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萨同盟何以崛起
2019-05-30宋玉远
宋玉远
这一天,港口贸易城市吕贝克的货运码头同往常一样,迎来送往、熙熙攘攘,来自不同城市的商人在这里装卸货物、讨价还价。
一艘来自斯德哥尔摩的帆船将主帆落下后,停泊在港口内,准备卸货。大副站在船边高声吆喝,码头工人手忙脚乱地将货物搬上搬下,水手们利用难得的休憩间隙,吵吵嚷嚷地结伴前往附近臭烘烘的酒吧,小酌一杯。
海鸥成群盘旋在码头上空,碰运气看看,能不能在垃圾中捡到什么吃的。离码头不远的造船厂里,一艘大帆船的龙骨已经搭建完毕,工人们在等待下一批材料的到位。
附近的吕贝克市政厅里,与会者争吵不休,为自己所代表的城市利益讨价还价。然而,阴云密布的天空和不远处并不平静的波罗的海,却见证了来自各大贸易城市的所有与会者达成的共识——建立同盟,以保护自身的海外贸易。
这似乎是很平常的一天。
然而,对于1356年的欧洲来说,这又是不平常的一天。一个由商业城邦结成的贸易联盟——汉萨同盟,即将拉开序幕。
同盟的建立与扩大
中世纪欧洲分为南北两大贸易圈,分别位于地中海与北海-波罗的海。南面的贸易是以意大利的手工业,以及通过丝绸之路运来的亚洲进口货等奢侈品著称,而北面则是以经营生活必需品为主。鲭鱼、食盐、羊毛、纺织品,以及俄国和波罗的海沿岸的木材和蜂蜡等,都在波罗的海的海上通道来来往往。
1356年 处于东西方贸易通道上的汉萨城市纷纷联合,最终于1356年召开了第一次汉萨全体大会,有了自己的正式组织。
12世纪晚期,落后的运输手段、领主的勒索、城市间的贸易壁垒和恶性竞争,乃至水路陆路潜伏的剪径大盗,时刻威胁着正常贸易的开展。13世纪的“大空位”时期,德国的无政府状态变本加厉,莱茵河上的通关税卡就一度从19处增至62处,一船货物的六成利润都化作了捐税。
随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四分五裂,弱小的地方政府势单力薄,并不能提供足够的保护,出于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外交特权的目的,来自德国北部的商人阶层联合周边小城镇的各个商会,成立联盟,以此保护他们的海外商人和船只,共同抵抗来自北海地区其他国家的海上安全困扰,并扩展波罗的海到北海的多条贸易线路。
1241年,吕贝克和汉堡的贸易商会达成了协议。协议约定,在易北河和特拉维河(德意志北部的一条河流,入海口属波罗的海)之间清除沿途的海盗和劫匪。此外,“无论何时你城市民携带无法律争议的货物(即不存在争执或悬而未决的法律诉讼)进入我城,他们都可以同我城市民一样,平安地拥有这些物品而不受损害。”这一相当现代的用语既显示出当时法律的成熟,也显示出如果没有特别约定,商人在其他城市需要自己承担安全保卫责任。1252年,比利时的布鲁日加入此协议,8年后科隆入盟。1266年英王亨利三世授予同盟一份特许状,允许它们在英格兰经营,随后,伦敦也成为同盟的一员。此后的半个世纪,处于东西方贸易通道上的汉萨城市纷纷联合,用各种协定和联盟形式连接起来,最终于1356年召开了第一次汉萨全体大会,汉萨同盟有了自己的正式组织。
带动上下游的贸易联系
汉萨商人的活动,给那些与汉萨同盟建立了商业关系的欧洲君主制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并带动了其上下游的贸易联系。
德国吕贝克市夜景。
兽皮、琥珀、树脂以及小麦,从俄国内陆通过船运到达沿海港口;铁矿和铜矿从瑞典开采出后就用马车拉到港口码头,大帆船早已在那里等候装箱,运往欧洲的其他国家;斯堪的纳维亚的鲱鱼打捞上来后在海边晒干腌制,再贩卖到德国城市和低地国家;英国的羊毛在当地就由先进的织机织成布,再送到尼德兰的裁缝手中制作成衣;遥远东方的香料,从地中海北岸登陆,通过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狭窄的关隘,再顺着莱茵河顺流而下,运到荷兰;拜占庭的饰品和黎凡特的金属制品,从佛兰德逆默兹河而上,经香槟集市再顺罗纳何、索恩河而下,抵达布鲁日的码头;还有法国的葡萄酒和蜂蜜,德国的啤酒和铁制品,波兰和条顿骑士团的谷物与沥青……
数以千计的商船穿梭在两片大海上,为各城市运来生活物资和生产原料,加工好的商品堆在码头上等待下一艘到来的商船运走。广袤的北海和波罗的海,从英吉利海峡到芬兰湾,往来穿梭的都是船头刻有汉萨标识的商船,装载的都是盖有同盟印章的货物。
航线安全的保障,促进了海上贸易的迅速发展。汉萨商人的进出口税又为国库提供了稳定而可靠的收入来源,因此各国纷纷欢迎汉萨同盟在本国开设商站。这些商站集市场、商人住宅和办公室、仲裁所、作坊、工场、库房为一体,并设有防御设施,昼夜看守,以防当地人的袭击。
当生活物资逐渐开始仰仗同盟的商船运输后,各城市对同盟的态度从抵制变为依赖。通过对各地大宗商品的运输与贸易,汉萨同盟将两海沿岸团结为一个紧密的经济实体。同盟也在交易中,积累着巨额财富,北欧呈现了一种与同时代地中海沿岸截然不同的景象。
同盟促进了创新
紐约美国地理学会历史学家艾伦·森普尔就汉萨同盟写道,“同盟中德意志和俄罗斯分散在特拉维河和涅瓦河之间的城市,充满了由其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创业进取和创新精神,这对同盟的商业开展显得尤为重要。”
汉萨同盟成立最初是因为通商便利和海上安全,此后,其经济与文化因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宝贵遗产,包括各地由汉萨带来的稀有技术和大量的航海法典。
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倩曾评价,汉萨同盟的国际商贸促进了产品与市场本身的创新。同盟的商人自己不生产新产品,而是将新产品推广到海外市场,其贸易架构模式扩大了交换地域,使更远距离间的交换成为可能。同时,她也建议,通过这种贸易架构,也可实现我国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等产销利益的共同体。从而使区域经济不断增强其整体经济融合、互补与配合能力,将自己发展成为具备独立性的经济商圈共同体,运用同盟的力量,集体应对来自国外的竞争与商业扰动,共同开拓新的经济发展潜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