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课堂教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HD高校的实证研究
2019-05-30孙启航
王 刚,唐 曼,孙启航
(中国海洋大学 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仅仅几年之内就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也伴随着诸多教育质量问题,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尚未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显现出来。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在学生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许多高校在实践中不考虑现实环境和社会需求,一味按照自己制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培养,再加上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比较落后,教学方法不当,最终导致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文科课堂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阵地,其教学效果不如人意。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文科课堂不同于理科课堂。理科教学强调逻辑,要求学生即学即用,能运用一个理论解决一类问题,而文科教学强调表达,在课本基础理论表达的基础之上,还必须对理论观点进行延伸、评述与比较。由于文科课堂的特殊性,其教学效果难以进行有效衡量,一定程度影响了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大学文科课堂教学效果究竟如何?影响文科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又有哪些?上述问题亟待回答。基于此,本文选取HD高校的本科生作为文科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和深度访谈的形式了解当前文科课堂教学效果的现状,并探究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对HD高校文科课堂教学效果做出总体性评价,发现当前在文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推动文科型人才的培养。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设计
(一)文献回顾及评述
目前,学界关于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关注点不断拓展。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可以发现,学界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领域: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与高效课堂教学。关于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研究,主要围绕着课堂教学重要性、[1]课堂教学框架构建、[2]教学方法、[3]教学评价、[4]以及课堂教学自身与外部系统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展开;[5]关于高校课堂教学的研究则主要围绕教学理念、[6]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策略方面展开。[7][8]随着高校专业设置的不断丰富,在诸多研究成果中,出现了对高校文科课堂教学与理科课堂教学的研究,其分析视角囊括了教学行为、[9]教学效率以及科学教育等。[10][11]
围绕高校文科课堂研究,目前学者们的研究侧重点主要聚焦于教学模式、[12]教学评价方式、[13]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工具与方法。[14][15]在教学效果方面,已有研究发现,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环境和教学工具方法均对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影响,但是相关研究主要围绕着翻转课堂、[16]MOOC课程、[17]微课等新型授课方式的效果研究,[18]而将视域具体置于文科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尤其是关于文科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尚显单薄。
综上所述,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如何提升教学效果以培养出社会紧缺的高素质人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界也纷纷开始对高校课堂教学展开研究,多元的研究视角拓展了人们关于高校课堂教学的认知和把握,从而有利于广泛了解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然而,受到传统的教学体系的影响,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往往习惯于对课堂中的老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分别进行研究,而不是将其放置于一个整合的概念中进行整体研究,这种“解构式”的研究导致对课堂教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匮乏。此外,现有研究更偏重于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去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对于管理学、社会学中的基础理论与实证方法的应用很少,尚未实现多学科的融合与对接。这也表明我国相关的高校课堂教学研究需要立足整体性视域,整合多学科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实现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深入研究,并探索其影响因素,从而构建出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框架。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与研究变量
本文以HD高校为例,结合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深入分析影响当今高校文科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以及如何采取措施产生激励,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本研究将变量分为学生自身、教师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评价机制四个方面,这其中又具体表现为: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教学风格、教学态度、教学语言表达和教师自身学识,课堂规模、课程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机制、评价方式、评价反馈等。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HD高校文科课堂。通过对HD高校文科类学科进行分层抽样,尽量获取较为全面、代表性较强的数据。从样本的数量和代表性以及问卷填写的质量来看,数据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除此之外,对一线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对文科课堂教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做全面客观的了解,分析和比较教师、学生的观点,以期求同存异,找到问题解决的路径,各方主体共同努力来提升文科课堂教学效果。
本研究主要采用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中量化研究主要是采用自填问卷的方式,对HD高校各文科类学科进行分层抽样,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多重响应分析。
质化研究则是通过对老师和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师生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以此作为量化研究的补充。
三、文科课堂教学影响因素的量化研究
(一)基于调查问卷的量化分析
1.问卷项目内容
本调查问卷分为基本信息、基本情况和满意度三个部分。共设17个选择题(其中三个多选题)和一个开放性题目,通过参考大量文献,围绕先前提出的几项假设,对各年级、各文科学科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
表1 主要影响因素及测量项目
2.问卷调查对象组成
本次问卷调查发放纸质版问卷260份,回收有效的问卷226份,大一年级22份,大二年级84份,大三年级22份,大四年级98份。从性别上来看,男、女生问卷比例接近于1∶2,比较符合HD高校文科性别比例。各学科门类共5大类,HD各文科学科种类基本覆盖,其中经济学32份,法学60份,管理学60份,教育学20份,文学54份。
3.多重响应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HD高校文科课堂教学效果基本满意,比例达到95%。从查阅的相关文献并结合相关实际情况来看,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学生自身因素、教师教学因素、课程设置因素和评价机制因素四种。在题目设置为多选题的情况下,表2是多重响应分析结果。
表2 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多重响应分析
同时,在更加细致的分类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又有所差异。在学生自身因素当中(表3),有90.2%的同学选择了学习兴趣因素,所有同学中有204人选择了此项,59.6%的人选择了学习动机这一因素,44%的同学选择了学习能力因素。在教师教学因素当中(表4),62.8%的同学选择了教学态度因素,81.4%的同学选择了教学风格因素,64.6%的同学选择了教学言语特征因素,60.2%的人选择了教师自身学识因素。由此可见,教师的各种教学特征均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除了用良好的教学态度、有吸引力的教学风格来打造高效的课堂氛围以外,教师教学时的普通话水平和自身的知识储备量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在教学评价机制因素中,四个方面的因素选择频率比较接近,稳定在25%左右。课程设置是否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选项中,94%的同学选择了符合及以上。但在课堂规模方面,选择偏大的同学比例达到了39%,说明本校的课堂规模有偏大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总体来说,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自身课堂学习效果的最主要因素,而教师教学风格是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主要因素。
表3 学生自身因素影响程度
表4 教师教学特征影响因素
四、文科课堂教学影响因素的质化研究
通过对HD高校的一线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入访谈,笔者获得了更加详实的资料,以此作为量化研究结果的进一步阐释和补充。
(一)课堂学习的必要性遭到质疑
学生的课堂学习是教学效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文科课堂教学效果为什么会差强人意,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学生认为文科学生的课堂学习并非十分必要。
“课堂太无聊了,我不想听课”。(访谈记录HD2018042002)
“文科的东西嘛,期末背一背就好了,没必要听课”。(访谈记录HD2018042005)
课堂学习与学业成绩的关联性不高导致学生降低了对课堂学习的重视程度。一般而言,课堂表现是通过到课情况和课上发言来衡量的。用点名的方式衡量到课率比较客观,然而在课堂规模较大的课堂上,点名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而课堂发言在学生的眼里只是一项加分项而不是必要项,是否积极参与课堂发言成为了无关紧要的事情,课堂学习变的可有可无。
(二)教师教学内容与课堂氛围至关重要
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对教学效果有着深刻的影响,而文科课堂不似理科一样依赖实验室,因此教师更加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教师教学水平高低会严重影响学生课堂听课的专注度。重中之重的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一名教师如果对自己讲什么没有很全面很深刻的见解是无法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所以教师对课程的准备和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是必不可少的。(访谈记录HD2018041701)
有些时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听课之间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教师认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掌握,因此教师授课时应该多用些浅显的案例进行引导教学。(访谈记录HD2018041701)
受访的学生表示,在听课的过程中,有的课可以很自然的进入状态,跟上老师的思路,有的课却很容易开小差。访谈过程中同学们都表示有的课实在没有亮点,只是老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连基本的课堂互动都难以开展,课堂氛围十分低沉,无法集中注意力,更不用说跟着老师的步伐高效率的听课。
有的老师一整堂课都是坐着念PPT,而且PPT内容与课本内容基本一致,多年不变,与学生全程无沟通。(访谈记录HD2018042008)
如果在课上能和老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的话,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那我就会有继续学习的动力。(访谈记录HD2018042003)
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是有必要的,因为通过评价可以产生激励。HD每学期会有教学评估以及学生评价教师等形式的评价活动,然而,有教师表示评估过后并没有收到过评价结果的反馈,往往是评价过去就没有消息了。虽然教师也想根据评价反馈提升教学水平,但是反馈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这一点。显然,将评价结果告知相关教师,进行及时反馈是未来教学管理部门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种评价对于教师而言,既是对以往成绩的肯定和激励,也为未来改进教学指明了方向。
(三)课程设置困境
课程设置是影响文科课堂教学效果的客观因素,主要包含课程内容和课堂规模两部分。在课程内容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不断变化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调整对学生和教师都会产生影响,比如教师需要重复上课,学生需要时刻注意不断变化的课程,导致课堂教学无法取得好的效果。HD高校的2014级学生作为新版教学大纲的实验年级,在这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课堂规模方面,教师和同学都谈到了课堂规模偏大的问题。
过大的课堂规模不利于教师课堂秩序的控制,一些学生会因此偷懒甚至翘课。(访谈记录HD2018041701)
比如在HD高校F学院,有相当一部分课程是两个班甚至三个班一起上课,人数能够达到150甚至200人以上,课堂规模过大,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此外,在课程安排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HD高校小学期模式存在大量的四节连排或者三节连排课程,过长的上课时间以及过高的上课频率对教师和对学生的精力都是考验,难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五、文科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提炼与解释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影响文科课堂教学效果的有两类明显的因素,一类是具备该因素之后不会有满意,但若因素缺失则会有不满意,另一类是没有该类因素不会有不满意,但若具备该因素则会产生满意。由此可见,符合管理学中双因素理论的理论特性,因此,本文将基于双因素理论对文科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进行提炼,并深入阐释。
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的,又被称为“激励、保健因素理论”。该理论指出,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所谓保健因素,就是那些造成职工不满的因素,保健因素的改善能够解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职工的积极性。保健因素主要有企业的政策、行政管理、工资发放、劳动保护、工作监督以及各种人事关系处理等。由于保健因素只带有预防性,只起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也被称为“维持因素”。所谓激励因素,就是那些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惟有激励因素的改善才能让职工感到满意,给职工以较高的激励,调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激励因素主要有工作表现机会、工作本身的乐趣、工作上的成就感、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等。
双因素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理论,被广泛运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实践和高等教育研究中。本文基于双因素理论将影响文科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划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考察各影响因素在课堂教学效果中所起到的作用。整体来看,影响文科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即授课教师、学校管理部门(课程设置)以及学生自身。由于双因素理论是偏向于管理者的隶属于管理科学的理论,侧重点主要是通过客观的“保健”与“激励”来获得保障和提高,因此,本文在因素分析中更多的是站在教师和学校角度,学生自身因素虽然难以从双因素理论进行分析,但是学生自身的学习意愿却是可以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努力获得改善的。
(一)保健因素
笔者总结了影响文科课堂教学效果的“保健因素”,在这些方面如果做不好,学生很容易产生不满情绪,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意愿甚至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抵触。但是这些因素得到满足之后只是达到了学生的一般期望,不管如何提高也很难产生更好的效果。以下是“保健因素”包含的主要内容。
表5 文科课堂教学效果的保健因素
课堂氛围是影响文科课堂教学效果的“保健因素”,课堂氛围过于沉闷,师生之间缺乏基本的沟通会使学生丧失对该课堂的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绝大多数同学都希望有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并且渴望课堂存在感,而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使学生缺乏课堂参与,加上文科课程内容本身比较枯燥,学生很容易开小差,即便听课也很难跟随教师思路进行深入思考。在文科类课堂上,许多教师根据课件照本宣科,缺少与学生的互动,甚至整节课都与学生无交流,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良好的课堂氛围和适当的师生沟通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项“保健因素”。
教师的授课内容同样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有趣且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要素。如果一名教师的课件使用了多年没有变化,讲课内容也是老一套,学生就会失去新鲜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及时增加时政内容和社会热点话题,使学生时刻保持着对课堂的新鲜感,才能使课堂产生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上除了要与时俱进,还要融会贯通。
课程设置是影响文科课堂教学效果的“保健因素”,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学生保持高效学习的保障。调查显示有73.5%的同学认为本专业课程内容与自身发展需要符合程度不高,这说明大多数同学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不满意的。第一,学校设置的课程种类有限,满足不了所有同学的需求,而毕业学分的要求和选课的限制也使选择余地受限。第二,对于文科来说实践类课程严重缺乏。理工科有实验课和实习课程,但是文科除了假期的社会调查项目,平时实践类课程极少。第三,类似于小学期的四节连排和三节连排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不合理的安排,课堂效果极差,这在问卷和访谈中都有提到。第四,课堂规模普遍偏大,课堂规模过大会影响学生对课堂知识接收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学生的存在感,导致无故缺课现象。
教学条件是最基本的“保健因素”,基础教学设施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学校的印象好坏。然而,现实中基础教学设施状况却并不令人满意。比如,需要用课件的时候打不开电脑,需要使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的时候无法联网,极易让学生产生不满。
(二)激励因素
在“保健因素”得到保证之后,学生基本不会产生抵触的情绪。但是要想逐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还需要一系列的“激励因素”发挥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如果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将会被当作礼物来接受”。激励的重点,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以此来保证学习积极性。
表6 文科课堂教学效果的激励因素
教师的个人魅力对于学生是一种无形的激励,这种个人魅力主要体现在幽默感和深厚的学识上面。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幽默感的教师会将语言的艺术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以求在教授课堂内容的同时给予学生愉快的课堂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感受中学习。一些教师语言风趣幽默,通过将课堂内容与生活中的某些典型事物联系起来的方式,将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变的生动起来,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学识渊博,会使学生心生崇拜,对于教师的讲解自然充满敬意。所以说,教师除了要精通自己的所教课程之外,对其他学科也要有所涉猎和了解,这是时代发展对教师的必然要求。
成就感是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激励因素”。成就感会使人愉悦,能增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自信心、进取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迎接挑战。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能够使学生找到课堂的存在感,更善于激励学生,循循诱导,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答案,从而获得课堂之上的成就感。而且,学生的成就感在第一次得到满足之后,他们会以更加高涨的兴致展开学习。可以说,善于肯定学生,让学生建立自信心以获得成就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致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课堂学习的必要性也关系着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当前,高校学生课堂学习动力不足,许多学生甚至认为根本没有参与课堂的必要。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了高中时期的学习压力,再加上自制力不强,便开始放松自己。第二,对于文科类专业的同学来说,平时课堂分值占比较小,最主要的考核标准是期末的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往往需要集中学习几周就可以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并不在意考多少分或者第几名,及格即可,所以,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态度可想而知。第三,由于未感受到压力而导致的动机缺乏。
此外,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对课堂教学效果具有促进作用。这里的评价既包括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包括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多样性的评价主体、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适当的评价方式、真实即时的反馈,任何一点的缺失都会使评价过程流于形式,发挥不了效果。适当的教学评价,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监督和激励作用,也可以对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改进提供参考。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其课堂表现上面,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并适当配合奖励措施,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学生获得存在感和成就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六、结语
提升文科课堂教学效果,其核心是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更大程度的发挥“激励因素”。文科类学科本身内容枯燥,如果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学生很容易产生懈怠。只有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文科课堂,能够主动学习、探究,课堂教学效果才可以获得质的提升。因此,高校在提高文科课堂教学效果方面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夯实“保健因素”,做好基础保障
教师是课堂授课的主体,提升教学效果,教师的作为是关键。提升教学效果,其核心是要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并尽可能使自己的课堂更有吸引力,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上,教师要多进行课堂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获得存在感。同时要注重课上课下与学生的沟通,打破隔阂,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适当超出本课程的知识范围,多联系实际,运用案例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学校在夯实“保健因素”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需要向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基础条件,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学校的印象。不断完善基本的教学设施和条件,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课程设置上可以降低对毕业学分的控制,增加通识课程,扩大学生的选择余地,在课程安排方面,注意听取师生的合理建议。同时引进优秀教师,增强师资力量,尽量实行小班教学,做好师生的保障工作。
2.丰富“激励因素”,重在激励
教师自身除了完成基本的课堂教学任务之外,还需要不断丰富“激励因素”。
首先要对教学工作给予热爱,保持教学热情,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教学活动中的全情投入势必会带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学语言表达一定程度上是教学热情的外在表现,有力量有趣味性的语言会将更多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来。其次,在课堂教学时,要因材施教。再者,课堂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开展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有存在感和成就感。最后,教师自己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以增强课堂上的人格魅力。
学校应该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在保证良好的教学条件和设施等“保健因素”的基础上增加“激励因素”,创造更加优越的教学条件,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既要积极寻求机会开展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增加文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增加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同时,也要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实地调研查找问题,对评价结果即时反馈,以此使教师通过评价来认识不足,改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