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伦
2019-05-31格伦
我文革时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由于姐姐的一句话,学建筑会经常游山玩水,就这样成为了哈建工建筑系的学生。
大学4年是在厚重但又不失优雅风度的土木楼度过的,一年级建筑初步课的李行老师,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水彩渲染示范时,每每下手之前要眯起眼睛瞄准半天,同学常常模仿他的动作而哈哈大笑……他的功夫了得,尤其是他的建筑“时间性-地点性-目的性”三性理论更是无人匹敌,他常常这么骄傲地说。
侯幼彬老师的中国建筑史课,将死板的古建筑讲活了,老先生讲课风格朴实亲切,尤其他的笑容几乎不停地挂在脸上,从来不知道他生气的模样。
还有我的研究生导师智益春,精神矍铄,他常常调侃道:我每天用冷水洗脸。他是我医疗事业的领路人,心存感激。
老先生们质朴的教导,做人做事的态度,深厚的学识,同学聚会时,每每谈起来都心存敬意和感激。
土木楼白天的光影和夜晚昏暗的灯光,无法与大学时光和熬夜画图的感受剥离开。当年流行的歌曲《冬天里的一把火》《迟到》,与激情澎拜的青春交织在一起……
当代医院建筑发展面临的挑战
(1)新理念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了“健康环境的范畴”,除了高端空间环境之外,还将包括大量需求的写字楼、学校、医院、商业区及家居环境等。这些场所都属于21世纪促进健康环境设计理念的核心地带。
这个理念要求建筑师与规划师站在一个新的角度进行思考,从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上来预防疾病,“本原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将是唯一的出路,即通过创造健康和宜人的环境来引导人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来自于拉丁文的“Solotogenic”即“本原设计”理念是根本性的对健康环境的认知理念,从根源上解决健康环境的问题,并通过以社会心理为基础的设计原则的应用使政府和建设方认识到建立积极的健康环境的价值所在。
这个理念使多国卫生部门管理者的宗旨从预防可控制管理疾病的宗旨转向到营造健康环境所带来的积极的健康生活方式,使更多的人群在健康的生活状态下降低疾病的产生为宗旨。
(2)新体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建立“低水平、广覆盖”的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网,采取预防为主的策略,实现了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创造了发展中国家迅速提高健康水平的奇迹。然而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方面的需求在急剧扩大,导致医院越建越大,老百姓负担越来越重。
如何改变这种服务模式?首先要确定并限制大型医院的职能,将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有效进行三级医疗的分级和协同关系,逐步完善社区首诊制度,使得我国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未来设计重点将转移到县级医院、社区医院、民营化医院等。
(3)新模式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和网络普及化时代的到来,医疗资源将会重新分配和整合,明确划分危重治疗、急诊治疗、特殊治疗与慢性病的长期治疗,加强中心医疗的服务能力和向周边地区覆盖能力。
“大数据”医疗模式
由于信息科技的发展,网络服务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大数据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远程诊断、远程处方、远程治疗、电子监护等均已成为现实;远程预约、挂号、计价、收费、取药等各项服务已系列化;“网络视频询诊”作为一种全新的模式将为广大患者解决“就医难,挂号难”的问题。大数据处理将为医疗行业提供前所未有的强力支持。
“移动医疗”就医模式
“未来医院”将彻底颠覆现有的传统就医模式,患者可以在手机上完成挂号、交费、排队候诊与支付、取报告等就诊环节。无论是挂号还是交费,大概30秒即可完成。
(4)新设计
未来的新兴医疗技术和远程医疗网络的建立将根本性地改变医院内部功能关系及内容,改变卫生产业的运营模式,改变医院管理者及其研究机构的传统角色,同时要求发展全新的建筑类型,催生了人们对新设施规划、新建筑体系和新计划策略的需要。
未来新式微型化、便携式、网络式的信息流通技术,成像技术和诊断系统将会使护士站消失。在病房内广泛应用的床旁式计算机、便携式传真、数字寻呼机、远程成像面板、便携式电话、便携式生物传感测试工具及其他一些类似的设备将会改变护理层的设计参数。因此,医院设计急需弹性式设计方法,即“设计要有弹性”将主导建筑师、设施规划者和管理者的思想。
与环境相适应的可移动式及插入式空间模块将会逐渐促成新的空间设计标准和设计策略的产生;随着诊断、治疗、护理一体化的趋势发展,穿插空间理念将会逐步应用到大型设施建设中,并会被广泛地应用;模数制装配式建筑形制将会逐步应用到医疗建筑中;通用平面设计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病人结构和疾病类型、新的护理模式和新工艺,已逐渐成为医院建筑最具效力的策略。
总之,中国医院建筑正经历着经济体制、医学模式和技术革命三大变革,医护人员和患者不仅能体会到先进的医疗科技带来的优越性,同时还能够带来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疗愈环境和就诊体验。未来医疗建筑的发展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同时也是从事医疗建筑的建筑师将要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1 《中国医院建筑思考》
2 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800床,2011年使用)
3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1500床,2015使用)
4 内蒙古巴彦诺尔医院(1800床,2017年使用)
5 内蒙古海拉尔医院(500床,2010年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