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初探

2019-05-30焦慧

中国市场 2019年1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乡村旅游

焦慧

[摘要]非物质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文化的精华所在,是人类文明的珍贵宝藏,其不仅承载了人们独特的思维形式以及文化意志,还蕴藏了人类文化精神的密码。乡村旅游重在使人们体验民俗风情,其中非物质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就显得尤为紧要,但是在现阶段的乡村旅游发展中,非物质文化在其自身含有的局限性愈发增强的同时,还受到了内外各种因素的约束,受到抨击与侵蚀已经是必然的。那么如何能够在有效保证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弘扬和发展我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科学合理地应用,以及做好其中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文章将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非物质文化以及对其的保护和传承方式展开简略的探讨。

[关键词]乡村旅游;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

[DOI]1013939/jcnkizgsc201913061

现今时代在快速发展和进步过程中逐渐偏向全球化,而与此同时,许多国家以及各民族都逐渐发生了文化流失的情形。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非物质文化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华,通过旅游开发,使其和市场经济对接,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弘扬与发展民族文化,既开发保护非物质文化,又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是值得深思与探究的,然而做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的相关工作便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1非物质文化的阐述

11非物质文化的含义

人们往往会生活在某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之下,而文化便是维持社会协调以及稳固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凝聚力的关键载体。然而文化往往又会被分为两种,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物质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这两类。物质文化所指的通常是那些具有物质形态以及精神形态的文化内容,比如古玩和古建筑,思想文化以及文化知识等都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之内。非物质文化往往指的是那些不需要通过物质形态以及精神形态所传承和呈现的文化内容,多数都是通过口头转述和亲身经历体会等多种动态形式所进行传承以及呈现的,其中不乏蕴含民族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艺术表演,民间工艺,传统口述以及庆典活动等许多都属于非物质文化的领域。

12非物质文化的特性

通常非物质文化在传承与呈现中会具有一定的动态性。所谓非物质文化中包含一切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民间文化以及农耕文化,但是其并非官方文化,主流文化,精神文化以及上层文化的任意一种。然而非物质文化在某个方面来讲含有一定的自娱性,是维系与凝聚人们思想品质以及心理的重要衔接点,是交流内心情感的主要途径,是表现各民族文化差异以及内心情感的关键桥梁,是充分了解国家民族历史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纽带,与此同时这也就是非物质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的重要体现方式。通常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以及呈现都是以长辈或是老一辈的人根据自身体验以及口语转述的形式所进行的,所以也有部分学者和专家会将这种形式称之为“活态文化传承”。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便是由民间口转述的动态文化。

2非物质文化的具体价值

21非物质文化实质的价值

文化对于民族和国家而言,不仅是重要的血脉和精髓,还是一种精神意识,而非物质文化是各国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回忆。非物质文化是将原有的文化传承以及文化积累进行创新进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其不但可以牵动着以前,还能将现在紧密相连,更是对于人们日后心理思想以及思想价值观的主要引导方向。非物质文化从实质上来讲对于人们有着庞大的意义与价值,而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又呈现出部分全新的含义,从而可以更为直观地呈现出其实际的价值。

22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延续的重要途径,必不可少。非物质文化通常不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历史进步发展的重要凭证,还是国家与民族发展延续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日后发展的首要前提。非物质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衔接的关键纽带,若是缺少这个纽带,那么人类文化就会有所缺失,造成日后创新发展缺乏动力的情况发生,甚至会对人们的历史记忆以及精神意识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现今社会并不可以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就将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历史记忆所遗忘和切断。在大多数情况下,非物质分化都是由民间百姓所创造和传承的,由于是被普通人民所创造和认同的因此往往会被当做底层文化,并没有受到上层社会和领导的广泛关注。然而对于实际而言,非物质文化在实质上本是哺育人们的生活文化之一,很多人都是在这种生活文化下学习和成长的。所以非物质文化能够更为直观地呈现出各地域民族的主要特性以及其认可力。比如说中华民族的许多特性在故宫以及颐和园并没有过多的呈现,却在春节、端午节以及中秋节等多种民俗和节日之间充分展现,因此对于民族自身的特性以及性情而言,非物质文化是最能呈现出其本质的形式之一,同时也是充分呈现民族文化多元性的有效手段。

3非物质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

31科学创设乡村旅游网站

尽可能有效地运用现今时代的互联网技术,创建乡村旅游网站,由此可以在网站中充分的呈现出该乡村具有的非物质文化的详细内容,传承人的实际情况,非物质文化的活动进程以及非物质文化的展示产品等多项内容,使旅行者可以充分地对其乡村旅行的近况进行一定的了解。此外网站管理者应该对非物质文化进行分类宣传以及分批展示等,比如将工艺技术,美术作品,民族歌舞,节日风俗等制作成相应的纪录片和短视频,通过在线观看以及新闻杂志的报道等多种形式展开分类宣传,尽可能的突出该乡村的旅行价值以及非物质文化的特性。目前人们正在处于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手机软件,网络直播以及各类游戏不仅十分丰富,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要的行为活动,因此尽可能地将非物质文化贴近人們,便可以有效地促进非物质文化的弘扬发展以及乡村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

32促进乡村非物质文化商品的生产

乡村的非物质分化保护不仅是呈现与陈设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尽可能的找出非物质文化与现代文化在生活中的契合之处,由此才能实现为物质文化的保护,因此为了能够尽可能的将现代生活与非物质文化的有机结合,使其可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与延续,从乡村非物质文化商品着手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想要设计出更为优质的乡村旅行非物质分化商品,首先就要从商品的质量、材料、内容、尺寸以及外观上进行改善,尽可能的显现出商品的精致,美观与巧妙,同时还应该使商品具有一定的纪念价值,意义以及当地民族文化的特性,将非物质文化商品打造成乡村旅游的经典手办之一,贴近人们的生活。因此若想生产出人们喜爱的手信,就要从创新研发非物质文化商品的理念入手,尽可能的贴近现代生活,并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其设计生产理念。同时还应该根据非物质文化的特性以及地域的差别,进行不同的设计,研发不同商品,尽可能地将非物质文化以一种全新的形态和工艺进行呈现,由此才能更好的融入向现代市场,促进乡村旅游的经济发展。

4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有效途径

41强化推广与传承

由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凝结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意识和智慧成果。从古亘今,都不曾听说那个国家的现代文化是在摒弃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所形成的。所以对非物质文化的实际保护也应该是这样,文化并不应该是通过简单地转移所形成的,由于各个地域的民族传统文化都尤其独有的特色以及生存条件,若是摒弃传统文化,原封不动地抄袭其他民族的文化形式,通常并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一个可以摒弃民族传统文化的国家必然会出现精神不稳、思想不定、情绪极端等多种现象,因此这个国家也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发展和作为。中华民族自身就拥有着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以及传统文化,因此只需要合理的依靠我国的民族特色以及特有资源,非物质文化便可以获取更多的了解与推崇,由此才能有效达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的目的。

42执行政府主导准则

为了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不仅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引导。因此政府部门可以有效运用自身的行政优势,从相关政策,法律条例以及社会经济等多方面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以及相关保护,提供更为优质的支撑和帮助,通过创设相应的保护体系,革新传承需求与构建优质的表演平台等多种形式,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在乡村政府引导的核心作用下,能够进一步提升社会群体以及个体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积极性,踊跃地参加相关工作。但是对于政府而言,其原本就是所有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却无法成为代替者,越俎代庖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也就不可能替代民间艺人来弘扬发展和传承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同城为物质文化可以被分为保护主体和传承主体。前者保护主体主要指的是激发起生活在非物质文化周围的人群的保护意识和保护热情,呼唤起其对民族的自豪,使其可以自发的进行保护工作。而传承主体所指的主要是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活动以及保护工作的执行者,也可以称之为传承人,通过口口相传以及言传身教,落实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发展。因此无论是传承还是保护,都应该使人们充分地了解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意义以及传承优势,由此才能促进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效开展。

5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化衔接的重要纽带,其不仅是对传统文化演绎,还是各地域民族的历史记忆与传承,是乡村旅游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现阶段非物质文化已经受到各种因素抨击与影响,甚至受到全球文化的侵染,但人们依然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和发展,不断推崇民族文化,增强非物质文化的亲和力,由此使非物质文化获得更优质的保护,激发传承意志,促进现代社会与非物质文化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獻:

[1]惠恭健.世博影像传播的种类与实现途径初探——传播视野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J].河南社会科学,2010(5):62-66.

[2]刘焱,胡蓓蓓.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途径初探[J].经济师,2007(7):14-15.

[3]张晓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散文百家,2018(11):15.

[4]吕竑海.如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大众文艺,2018(14):7.

[5]赵莉莉,王琳,李鼎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6):6-7.

[6]李荣启,唐骅.新世纪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广西民族研究,2010(1):194-201.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乡村旅游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古村镇调查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