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的桎梏与破局
2019-05-30韦妙曹晶林
韦妙 曹晶林
摘要: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实现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是促进职业教育学子多样化、个性化学习的必由之路。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晚,目前普遍存在教师信息化素质不高、优质教学资源不足、资源配置不平衡、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欠缺的问题。信息技术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也指引了新的方向。“互联网+”时代,政府、学校、企业应大力扶植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助力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实现,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标准、教学着重点也应向创新化、素质化转变。
关键词: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资源建设
一、前言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互联网思维和经济产业深度融合的实践成果。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持续推进,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信息技术改变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加快了生产生活的节奏,也推动着教育的不断进步。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分支,同样深受信息技术的影响,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念的革新、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的优化均衡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职业院校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职业教育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主要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经济生产和助动力的水平,甚至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信息化是实现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是通往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方向。
二、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逻辑起点
(一)理论视角分析
学校的职业教育内容既包括技术技能的操作知识,又包含相应的理论文化知识。而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都比同阶段的普通教育学制要短,要让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能在职业学校达到学习目标,必须要实现高效的教学与学习。“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1] 学校教学是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该过程是持续而动态的,不仅是教师单方面的传授,更有学生接收信息、反馈信息、二次传播信息的部分,二者互相影响。“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组织等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变革。”[2]
在信息化加持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不再以书本知识为主体,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境,教师仅作为促进者协助学生在数字化情境下自主学习。传统课堂以“系统学习”为主,而信息化课堂是一种整合了“系统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的“互联网式学习”。互联网式学习是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针对同一主题知识的系统重构。既保证了学习过程的连贯性和知识的逻辑性,又增加了自主学习的灵活性,还加速了学生知识网络的建构效率,促进了知识体系的构成。教学信息化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工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同分享,共交流,既有情感的共鸣,又有知识的迸发,正是新技术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巨大变革。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职业教育迈入了全新阶段,伴随四个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也迫在眉睫。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是随着经济、产业、就业等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以现代知识社会和信息社会为基础,以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不断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来提高自身适切性,实现自身的“现代性”以服务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其核心是职业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强调职业教育的现代精神气质和本质特征,最终目标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培养大批合格的、现代化的、既有现代生产技术技能又具有敢于创新、绿色环保、眼界开放、合作共享等现代精神品质的劳动者。”[3]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被赋予了时代内涵的发展历程。国内外实践证明,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必须先实现职业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必须用职业教育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广泛普及以及教育需求逐渐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职业教育应借助信息化的热浪向着培养更加符合工业信息化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发展。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改善教学、提升内涵、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竞争力的必要途径。职业教育信息化主要是指职业院校师生在教学、学习和管理活动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其效率和效果,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转型的过程。
(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功能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利用互联网、数据库、多媒体、AR、VR等多种信息技术在信息化标准、数字资源、信息管理等多方面发挥功用。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是学校结合自身办学方针、教学需求,运用教育管理软件与平台,进行资源管理平台建设,实现校园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校园数字化给职业学校带来管理、教学、资源建设、办公等多方面的便利。学校资源管理系统可实现数字资源管理与互动教学的有效融合,发挥数字资源应用带给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教学效果的提升。职业学校或个人可在资源开发共享的前提下,利用信息化技术获取或分享学术成果或教学资源,实现资源的互通。优质资源便捷可取,轻松实现交流共享,无需花费过多精力,也不再局限于距离。职业教育信息化可助力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的职业需求实行精准培养,学生也可利用网络科技碎片化自学。除此之外,职业教育还可有效推进教育公平。职业教育是偏远地区学子脱离贫困最快捷的方式,通过网络的传播,把骨干、模范院校的经验和课程教学分享给贫困地区职业院校,使每个学生都有可能以低成本、远距离、灵活自主的方式体验优质课程。
三、“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分析
(一)教师信息化素质有待提升
推动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一批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作支撑。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心骨,教师的技能水平是否过硬决定了教学质量,更关乎学生的职业生涯。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育行业的深入渗透,职业教育教师逐渐开始重视信息化素养,但是在教学的具体应用中,信息化技術的使用程度仍然较低。职业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晚,教师与学生均尚未体会到教育技术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变革,且自身信息化素质略低,难免有畏难情绪。教师年龄参差不齐,对新兴技术的敏感度和接受度不一,又缺少系统的培训,致使他们不能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其次,教师的信息化意识不强,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信息化的内属优势,认为信息化元素对教学工作作用甚微,学习热情匮乏。或把信息化与多媒体等同,企图仅凭数页PPT调动学生的感官,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忽视教学与技术的内在连结。专业课教学信息化运用的难度较高,教师要在教学设计考虑信息化元素植入的同时兼顾实践性与操作难度,久而久之,对信息化的兴趣愈趋衰退。偏远地区部分职业院校甚至连基础信息化设备都没有配备齐全,更何谈运用。
(二)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欠缺
“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是‘互联网职业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资源库建设是推动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领域综合应用和带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手段。”[4]依据《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手册(2018)》的要求,资源库遵循“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建构逻辑。但我国职业教育目前尚未形成有序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机制,数字化资源建设缺乏完整、科学的整体设计方案,总体看来教学资源数量多但质量低,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且由于机制联通不畅,无层次、无逻辑、重复建设等问题显著。数字化资源呈现形式缺乏交叉性,类型不够多元,多以PPT、文本素材为主,而对于抽象概念、复杂结构及操作知识展示更生动的动画类、视频类、虚拟仿真类素材有限,教师难以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指导。
大数据时代,网络的发达使得信息的传播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准。在职业院校教学资源自建程度不足的情况下,虽然教学资源如海浪般涌入,但职业院校在海量资源中无所适从。其一是由于对信息化团队建设的忽视,单靠现有人员难以识别众多资源,只能任由其乱序分布。其二是职业院校多服务于当地产业经济,专业设置、教学资源针对性较强,外来优质教学资源未必能为自己所用。
(三)校际间教學资源不平衡
由于职业教育注重专业、技术、实用性的发展,其教学工作需要配备的实训基地、教学器材、实验设备,要比普通教育投入高得多。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多偏重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对西北等贫困地区的扶植相对薄弱。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获得主管部门所投入的扶持资金、政策支持力度有限,又缺乏其他渠道的融资方式,无法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往往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内耗严重等问题,本就有限的教育资源还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出于追求短期利益的目的,贫困地区职业院校盲目扩大专业规模,凸显出泛专业化发展模式。在此模式下,师资和设备资源供给不足致使人才培养成效低、无特色,呈现结构性浪费的局面;优质教育资源的错配,以及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也导致结构性缺失。贫困地区职业院校由于经费匮乏,网络共享渠道尚未打通,学校各自为政,难以通过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共同发展。城市地区的职业院校发展较早,再加上地理位置的优越和资金的支持,早已形成规模化、制度化的发展模式,不仅在人才培养方面拥有先进经验,还能作为后进院校的标杆。资源共享渠道和校校协作机制的缺失也让贫困地区职业院校缺少与城市职业院校的良性沟通,无法有效借力外部优质教育资源。
(四)学生创新型学习能力不足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给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智能时代要求工人具有更高的技能水平和创新思维,技术含量较低的操作性岗位将被全面取代。创新思维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强盛的基石,创新型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对学生本人素养的提升,更是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障。我国职业教育学生的创新型学习能力与发达国家学生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职业学校教学理念较为落后,旨在培养学生的基础文化理论和操作知识,认为创新是普通教育的教学范畴,对学生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培养重心仍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没有完全发挥升学与就业的功能,界限略有模糊之处。职业教育很多情况下没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在课时比例方面,略偏重理论课,忽视技术技能方面的专业培养,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寥若星辰。其次是教师自身创新意识和能力欠缺,对信息化技术运用过少,在教学过程中也少有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手段,没有给学生留足进行创新思考的空间。再次是学生创新思维基础薄弱。学生在之前的学习经历中习惯了老师的“漫灌式教学”,其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被大大制约,难以打破思维定势。
四、“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变革之路
(一)强化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信息化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要保障。为了适应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应对教师的信息化能力进行严格规范。职业院校要明确教师信息技能准入门槛,对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基础、职业教育信息意识、学科信息素养、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能力有严格把控。职业学校组建信息化师资团队,首先要有精通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作专业支撑。其次要采取职后培训的方式,为其他教师构架教学与信息化联通的桥梁。最后可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建立信息化教学激励机制。职业院校定期进行信息化水平培训,帮助教师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重要性,用智能元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已经从教师的单向讲授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课堂。教师的教也不再单以教室为主战场,可从课前到课后,利用多媒体及其他信息化手段串连成系统式教学。课前,教师可制作微课引导学生预习,发现并认识问题。课堂上,学生阐释观点,教师可利用信息化设备,形象化地展现课程内容。课下,发布作业、答疑解惑都可通过后续数字平台实现个性化学习。“还可利用大数据打破教师与教学环境的壁垒。大数据的把控实现对学生学习质量的实时监管, 也能及时纠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偏差。”[5]教师逐步在工作中渗入常态化信息工具,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化素养潜能,将多媒体手段与学科教学相结合,适应新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信息查找,也是教师的必备技能。教师应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学会利用媒体库里的优质教学资源,既给学生带来了最新的知识技术,也能帮助教师教学水平的自我提升。
(二)发展数字化资源建设团队
随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学习已成为职教师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实现全面数字化学习就必须优先发展数字化资源,构建一支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团队。职业院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以需求为导向的,要从学校的专业化发展出发,根据本校发展定位构建专业资源建设团队。团队建设需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需要由专业知识深厚、教学经验丰富、信息技术顶尖的人员共同组成。团队的航向把控人员需要对教学资源内容进行宏观规划,一般由行业内专家名师对资源内容结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科知识点分布预先顶层设计。教师作为资源的主要使用者在建设过程中承担细节考量的任务。教师队伍依据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对教学资源的最终呈现提出要求,并提供教学素材,包括图片、视频、音频、案例等多种媒体材料。信息技术人员是建设优质资源的坚强后盾,是数字化资源建设团队的核心力量。技术人员负责将教师和专家的构想借助信息设备呈现出来,用生动的多媒体语言展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质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地建设应具备“职业性”和“教学性”双重特质。职业教育是针对具体工种的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育形式,其对应的数字教学资源也应相应拥有职业属性。其次,职业教育的教学资源也要承担教育的责任,在课前预习、课程理论与操作、课后作业及答疑等各方面体现其教育属性。
(三)优化区域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我国职业教育现面临区域间资源分配不均、差距日益扩大的现实问题,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可助力职业教育公平的实现。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由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进行。政府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中起主导作用,承担统筹规划的职能。合理配置现有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政府应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扶持,缩小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的差距,应加强政策引导,平衡职业教育资源区域分配。学校是资源建设的主体,应发挥“互联网”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共享。职业院校要加强自身优质教学建设,校际间可加强互动,联合创建共享平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打破了彼此间的壁垒,降低教学成本,将各自优势集中放大,拓宽了学生的求知渠道,更有利于满足学生的需求与发展。企业的加入为教学资源的共享增添了活力。职业教育是为市场服务的,致力于企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企业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企业作为社会力量直接参与,为院校的资源建设提供公共服务和专业指导,避免资源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的需要,确保资源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学资源建设,激发了各方参与的内生动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实现区域职业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提供了契机。
(四)转变教学着力点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上处于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型阶段,经济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均发生了转变,职业教育亟待重塑使命以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6]职业院校也亟需转变教学着力点,以适应更高质量的产业需求。我国产业发展正在经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过程,职业院校的着力点也应随之从“技能型工人”培养转型为“知识型工人”培养。“知识型工人”的核心素质是创新性思维能力,要求进取、求知、无畏、合作以及打破常规。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动学习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7]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生动、多样的学习情境,用轻松活泼的教学方式,辅以灵动的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内生求知欲。其次,要认同学生的发散性思維。教学不能拘泥于课本,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局限于教师和课堂,学生可以更加开放地发散思维,不受限地思考和创造。现代教育技术为学习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打破原有认知,重构思维模式。“互联网+”时代,“新”才是核心竞争力,职业院校应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学习的中心,所以应培养其独立探索、独立发现、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9,83,94-95,128,134-135.
[2] 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5.
[3] 柯婧秋,高红梅,石伟平.面向2035:职业教育现代化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7):17-2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手册(2018)[EB/OL].[2018-03-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zyjx/201803/t20180322_330968.html
[5] 孙小琪.大数据环境下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J].河北职业教育,2018,2(6):14-16.
[6] 林克松,石伟平.改革语境下的职业教育研究——近年中国职业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分析[J].教育研究,2015,36(5):89-97.
[7] 李禾.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