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不能降低再次犯罪率?
2019-05-30王江涛
美国一项大规模的研究发现,相比被判缓刑的人,被关进监狱其实并不能降低再次犯罪率。不过研究人员表示,在没有开展实际的研究前,很难知道美国的结论是否适用于别的社会。
南方周末记者 王江涛
打击犯罪,依照法律维护社会的秩序,是世界各地司法系统希望实现的。监狱作为关押犯罪者的场所,已有数千年历史,一方面是为了惩罚,另一方面也广泛地被寄予了使犯罪者出狱之后能“改过自新”的希望。
然而,2019年5月13日,美国一项包含了近11万罪犯的大型自然实验发现,相比被判缓刑的人,被关进监狱其实并不能降低再次犯罪率。这个结论再次将如何更有效预防犯罪的问题凸显了出来,因为根据实验结果,“一关了之”可能是既浪费钱,又没什么效果的措施。
为什么这么说?
区别于一般的实验室实验,这里的自然实验是指社会科学中在真实社会场景中对相关问题所开展的研究。这11万真实的罪犯来自美国密歇根州,他们都曾被指控犯有重罪,即有可能被判处监禁或缓刑,包括侵犯人身罪或抢劫等,而非违章停车之类的犯罪。
2003至2006年间,这11万个案子被随机分给法官审理,以便使判决时不受人的特征所影响。这些既可能被判处监禁,也可能被判处缓刑的案子判决后,最终形成了两个可供比较的对照组。监禁当然是在监狱中服刑,被判缓刑者,则可以生活在社会上。
这一研究发表在《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实验跟踪到2015年,在近10年的跟踪观察后,研究人员发现从监狱释放之后再犯罪的比例与被判缓刑者再次犯罪的比例一样。
开展这项研究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教授大卫·哈丁(David J. Harding)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意味着在监禁上花了很多钱,对公共安全却没有起到什么好处,不如减少监禁,把节省下来的钱用在其他预防社会暴力的方法上。
研究显示,监禁所起的一点作用仅限于犯罪者被关押在监狱期间。当被控制人身自由时,暴力犯罪比例确实有适当的减少。但是,这些既可以判监禁也可以判缓刑的案子,刑期本身就不算长,监狱对预防类似暴力犯罪的效果显得十分有限。
当然,特别要强调的是,这项研究针对的是仍有资格被判处缓刑的暴力犯罪,诸如强奸、谋杀等严重暴力犯罪显然是不可能被判处缓刑的,因此不包含在列。
靠监狱防止犯罪是否科学?
在以往的认识里,支持靠监狱防止犯罪大概有三种说法。一个是监狱通过控制人身自由使得与社会隔离开来,这样也就不会对社会上的人施以暴力了;再者是威慑理论,认为在监狱待过的人会因为担心再次被抓回监狱而不敢再犯罪;然后就是改过自新,即通过监狱的有效管教使得不会再犯罪了。
但认为监狱将起到负面作用的说法也不少。比如监狱可能会使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情况恶化,在监狱待过的人会因为法律的排斥和社会的歧视而难以维持一个较好的社会关系,找工作等等都受限,进而在正常社会生活中遭遇挫折,再次被推回到犯罪网络中,或者在狱中强化了对社会的怨恨和对司法系统的不信任,对法律更为对抗。
虽然目前世界各地再次犯罪或称累犯的情况公开的极少,主要是英国、美国以及北欧国家,但早期已经公开的数据显示,再次犯罪并不是稀罕事。美国3至5年内累犯的概率可能接近一半,2000年前后英格兰、威尔士等地4年以上时间内累犯概率会超过70%,欧洲北部几个国家比例也从20%到50%不等。从世界范围来看,再次犯罪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
早在2011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弗朗西斯·卡伦就曾公开指出,监狱不会减少累犯,甚至可能加剧犯罪,这是忽视科学的高成本的做法。
成本也是许多国家考虑问题的重要着眼点,那些盯着财政支出的人们认为把钱花在不必要的监禁上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
比如澳大利亚昆士兰州,2018年的报告指出监狱过于拥挤,导致犯人袭击事件增加。虽然刑期比较短,但监狱关了很多人,出狱再回来的比例越来越高,年轻人尤其如此,再被押回的比例超过60%。
数据显示,2014至2015年,澳大利亚17个青年拘留所共花费4.38亿元,平均下来,每名被拘留者每晚的费用超过了一千元。因此近两年当地一直有建议要求采取成本低的替代性方式去更有效预防犯罪。
美国的大型自然实验看起来为类似观点又提供了一项有力的证据,不过大卫·哈丁觉得,在没有开展实际的研究之前,很难知道美国的结论是否适用于别的社会。他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美国是世界上监禁率最高的国家,监禁的人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多。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监狱,也监禁着不同类型的人。”
至于如何更有效地降低再次犯罪的情况,他觉得有几个情况可以特别关注,一个是通过改变两性之间行为规范,防止家庭暴力。再比如在一些容易发生暴力冲突的地方,可以帮助人们在暴力发生之前化解掉冲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