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以福建江夏学院为例

2019-03-27陈国龙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一流应用型大学

陈国龙

(福建江夏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建设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目标导向。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推进有基础、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率先转型发展,加快建设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2018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明确“持续推动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建设一流学校、一流专业,建成一批对区域和产业发展有较强支撑作用的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的改革方向和要求。教育政策的延续、更迭和创新发展,是基于高等教育内外部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科学判断,再次重申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深度转型的改革要求,直面回应建设以一流本科教育为核心的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时代要求。面向2035年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建设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这一核心问题上,高质量做到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尤为关键和重要。

一、教育发展:提升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时代命题

高等教育改革是一种可窥寻、渐进式、互循环的改革,源于社会需求变化趋势和教育内部发展规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必然要从主动转型发展(改革1.0)向建设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改革2.0)时代迈进。

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必须建设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经济”与“教育”这组概念既有明确的分野边界,也有清晰的契合节点,涉及区域发展上位概念。综观国内外高质量发展区域,均以“经济”与“教育”组成命运共同体,区域经济发展依靠一流高等教育的引领支撑,一流高等教育发展依托区域经济的支持和产教协同。匹兹堡(Pittsburgh)从“世界钢都”到“全球最适宜居住城市”的转型,正是计算机软件、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企业的落地和支撑,以及匹兹堡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28所医疗、金融、高科技类高校的集聚和资源供给。[1]日本北九州建有九州工业大学、九州市立大学等区域一流大学以及8所私立特色学校,组建由本科大学、研究生院、研究机构和企业进驻的立足亚洲、国际认可的“北九州学术研究城”,推动北九州从重工业港口城市转型成为世界“生态城”“循环型城市”“国际科技城市”。[2]中国中关村和素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的发展模式,亦是发达经济与一流高等教育相互联动、互为支撑的典型。近年来,深圳、宁波、青岛、苏州等区域城市采取超常规发展方式,大力提升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强化培育新增长级优势,着力形成经济与教育互为匹配、互相协调、互促发展的“区域模式”,创下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速度”。可以说,以一流的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普遍共识和共同举措。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作为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必须融入发展大局、支撑大局发展,在双向互动中同频共振、共生发展。

“四个回归”教育发展规律的守正创新必然以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形态体现。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事,是高等教育亘古不变的准则。建设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取决于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推进“四个回归”,把牢本科教育“定盘星”。(1)回归常识是发展一流本科教育的控扼之要。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实现路径是教育引导学生刻苦读书学习。本科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具象性的人,核心要义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宗旨,强化学生中心地位,注重考究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学习成效和学习评价,实现“教得好”与“学得好”、“激励”与“约束”的无缝衔接。(2)回归本分是一流本科教育基本运行的不易之典。美国教育家毕柏(Dr.Beeby)曾说过:“教育品质是教师品质的反映,没有好的教师,不会有好的教育。”开展有效、高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仰赖于一支学问德行兼优的教师队伍。教师应当成为潜心教书育人的第一责任人、首要实施主体,守好课堂教学主战场,形成适应和满足一流本科教育需要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育人水平和方法技术。(3)回归初心是一流本科教育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点题之论。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回归初心,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理直气壮、倾情倾心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回归梦想是一流本科教育服务、支撑大局发展的必经之路。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回归梦想就是要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具体到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应当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区域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升级、改善区域民生重点领域为己任,在满足需求与协同发展中形成高度统一。

二、现实选择: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行动战略

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发展形势、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质量和发展需求的根本性变化,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和质量变革蓄势待发,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

为提升本科教育的整体水平,打造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紧紧把握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吹响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集结号和冲锋号,实现改革开放40年来首次从“本科教学”到“本科教育”认识论上的转变;以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为抓手,按照内涵更深一些、领跑更快一些、公平更高一点、变轨超车更坚定一点、创新发展更紧迫一点的要求,奋力开创高等教育新局面,实现从“发展理念”到“建设路径”方法论上的转变,为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2018年10月,教育部出台“新时代高教40条”,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五年发展目标和2035年实现目标,明确指向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本科教育,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同期,教育部与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政法委、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委配套制定“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对文、理、工、农、医、教等领域打造一流本科教育作出具体部署。

福建是全国范围率先全面推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省份,高度重视打造一流本科教育。2015年12月,制定出台开展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的整体方案,31所本科高校根据不同办学层次、定位和潜力选择参与不同领域的转型试点。经过两年的改革发展,在福州、厦门、南平、泉州、莆田、三明、龙岩七个设区市办学的8所整体转型高校获批省级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引领全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向体系、内涵、一流发展,形成了转型高校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第一梯队。同时,着力把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向纵深推进,重点建设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应用型学科、产业学院、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系列项目或工程。

三、实践基础:建设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框架设计

福建是经济较发达省份,党中央国务院赋予自贸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等“六区”建设的叠加优势;同时,自身着力打造福建产业“升级版”,全力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两大经济协作区发展,对域内应用型本科高校提供高质量供给提出更高要求。为与福建经济社会发展衔接、适配和共振,福建江夏学院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深挖行业办学优势,以建设具有明显办学特色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为目标导向,以整体转型为改革框架,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建设、应用型学科建设、产业学院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四位一体”的结构体系构建为切入点,上下衔接、内外结合、互为融通地深入推进不同领域转型改革,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改革模式和发展路径。“十三五”以来,福建江夏学院完成了列入福建省整体转型高校试点名单、高质量高标准通过教育部合格评估、入选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和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三步走”战略行动既定目标任务,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四梁八柱”基本构筑完成。

2019年,福建江夏学院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科学确定以“六个维度”将时间频道、工作重心、行动方向转向“稳柱固梁”和“内部精美装修”,以更高质量要求、一流建设标准全面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推进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即,“向上”维度衔接国家和福建省教育改革政策要求,全面提升纵横向可量化、可比较竞争指标的涨幅度,着力推进相关领域进入一流前列或行列;“向下”维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彰显根植区域、服务区域,强调引领支撑具体产业链、创新链发展的精准性和高效性,完善产与教、产与学、供与需三层关系;“向内”维度判断区域高等教育竞争格局,坚持把与众不同、独具特色作为区别于区域同类高校的鲜明标识,把高质量发展、汇聚一流作为领先于区域同类高校的关键所在,力争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向外”维度引进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形成“国际紧密接轨、本土转化提升”的开放新格局,重点推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评价和教师、教学、课程等方面的国际化;“向前”维度强化在转型与传承中创新,清醒认识改革取得成效和体制机制存在障碍的矛盾关系,全力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和创新驱动发展动力不足问题;“向后”维度坚持从“新办”向“新型”转变,坚定建设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的信心与决心,重点在“画好施工图、给出材料单、建成样板房、打赢攻坚战、组建战斗队”五个方面深化改革,增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能力。

四、路径探索:建设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因应策略

建设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如何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实现从片段化改革向整体性改革、从局部重点发展向全域一流发展转变?应当具备“八个一流”要素,形成由不同类型、不同科类、不同能级、不同要素组成的分工合作、互相协调、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

(一)以一流的体制机制为改革基石

建设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既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又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资源供给侧,强化资源带动发展的倍增效应。一是以综合性的体制机制引领跨越发展。加强系统思考、整体谋划、宏观布局,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促进,重点侧重于一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用科研与服务能力提升、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产教融合合作模式创新、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等核心领域与关键环节的整体性设计。二是以先行先试的体制机制加快赶超发展。制定系列体现科学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的体制机制,全面打造产业学院、专业群、OBE/STEM人才培养模式、“金课”、产教融合综合体和国际深度合作载体等新兴事物“升级版”,在一流本科教育的“无人区”率先开展探索和实践。三是以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目标管理制度,建立以质量和绩效为杠杆的人、财、物等办学资源差异化配置机制,激发改革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二)以一流的学科专业为基础单元

学科专业是教师、学生、教学、科研、管理等全要素的汇集平台,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深刻把握区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动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趋势、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推进存量升级、增量优化、余量消减。一方面,加快建设一流应用型学科。面向重大战略、科技前沿和发展需要,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学科布局,对接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学科质量要求,优化学科方向、学科队伍、人才培养、应用科研、平台条件等应用型学科建设的核心指数。另一方面,全面提升一流专业建设质量。对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推动存量专业整体符合国家统一要求和教学基本要求,确保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基本质量,拓展质量性和前瞻性并重的人才培养特色空间。适应新时代人才能力新要求,全力实施一流专业“双万”计划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加快建设产教融合、供需结合的一流应用型专业。

(三)以一流的培养体系为根本支撑

构建适应一流应用型人才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重点要围绕“知识基础、学科前沿、社会实际、专业训练、工作能力”五个要素和“社会责任感、反思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三大目标,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强化培养方案的“总纲”作用。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用人单位需求,科学编排人才培养方案的各类组成要素,形成定期及时有效修订的常态化机制。二是突出课程体系的“主核”作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理论教育与岗位实践教育“六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将学科前沿进展、实践发展经验、岗位技术要求融入课程内容,全力打造“金课”、挤压“水课”,创新组建综合性、导向性、交叉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的新型课程群。三是彰显教育教学方法的“粘合剂”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新型教与学关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引领,实现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的普及化和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模式的实用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四是深化考核评价方式的“指挥棒”作用。全面转变、创新学生学习成效考核评价办法,完善以合理“增负”为导向的考核评价制度,突出过程考核、多元考核,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考核的科学性、严肃性和约束性。

(四)以一流的师资队伍为关键支点

教师队伍决定着建设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智商”高度和竞争力“上限”。首先,要从“人力的成本”向“人力的资源”观念转变,以师德师风建设为第一要素,完善引进与培育、激励与约束机制,强化“人才队伍的蝴蝶效应”,推动一流教师队伍带动高水平平台、项目、成果等核心要素集聚,优化一流本科教育整个竞争体系。其次,要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各类重大人才工程,搭建引智平台,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培育自有高水平中青年人才,实现存量人才和引进人才在同一层次上的同等待遇。再次,要实施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和应用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加强科研团队、教学团队、重大平台团队建设,突出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团队建设,实现从“一个高水平带头人”到形成“一个高水平团队”的“集团效应”,发挥团队作战优势。最后,要为青年人才搭建从入职到成长的完整阶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完善重点培养、跟踪管理和政策扶持“一贯式”制度,破除唯资历、唯学历的制度藩篱。

(五)以一流的科研能力为驱动引擎

应用科学研究是各应用学科专业获取最新知识的直接途径,是教师优化、完善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是教师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的重要参照。因此,建设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不仅要高度重视教学,也要高度重视科研,全力打造科研创新服务品牌。其一,以应用科研体系建设为“统领”。坚持面向科技前沿、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产业重大发展,创新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构建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应用交叉研究、产学研一体化及成果转化各有侧重、协同推进的科研体系。其二,以科研平台建设和资源转化为“两翼”。整合科研平台资源,优化科研平台布局,激发平台建设“内生”发展动力,完善优质科研资源“引力”“借力”机制,推进高水平科研平台整体化建设。完善有利于科研环境建设、科研能力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的制度举措,拓宽与科技界、产业界的合作渠道,引进各类优质资源转化为科研资源、项目和成果,推动项目、成果数量与质量的双提升。其三,以科研目标管理为“驱动力”。实施科研目标管理责任制,细化分解科研目标,把科研完成情况、服务产业情况、科研贡献值列入绩效考核范围,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六)以一流的大学文化为精神底蕴

一所大学的文化不会因时代变化或者一时困顿而发生变化,对教师学生起到根本性支撑作用,也是大学竞争优势长期保持的重要基石,是最重要的办学资源之一。大学文化的内核在于“大”字,意味着拥有更高的眼界、视野、责任,拥有更加宽厚的学术、文化、工作学习环境。建设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需要秉承“求发展、求改革、求突破”的拼搏精神,把拼搏作为大学文化的支撑点、衔接点,进而决定创新的新度、包容的宽度、开放的广度。质量文化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要自觉建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唤起一流建设各类主体的质量意识、质量责任,把质量标准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把质量要求内化为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形成全员参与的改革发展内驱力。学校校训和学校精神是广而知悉、深入人心的底蕴,要传承、创新这种底蕴,让“教师乐于任教、学生安于读书、社会盼于合作、政府喜于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中孕育并形成鲜明的办学标识和文化符号。

(七)以一流的保障能力为发展保证

立足于资源获取、供给的角度,全领域、各要素要力求体现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首先配置”的要求。领导班子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家、改革家、实干家、外交家,积极争取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的外界各类资源,破解教育资源主要由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单一性问题,以项目获取资源、以资源推动发展。行政和教学二级单位要聚焦建设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中心大局,发挥“指挥部”职能,强化政策引导、协同推进,调配、适配人、财、物等各类教育资源,形成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成为高效的服务中心、思想中心、组织中心和指挥中心。一线管理干部要发挥“指挥员”的担当和权责,切实贯彻落实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主动面向改革发展的具体领域,做到了解政策、掌握政策、预知政策和争取政策。开放办学水平是决定保障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尽可能缩短时间、空间距离,积极争取国内外科技界、产业界、教育界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强化“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意识,着力引进各类优质资源,并立地转化为改革发展的源动力。

(八)以一流的发展成效为衡量标准

从实践探索和抛砖引玉的角度,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应当包括且不限于以下方面的成效:一是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进入同类高校一流前列或行列,最显性的标尺是获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更多学科进入同领域一流前列,建成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二是新型综合体数量明显多于同类高校,诸如拥有高水平小规模行业(产业)学院(产业学院2.0)、一流产业(行业)人才培养实验班、产教深度融合平台或载体;三是专业、课程、教学水平进入同类高校一流前列,一大批专业和课程进入国家级、省级一流“双万”计划,更多专业获得国家、国际认证,获得名次靠前、数量较多的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四是人才培养达到高水平要求,各专业高质量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创新创业率、企业满意度大幅提升,毕业生五年个人发展水平、社会贡献值整体明显高于同类高校;五是高水平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平台(含国家级智库)拥有量以及科研服务带动企业年增长值或产值的能力与水平明显高于同类高校;六是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建有若干个国家级、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应用型教学团队或“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七是产教融合成效明显优于同类高校,建有若干个高水平产教融合新型平台或载体,企业资源投入和企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总量超过校本投入总量;八是国际化办学开放度明显高于同类高校,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能够转化为建设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各类重大项目,成为留学生的聚集地(占在校生数10%-20%);九是社会认可高水平,改革经验可供同类高校借鉴、参考,是同类高校发展的标杆,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溢价价值和“名片”效应。

猜你喜欢

一流应用型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关注一流学科
大学求学的遗憾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