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创新

2019-05-30李金鑫郭秀兰

中国市场 2019年13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激励企业

李金鑫 郭秀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现代化企业制度已逐渐在国内大部分企业建立,其中员工激励机制越来受到企业的重视。文章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根据其概念和基本特征,结合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创新的有效建议。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企业;激励

[DOI]1013939/jcnkizgsc201913094

1前言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战日益激烈,员工的素质与积极性则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激励机制正逐渐成为企业研究的热点。而积极心理学幫助人们提升PERMA(幸福五元素即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成就),同时专注于如何发挥人类的优势和能力。当前,积极心理学已经被应用和推广于社会各大领域,积极心理学的引进为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开辟了新的视角,把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相结合,对于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效率,鼓励员工幸福快乐的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积极心理学提倡深入挖掘人们容易被忽视的潜在力量,使人们感受到工作的快乐,并能促使员工、团队和企业达到最佳状态,这给企业管理者进行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创新带来了全新的思路。文章针对当前企业员工激励机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积极心理学的视域下探讨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来激发员工内在巨大的潜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员工快乐幸福的工作,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达到增加企业效益的目标。

2积极心理学在企业员工激励机制中应用的必要性

我国企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高速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已逐步完善,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企业员工因工作压力太大而自杀的事件屡屡发生,许多企业员工无法体验到幸福感,缺乏工作积极性,“丧”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在现实工作中,不少企业把员工作为盈利的工具,无视企业员工的心理状况和内心需求,反而对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十分敏感、过度关注,无视员工身上的积极品质。这种行为直接影响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信任度,给企业管理者的威信带来了负面影响,阻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由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企业管理制度对我国企业产生了冲击和影响,对于如何完善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研究也引发了相关学者和企业的热烈讨论,企业员工激励机制进行不断地创新。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把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企业员工激励机制中都符合员工、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1是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创新发展的需要

当今贸易战白热化背景下的企业员工激励机制,面临着各种挑战,其中包括创新与发展的要求。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全面推进幸福企业建设”下,企业更应承担起挖掘员工的积极品质、提升员工幸福感的责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培育员工的积极人格特质,提高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激励员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积极的情绪和工作氛围是企业稳定发展、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是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创新的前提保障,要挖掘员工的积极情绪、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必然要求企业员工激励工作开放式发展、充分吸取积极心理学的优势和精髓,尤其是调动积极性和挖掘内在潜能的理念和方法,不断引导企业员工思维方式转变,带领员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工作。

22是企业员工激励机制人性化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闭幕会上强调:“我们要坚持以员工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全面推进幸福企业建设,实现更加充分、更加均衡的发展,使我们的企业更加富裕、更加强大,经济实力更加强壮,为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始终是人类所孜孜追求的一种幸福。同样,企业员工激励机制以人为本,激励的主体和对象都是员工,更要以让员工快乐幸福的工作为目标,以人为本为核心。企业员工激励工作,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未来的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应该是通过更加人性化发展,夯实“以人为本”的核心基础,实现企业激励对员工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推动作用,把员工的内在价值和发展进步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

3当前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目前的员工激励制度所采取的一些激励措施在短时间内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但以长远的目光来看,我国企业员工激励机制仍然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31重视物质激励,轻视精神激励

由于不少企业的激励措施比较单一,在员工激励工作中容易出现重视物质激励法忽视精神激励的状况。只注重物质激励而缺乏以个人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的精神激励使得企业激励工作达不到预期效果。一味地物质激励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隐患,比如长期的物质奖励除了容易助长了员工功利主义的错误理念,一旦停止物质奖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会大幅度下降,容易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对需求层次较低的企业员工卓有成效。而一些精神激励方式,比如员工评优、评先、评奖,员工竞聘上岗等精神激励,在开展的过程中多数只是走个形式,并未真正的将公平竞争落实到位,起不到对员工深层次的精神激励,产生激励与错位的需要,使员工参与企业激励活动的热情产生挫败感,从而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和积极性。

32重视工作任务,轻视员工发展

一方面,很多企业管理者管理理念还没有转变过来,没有充分认识到员工自身的发展对企业经营、企业管理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简单认为单个员工的发展对企业的发展作用甚微,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从而有些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只重视员工是否完成上级交代的工作任务,轻视员工自身的发展需求,带来企业员工工作情绪低落、内部人员频繁跳槽等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管理者认为激励属于常规性工作,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和建立相对稳定的长效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仅限于奖励方面,员工培训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得到重视,这导致员工对未来的职业前景和发展空间产生迷茫,丧失了努力的动力,这将导致激励的需求和目标不匹配,激励效果也不明显,严重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3重视个体奖惩,轻视团队合作

很多企业忽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重视对个人进行奖励或惩罚,对个别突出员工进行个人奖励,个人奖励容易引发“自私”行为,即强调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协作,对团队有负面影响。为了追求个人奖励,一些员工可能会突出自己的成绩,而妨碍甚至暗中破坏其竞争对手的努力,或是有奖励的工作就抢着做,而与奖励没有直接关系的工作却没人做。这就造成激励的效果不明显甚至失效,使其他员工感到對自己缺乏尊重,产生消极心理,非常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在工作中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缺乏成就感。有效的激励必须建立在对人的价值取向的认识基础上,团队奖励不仅能激励员工积极工作,还促进相互协作,从而提高企业效益。

4基于积极心理学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创新

影响企业员工积极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借助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改进当前企业对员工激激励机制,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愉悦感和效能感,也有助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41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制度,营造积极的工作环境

根据美国管理心理家斯塔西·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在激励机制运转时,如果企业内员工获得的报酬与其所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时,或是与其他员工所获得的报酬差距过大,会导致员工产生不公平心理和失落感,从而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了激励效果。作为企业管理者,要保证激励措施在实施的每一个阶段都尽力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必须结合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状态,透彻了解员工的喜好、想法和需求。建立科学、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将经济性激励措施与非经济性激励措施相结合,形成立体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成功欲,并且不断丰富激励措施,激发、鼓励员工努力成长进步,从而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竞争无处不在,但公平合理的竞争则对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具有很高的要求,否则将使竞争失去活力,降低了竞争的自由度。因此,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制度,为竞争营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才能使激励起到一个正向作用。

42加强激励过程管理,培养员工积极人格特质

在企业激励工作中,激励是一种常见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单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如每一季度的评优、评先工作开展时,对表现优秀的、或是某些特定的员工或团队进行奖励,不能够体现激励的及时性。当员工或团队取得阶段性成果、或是在员工的辛苦努力下得以进步之时,企业激励工作就应该抓住这一时机,充分了解员工的想法和需求,给予表扬和肯定。在激励过程中,要注重发掘和培养员工的积极人格,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注重人性之美,在管理中把以人为本落实到位。企业激励工作必须要真正的对员工做到尊重、理解、关心和信任,认为每个员工都隐藏着巨大的潜力,培养员工积极人格特质,增加员工的自信感,让每一个员工都能体会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增加企业效益。

43强化企业文化教育,培养员工主人翁意识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员工的精神状态决定企业的品牌形象。由于大多数员工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容易忽视积极情绪对自身工作效率和生活效率的推动作用,对激励机制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自身的发展,所以不断加强企业员工积极心理学理念,培育员工主人翁意识,这对企业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对于这种状况,可以定期举办学习培训与员工进修等活动来进一步加强企业员工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和认识,引导企业员工转变对企业激励机制的看法,提高员工对企业激励机制的认同感与参与感,并把积极心理学中灵活应用于工作之中,提高工作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效益的目标。

参考文献:

[1]SELIMMAN M. Perma and the building blocks of well-being[J].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18.

[2]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 积极情绪的力量[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3]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y Bulletin,1984,95(2).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激励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