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大数据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还好吗

2019-05-31罗罡

时代风采 2019年5期
关键词:某年某月李彦宏感兴趣

●罗罡

“波音737 MAX最快5月底复飞:软件更新已完成”,我的智能手机通过分析我的阅读习惯及好恶之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我最感兴趣”的内容推送到了我的手机上,以便能够让我第一时间阅读“我最感兴趣的内容”。不得不说,这条新闻的确是我感兴趣的内容,但,很多时候推送的内容尽然是我在其他终端浏览过的相关内容,甚至是一些与社交软件的隐私聊天内容高度契合的广告,这就让人不寒而栗了,人工智能究竟掌握了我多少的隐私?

“ACC雷达已就绪,自动巡航系统已启动。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在本路段行驶的最高时速为某,需要设定同样的最高时速吗?”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开启汽车自动巡航,看到这则提示的时候蒙上了一层阴影……我自己汽车上的人工智能究竟掌握着多少我的隐私内容?

“某先生欢迎您再度光临某酒店,您上次入住是某年某月某日,选择了某房间,今日某房间有折扣,您是否愿意预定这个房间吗?”到达目的地,打开智能手机的酒店预订软件,映入眼帘的是上面这则“惊悚”的信息……

人工智能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为你提供及时的服务。很多人觉得这样很好,很方便,我也觉得很方便,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仔细思量,我更觉得可怕。它正在一个看不见的地方,不眠不休的时刻注视着你的生活,收集你的一举一动,更可怕的是,它收集的这些数据存储在哪里、谁可以看到,准备拿这些数据干什么你都不知情……

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某高峰论坛上表示:“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当然我们也要遵循一些原则,如果这个数据能让用户受益,他们又愿意给我们用,我们就会去使用它的。我想这就是我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基本标准。”此言一出,引起很多网友的关注和争论。为了方便,用户真的愿意用隐私为代价换取吗?到底是愿意还是无奈?

中国的用户何曾不在意自己的隐私?当人工智能算法与大数据正以水银泻地一般进入各领域,无论算法推荐新闻、大数据消费,还是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公共治理,人工智能无处不在,也正给这个时代带来惊喜。但随之而来的也有隐私问题。算法推荐让新闻无比精准,也将个人阅读习惯完全记在账上;电商平台上稍作浏览,同类商品立马展现在其他网页,用户毫无隐私可言;疑似大数据杀熟案例相继曝光,数据巨头是不是要将消费者的剩余价值吃干榨尽?当大数据为时代精准画像,人们却仍在继续使用,这难免就有成为透明人的忧虑。

即使国内用户的习惯,恰如李彦宏所讲,为效率可以放弃隐私,但那并非他们“愿意”,而是“不得不”。随着各色电信诈骗曝光,网站“撞库”风险加剧,用户对于自己的隐私何尝没有清醒认识?但完全靠自己捂住隐私,非不为也,不能也。相对应的,一个垄断平台比谁都清楚,当“互联网+”、人工智能,重新界定生活方式,在各色长长的协议上,用户除了按下“同意”,其实别无选择。用户选择不断让渡隐私权、在使用权面前低头,除了“离不开”,无非是基于这样一种最后的信念:大公司至少比小公司靠谱,他们能够守护隐私。

信任绝不应该被辜负,焦虑应该被更妥善地回应。面对迭出的负面新闻,科技巨头恰恰应挺在前面,以切实行动给人以信心。当然,仅仅表态依然不够,当数字规则远远落后于数字生活,当务之急是为人工智能大数据使用建立更完善的原则及法规。

有了切实有效的规则,科技才能更好的服务生活,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猜你喜欢

某年某月李彦宏感兴趣
某年某月
更 正
李彦宏的AI观
微评
李彦宏冒险之前先算一算
死亡笔记
二十年星期推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