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耳穴压豆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40例
2019-05-31冯桂成安锴军
冯桂成,潘 勇,安锴军,马 浩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 肛肠科,广东 深圳 518001)
混合痔术后疼痛是临床上最棘手及常见的问题。术后疼痛易使患者心情烦躁及焦虑,引起入睡困难,畏惧排便,便秘,甚至出现尿潴留等一些不良症状,导致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延长[1]。术后剧烈的疼痛也导致患者惧怕换药及担心疼痛忍便,从而影响正常的创面愈合,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增加,使患者不能正常工作及学习,也给术后患者精神带来极大的创伤[2]。临床上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治疗,常采用口服吲哚美辛片或肌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盐酸曲马多注射液、吗啡注射液等镇痛药,但这类药物的副作用较大,不良反应多[3]。面对使用镇痛药物导致的不良影响,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在寻找新的有效的治疗疼痛的方法。采用中医传统针刺及耳穴压豆的疗法治疗术后疼痛,可以避免止痛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为临床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我院肛肠科采用穴位针刺加耳穴压豆治疗患者术后疼痛,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中,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6±2.4)岁。对照组40例中,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4±2.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混合痔分期、麻醉方式及手术方式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按照《实用肛肠外科学》的混合痔诊断标准[4]。
1.3 纳入标准
年龄18岁~65岁;既往身体健康无手术禁忌证者;能签订同意书并愿意接受手术治疗者;耳郭及身体无畸形者;怀孕期或月经期;不能接受针灸患者;无晕针史患者。
2 治疗方法
给予术前灌肠、健康宣教、术后患者去枕平卧及禁食6 h等常规的围手术期处理。
2.1 对照组
口服醋氯芬酸分散片,1片/次,2次/d,共7 d。
2.2 治疗组
采用穴位针刺及耳穴压豆。
2.2.1 穴位针刺
取穴长强、腰俞、次髎、二白、承山、足三里,患者取俯卧位,消毒穴位皮肤,用一次性1寸或2寸针灸针,选择合适尺寸针灸针,刺入相对应穴位,患者自我感觉有酸胀感时即为得气,然后行提插捻转,行针时要指力均匀,角度得当,采用平补平泻法,如施针后没得气,可轻轻地捻转,再微微调整针刺方向,使针灸针刺激穴位后产生感应。刺激强度以患者能承受为易,需要留针半小时,每次行针3 min,间隔15 min,行针的频率及幅度以患者能接受为度,每日1次,7 d为1疗程。拔针时用消毒棉签轻压针旁皮肤,缓慢拔出,如有渗血,点压数秒。
2.2.2 耳穴压豆
取穴:肛门、直肠、神门、交感、大肠。用耳穴探针找到最痛反应点,消毒耳部穴位皮肤,取大小约0.3 cm×0.3 cm方形胶布,在其中央放王不留行籽,固定到耳穴上,然后轻轻按压,以患者自我感觉酸、麻、胀、痛为最好,每穴每次可以保持按压1 min,每天2次。先由护士为患者示范,教会患者按压的方法,让患者学会后自行按压。1 d后贴按另一耳部耳穴。7 d为1疗程。
3 疗效分析
3.1 术后疼痛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在纸上画一条10 cm的直线,两侧标注“0”分和“10”分。0为无痛,1分~3分为轻微疼痛,4分~6分为中度疼痛;7分~10分为重度疼痛,需要加止痛药治疗[5]。
3.2 术后水肿评分
0分:无水肿;1分:轻度水肿(<1/4肛周面积);2分:中度水肿(1/4~1/2肛周面积);3分:重度水肿(>1/2肛周面积)[6]。
3.3 术后尿潴留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判定。显效:治疗后1 h内自行排干净尿液;有效:治疗后1 h内能自行排少量尿液但排不干净,或1 h~2 h内自行排干净尿液;无效:治疗后2 h仍不可排尿需行导尿。
3.4 统计学方法
3.5 治疗结果(见表1~表3)
表1 术后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水肿治疗前后比较
表3 术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典型病例
李×,男,59岁。2017年11月2日因“反复便后肛门肿物脱出5 a,加重伴疼痛便血5 d”入院。患者5 a前因饮食不节出现便后肛门肿物脱出,初时尚可自行回纳,无便血及疼痛,曾自行外用药物治疗后,效果一般,每遇进食辛辣或劳累后肿物脱出症状反复发作。5 d前因食辛辣食物,患者便后肛门肿物脱出,手托不能回纳,并伴有疼痛不适,伴大便带血,血色鲜红,量少。大便质干欠通畅,1次/d,小便调。专科检查:(截石位)视诊:肛门7-11点处可见肿物隆起,大小约2.0 cm×3.0 cm,局部色暗红。指诊:7-11点肿物触痛明显,指套无血染,肛管张力可。肛门镜检:7、11点黏膜跨齿线隆起,局部充血、血管曲张。中医诊断:混合痔病,证属湿热下注;西医诊断:混合痔。患者无手术禁忌证,术前行灌肠、备皮及健康宣教等。11月3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后治疗以疏通经络、消肿止痛、清热利湿通便为法,予以穴位针刺及耳穴压豆、苦参汤熏洗。每天记录患者疼痛分值、术后水肿分值及尿潴留,7 d 为1疗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出现明显疼痛等术后并发症,治疗7 d出院,随访1个月后痊愈。
5 讨 论
混合痔是一种临床最常见的肛周疾病,常需要手术治疗,然而疼痛是术后不可避免最难解决的并发症之一。中医学认为,术后疼痛是由于术中伤及经脉,脉道不利,导致肛门局部气血瘀滞,气机升降失常,而不通则痛;局部的气血不足不能濡养肛门局部经脉,而不荣则痛[8]。西医学认为,肛周有丰富的神经,术后由于肛周皮肤损伤刺激阴部神经末梢,阴部神经又非常敏感,从而引起疼痛;手术又损伤到局部的血管及淋巴管,造成淋巴、血液回流障碍,导致局部产生炎症,引起水肿而疼痛,也会由术后用力排便及换药时摩擦创面,刺激到创面产生疼痛[9]。中医穴位针刺治疗术后疼痛常以疏经通络、行气消肿、活血镇痛、调和阴阳平衡为法,选取针刺长强、承山穴清热通便,行气血,化瘀通络;腰俞穴清热止痛,可以通过局部穴位的刺激,促进炎症介质吸收,改善微循环,减轻局部水肿;次髎穴通经络,运气血,理气止痛;二白为治疗痔疮的经外奇穴,可调畅全身气血、缓急止痛的功效;足三里可祛湿通络,调理肠胃,促进排便,亦可扶正补虚,使人体气血阴阳调和。诸穴配伍,达到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凉血止痛之功效。耳穴压豆是耳针疗法发展而来,适当刺激耳穴,能够引起相应经络传导,进而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节脏腑功能作用[10]。选取耳穴上的肛门、大肠、直肠、神门及交感,因为肛门穴可清热利湿,消肿止痛,行气,缓解尿潴留;大肠穴有理肠胃,清热通便之功;直肠穴调整直肠的气机升降具有行气止痛之功;神门穴、交感穴具有调理肠胃、行气血、解痉止痛的作用。诸穴配伍,起到疏通经络、消肿止痛、清热通便的作用。二者合用增强了消肿止痛的效果。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刺后人体内产生一种可以镇痛的脑啡肽类物质,针刺能提升患者的痛阈,起到镇痛作用,针刺对局部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还有改善微循环及代谢,提高免疫作用,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促进组织的修复[11]。耳郭有丰富的神经血管分布,耳穴压豆对耳部穴位的持续强刺激,因循经传感的作用,通过丘脑下部调节,使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多种介质和阿片肽类神经递质,由这些物质产生镇痛作用[12]。耳穴贴压法进行肛门病术后镇痛,起效时间较口服镇痛剂止痛方式明显加快[13]。穴位针刺及耳穴压豆止痛都是中医传统特色的止痛疗法,通过对穴位有效的强刺激起到通经络、行气血及止痛的疗效,使全身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顺畅,从而改善全身的营养状况,使局部得到濡养,使患者正常的生理活动得到快速恢复[14]。所以本临床研究二者合用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可以充分发挥中医疗法的优势,增强镇痛疗效,有效减轻术后疼痛。二者又都是非药物镇痛,效果明显,可以有效避免药物止痛的不良反应。因此,通过本临床研究显示,对术后患者采用穴位针刺及耳穴压豆,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减轻肛缘水肿,减少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提高混合痔术后创面痊愈的效率。而且操作简单,取材也方便,不用药物保证安全无毒副作用,减轻患者因手术引起的身心病痛,缩短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减少因治疗并发症而产生的费用,达到加快患者术后康复的目的[15],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