灵透、神秘与绵长,黑色玻璃与不锈钢的材料在特定的空间装置中完成“水”的象征表达;青灰岩的材料肌理在空间的运用中完成对“山川石地”的联想与体验,表现出自然风貌;黄赭石的地砖与青灰岩相呼应,材料制造源于对传统庭院建筑的提取,在现代工艺辅助研制下延续古老建筑文化的属性传承;纹理质朴色泽素雅的原木是中国建筑的传统选材,其自然属性和文化秉承着朴素、坚韧内敛的美学传统。黑镜与青石、原木白墙、纱屏与青松等设计元素的组合,体现古人对品茗的审美文化元素在现代时空中的提取升华。当代设计语言,注入于现代东方审美,再现文人雅士品茗追求的天人相融的审美意趣。

(三)“寒水枯山”之艺术审美的元素提取与转化

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在其艺术中所描绘表现出的暗谷深崖、枯木寒林、旷野孤烟、烟云水寂等是本案设计构思运用的提取元素。

1.国画艺术——“留白”

“留白”是中国画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之一。而“空间留白的形式美感产生于所留装饰元素与空白之间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变化与统一等一系列规则。而这种规则对于室内空间设计的概念与选择,也正好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少即是多的原则相吻合,进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室内空间留白美感。”[7]《青岩茶事》将留白的艺术运用在墙体立面、天顶、置物层架中(见图5)。在光影设计的构筑中,追求丰富的视觉层次和节奏韵律。特别是置物架的分隔及格物空间留取,在大面积白色透光板的映射下衬托茶器之精美。

图5 留白艺术的转化设计应用

2.内涵隐喻——“水墨松竹”

“松竹”常被作为清高持节的品质象征,是文人艺术描绘的重要图式符号。“松”不畏风雪化拟君子的正直坚韧,“竹”不畏寒,劲节操守。《竹石诗》也是郑板桥刚正不阿、不求名利、高风亮节之写照。“松竹”在本案设计创意中,成为提现文人精神意趣的主导和重要设计符号之一。在茶境的构筑中,运用园林设计“引景入室”的设计手法,将松竹石岩错落有致地陈设在顶天立地的落地玻璃前。钢制细弧的圆形雕饰品,形如新月,与窗外天空、松石融为一体(见图6、图7)。天石松月竹的元素与茶具、素木方桌的整体构建,营造古人品茗所寻求的“自然优雅”“云光落茗杯”的精神意趣。

图6 “松”的转化设计应用

图7 “竹”的转化设计应用

3.时空演变——“青岩山石”

山川丘壑、崖谷幽涧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指向,投射在山水画艺术中,其内蕴即为“寄情山水”“人与自然”。在设计艺术中,山石形式有传统深厚的美学支撑,其形态、色彩、肌理再现着大地山川的千变万化,在文化视角中又隐喻着时空演变。山石造型及材料运用在本案设计中成为重要的设计元素之一。茶间立墙的块面“石岩”装饰建构,其青岩的表皮粗粝透显材质肌理的斑驳(见图8)。留白的顶部、茶室软装陈设与青岩墙的肌理形成对比。素木方桌、藤编织席、松景烟香缭绕等组合构筑,达到逸雅闲恬的品茗环境要求。

图8 “山石”的转化设计应用

4.文人匠心——“笔意书韵”

书法艺术是内心抽象心意与外在具体物象的结合。设计主题所取意《竹石诗》在特定空间的主体展现,使品茗者的视觉产生直接的审美体验。运用电脑机床设备裁切技术,使书法改变原本纸白墨黑的呈现形态,以木基层为底,以有机白片为透光基材,呈灯光反射效果,在大面积留白的墙面中,唯《竹石诗》在镂空透光的墙面中产生光影透射。与书法密切相关的文房四宝之“纸”则以不锈钢和白纱为基材相构,造型以若干方形元素作穿插,构筑现代审美的几何构成,在素白色中半隐半透,与书屏前的简约案台构成东方唯美的禅韵(见图9)。

图9 “笔意书韵”的转化设计应用

5.古风遗韵——“青瓦素木”

古代文人对品茗场所有着特殊的审美。明徐渭《煎茶七》中《茶宜》道:“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宜松风,宜红妆扫雪,宜竹里飘烟。”当下对古代文人品茗茶室的具象认知多来自传统绘画。如明代文徽明的《惠山茶会图》《品茶图》,其系列品茗图中皆可见对茶屋正室内置茶具的描绘。在《青岩茶事》设计中,对古代品茗茶舍的建筑元素之“素木窗格瓦当屋顶”的提取,源自传统山水画中对文人品茗环境的描绘。在现代空间语境的艺术转化中,素木窗格的几何构成和青瓦材质的密集排序被升华为具有“意趣审美”指向和“古意”文化的符号(见图10)。青瓦与素木格栅在密集阵列构成中,产生丰富齐整而又有着细致入微变化的视觉肌理。

图10 “古人之茶舍居屋”的转化设计应用

四、以“寒水枯山”审美为导向的茶室空间设计的当代价值探索

中国文化审美自古崇尚“天人合一”,文化精神及艺术形式无不隐透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与之相谐的价值取向。“寒水枯山”的艺术审美正是基于此,其产生的意象也是中国文化美学的重要特征。在此引导下的文人品茗空间构建研究,目的是以古代文人品茗空间的高雅为当代审美的休闲生活提供参考借鉴。挖掘出的蕴藏在其内部及外在的优秀传统设计文化,也是当代设计实践转化应用的精华所在。

“寒水枯山”作为艺术设计实践的美学支撑,将传统文化中文人的风骨、个体生命意识、宇宙观溶于当代室内空间构建的情境中,在艺术审美和设计实践中达到“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诗品高格。研析“寒水枯山”审美意象内核,并将其转化为现代东方语境的物质构筑,通过结构造型、材料肌理、色彩的组合运用,使之能够发挥启发高雅意趣思维的作用。主客观的相融获得空间营造所追求的意境,赋予现代茶艺空间高雅品逸的精神意趣,成为锻造理想人格、抒发胸臆的途径之一。

研究“寒水枯山”的文人艺术,结合文人品茗的高雅格调,将其隐逸的文化审美和艺术品味导入当下品茗空间的营造,引导审美高尚、品质高雅的茶文化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对推进优秀传统茶文化的发展,提升休闲生活品质,享受高雅生活,推动民族文化自信都有着积极意义。尤其在东西文化交流互渗的时代格局下,继承创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更加彰显民族文化自信,体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生命力之绵长。

猜你喜欢

品茗文人空间
品茗
空间是什么?
文人与酒
创享空间
文人吃蛙
文人与石
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
岁月如歌 品茗知味
安溪寿星爱品茗
白茶飘香 安吉品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