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时代背景下东平历史城区复兴策略研究

2019-05-30李镭

重庆建筑 2019年5期
关键词:旅游+东平湖东平县

李镭

(上海建格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阶段,国家陆续提出新旧动能转换、全域旅游、城市双修等发展战略,发展旅游业和城市更新成为当下全国各大城市的工作重心,然而以往的城市更新策略和方式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短期、碎片化、临时性以及项目导向缺乏面向全市范围发展的整体战略框架[1],以“棚改”为主导的城市更新便是典型代表。

“旅游+”概念的提出,促使旅游业与互联网、工业、农业、商贸、文化、教育等领域深度融合,形成了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新业态,初步展现出以旅游产业带动区域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可能性,为破解城市的同质化发展和城市传统地区的更新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

1 东平县历史城区——州城的概况及现状问题梳理

1.1 州城概况

州城位于东平县城以西8km处,北侧紧邻大清河,西侧与东平湖相接,总用地面积约5km2。州城始建于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地处古济水、汶水和大运河交汇处,是历史上南北水路的咽喉和山东南北驿道的枢纽,北通燕赵、南控江淮,风物繁华,商贾云集,为宋金时期大名鼎鼎的“东平府”。

作为具有千余年历史的城区,州城至今仍保留着清晰的古城格局,近年来城区北部新建的城门、城墙、宋街等项目进一步强化了古城意象。此外,水系面积几乎占城区总面积的一半,是州城的一大特色(图1)。

图1 州城现状照片

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题材和独特的城水格局,是州城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保障。

2.2 州城现状问题梳理

经过实地调研和走访,发现拥有众多资源的州城发展却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1)整体发展水平低,城市面貌落后

从现状土地使用情况来看,州城的建设用地基本已被开发使用,并且以城中村为主,整体面貌较为低端。

(2)资源利用不充分,项目运营情况不佳

州城重点打造的千年宋城、宋街项目早已建成,但运营情况不佳;城区外围的水浒影视城、旅游码头的运营情况也不甚理想。州城的千亩水塘以及文庙、龙山书院等历史文化遗存尚未有效利用。

(3)配套设施低端,旅游服务设施匮乏

州城现有东平一中、东平县第一人民医院等良好的生活配套设施,但旅游配套设施匮乏,宾馆、餐饮等设施稀少,其定位过于低端,毫无地方特色。

(4)交通组织混乱,过境交通穿城

S331、S255、S250三条省道在城区东南部打结,其中S331穿越城区,影响较大。宋街是以石板铺砌,串联城门、仿古商业街、父子状元坊、清真寺、万里故居等重要景点的道路,目前宋街并未限制车辆通行,对道路属性及沿街功能有较大的影响。

2 研究框架

在州城现有问题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对政策背景、上位规划、区域发展条件等层面进行分析,提出州城的发展目标和更新策略,确立州城的整体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引导州城走向复兴(图2)。

图2 州城发展研究技术框架

3 发展前景分析

3.1 政策背景

(1)山东省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2018年2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编制完成,其中明确泰安市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体育、生命健康等六大产业。州城地处东平湖畔,北依大清河,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康养等绿色产业的最佳选择,是东平县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依托。

(2) 全国进入“旅游+”时代

近年来,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各类“旅游+”项目先后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我国已全面进入“旅游+”时代。州城需紧扣时代脉搏,充分利用自身文化、旅游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发挥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从而实现全方位的跨越发展。

3.2 上位规划对州城的定位

(1)《泰安市城乡一体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泰安市城乡一体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全域旅游升级战略,指出在市域范围内挖掘资源优势,打造六大魅力景观区,突破单一的泰山旅游,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其中州城所在的东平水泊是西线乡村体验游的两个旗舰项目之一,同时州城也是市域范围六大旅游服务基地之一。

(2) 《东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

东平县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以滨湖新区、东平湖湿地公园和州城为核心,打造集康体健身、文化创意、历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滨湖旅游区,并明确州城为特色历史文化城镇,以州城作为旅游服务基地职能的主要载体,发展成为集生活、休闲、旅游、商贸、服务配套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心。

3.3 发展条件分析

州城的发展离不开东平湖旅游服务基地乃至东平县整体的发展状况,因此本文从县域、滨湖地区和州城三个层面递进分析(图3)。

图3 东平县域、滨湖地区、州城的关系示意图

图4 东平湖旅游服务基地发展格局示意图

3.3.1 县域层面

2011—2017年间,东平县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4%,接待游客年均增长11%,呈现稳步增长态势。随着旅游市场前景向好,外部投资增加,东平县已初步形成“水浒文化、名山观光、乡村旅游”等旅游产品及景区建设。其中,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的4A级景区——白佛山文化主题景区于2018年6月开园。

然而东平的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较低,历年都在10%以下。2016年东平湖水浒主题旅游的接待人次和收入分别占泰安全市的9.6%和5.7%,水浒主题旅游作为东平的核心旅游点,对东平的旅游发展带动不足。

同时,东平县城与滨湖地区的空间距离远,并且县城能级小,难以带动辐射滨湖地区发展,需在滨湖地区培育新的旅游服务基地,而上位规划提出的以老湖镇、滨湖新区以及州城组成的东平湖旅游服务基地,是打造“城湖一体”紧密关系、解决景区配套服务支撑的重要环节。

3.3.2 滨湖地区层面

滨湖地区坐拥东平湖国家森林公园、水浒影视城、洪顶山摩崖石刻等众多旅游景区、景点。东平湖是水浒传中八百里水泊唯一遗存湖面,龙山书院、父子状元、文庙等历史记忆遍布州城城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东平湖旅游服务基地提升知名度奠定了基础。

但滨湖地区由于发展相对滞后,整体面貌不佳,景区、景点的产业化开发不足,旅游配套服务薄弱,目前难以吸引外来游客停留。

近期,泰东高速公路已进入选线阶段,滨湖地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滨湖地区至泰安交通将缩短至1小时内,有条件与泰山景区形成联动。滨湖地区应向高品质方向发展,引入度假产品、主题乐园、休闲购物、康体养生等多元化的游玩项目,提高景区的吸引力,打造世界级的旅游产品。

同时,需着力打造由老湖镇、滨湖新区以及州城组成的东平湖旅游服务基地,为滨湖地区提供充足、高品质的旅游配套服务,并通过泰东高速(规划)、贯中大道、大清河三条轴线以及环湖路辐射县域各景区,进一步强化核心景区的带动作用(图4)。

3.3.3 州城在东平湖旅游服务基地中的职能分工

老湖镇、滨湖新区、州城三个区域分别承担各自的职能,其中老湖镇的滨湖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湖鲜美食街,紧紧围绕地方特色美食的主题,逐步向规模化、街区化发展,并加入民俗文化展示、特色民宿等功能,打造成为东平湖旅游服务基地北部核心节点。

滨湖新区面朝东平湖湿地公园、环抱水浒影视城,且有旅游码头等良好基础设施,土地完整、发展空间广阔,有利于打造高规格的旅游集散中心和高端度假酒店,可围绕水浒影视城设置文化创意基地、奥特莱斯购物村、主题乐园等,丰富景区的旅游项目,并引进高端的度假酒店和度假村品牌,打造黄金水岸度假区,带动景区向高端化发展。

州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城水格局,应充分利用千年宋城、父子状元坊、龙山书院、文庙等资源,打造以历史文化体验为核心的特色小镇;依托丰富的水塘发展园林式酒店、酒吧街、水上舞台等滨水休闲项目;提升城区建设品质,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健康、养生、养老等特色产业;依托现有的城市功能衍生出具有地方特色、亲民的餐饮美食和主题民宿(图5)。

图5 东平湖旅游服务基地职能分工示意图

4 发展目标与更新策略

4.1 发展目标

无论对于公共部门、私人投资者还是普罗大众来说,传统城市街区功能与活力的全面复兴是最为本质的目标[2]。

根据上述分析,确定州城的发展目标为依托东平湖国家森林公园、水浒影视城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及独特的城水格局,打造以旅游服务为主要职能,集历史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于一体的世界级文化休养小镇,再现昔日“东平府”盛况。

4.2 更新策略

策略一:城水相生,打造独具特色的北国水乡

州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的美誉,城市空间格局极具特色,西北为阴,由大片水塘组成,东南属阳,为连片建成区,阴阳交替,生生不息。未来可运用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营造城水相生的空间格局,进一步突出城市特色,营造优美、诗意的北国水乡空间意象(图6)。

图6 州城城市功能优化示意图

策略二:主客共享,塑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文化休养小镇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城市职能的转变,州城由目前以本地居民为主的人口构成将逐渐发展为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融合,服务于本地居民的城市功能也将逐步转变为同时服务于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未来州城的发展需规避“重视复原文物古迹开发成旅游景点,而对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漠不关心的倾向”[3],以主(本地居民)客(外来游客)共享的发展理念,对城市功能结构、用地布局、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优化,塑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工作、生活环境(图7)。

图7 州城城市功能优化示意图

策略三:古今辉映,延续源远流长的千年文脉

根据《历代东平州志集校》对州城历史文脉的梳理,未来州城从城市总体空间格局、整体风貌的确定,到重要历史建筑的恢复,以及空间节点的设置与营造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历史文脉传承与展示,同时引入新的景观要素,激发人们对历史的现实思考,唤醒人们对城市的记忆[4],将州城重塑为名扬海外的千年文化名城(图8)。

5 驱动力构建

5.1 开发模式

开发模式以政府规划为引导,企业开发为主体,遵循市场规律,注重社会参与,共同服务于文化修养小镇的建设发展。

政府-引导:政府以宏观视角把控整体情况,为开发和运营主体提供规划引导、政策扶持以及服务支撑。

企业-主体:引进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品牌文旅开发企业,作为文化休养小镇开发建设和运营主体。

市场-运作:文化休养小镇项目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

社会-参与:发挥民众的智慧,鼓励东平/州城的居民和社会团体共同参与文化休养小镇的建设与发展。

5.2 投融资框架

图8 乾隆时期州城图

图9 投融资框架图

图10 运营模式

图11 盈利体系

投融资结构采取政府资金、金融机构资金、社会资金综合利用的形式。基础设施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以政府资金为主,适当引入PPP项目建设模式。重点产业项目的运营,创业类项目以招商引资为主,综合利用金融机构、社会资金,为小镇的发展搭建合理的资金框架(图9)。

5.3 分期实施计划

运营模式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分别为:土地一级开发期、产业项目开发期、产业项目培育期、产业链整合期、土地二级开发期(图10)。

5.4 盈利体系

盈利体系是多种的,比如仅做土地的一级开发,直接获利;进行一级土地开发,同时通过其他模式(如补贴方案等),享受升值收益结构。二级房产开发,通过销售回收经营等方式形成销售运营模式。特色产业项目的开发,如旅游、文教、休闲产业等,通过项目的运营获利。通过产业链的整合获利,形成两大产业链:泛旅游产业链和特色产业链,两大产业链互相支撑,构建区域产业生态圈,包括金融、教育、居住人群、城市化机构和政府等。还有城镇建设开发,开发城镇的服务、管理、配套设施(图11)。

6 结语

重塑历史城区,复兴城市文化,是当下各大城市的工作重心之一。在旅游产业发展的推动下,城市通过增加游客数量、重塑城市形象、增加居民收入、扩展其他经济活动、促进人口增长、提升市民自豪感、创造就业岗位,并进一步向旅游业投资和改善环境来实现更新[5]。

在泰安市城乡一体发展战略规划和东平县城市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的指导下,本文通过对州城及东平湖旅游服务基地发展条件进行分析,提出州城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定位,并梳理了可利用资源及发展机遇,在目标与问题双重导向下,探索州城复兴策略,引导州城未来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发展,也为其他地区的类似案例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旅游+东平湖东平县
修复渔业资源,改善水域环境
——东平湖增殖放流活动实施
东平湖水环境质量评价及趋势研究
东平湖总磷污染来源的解析
再去看看东平湖(外二首)
东平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查
“旅游+”精准扶贫,产业空间巨大
“旅游+”的“全域”机会
“旅游+”新时代下黑河旅游发展探析
2014年东平县农业有害生物发生与防治情况
泰安市民宗局、道协为抗洪抢险捐款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