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遗产学视野下的古城保护的思考
——以波兰克拉科夫历史中心为例

2019-05-30高媛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年5期
关键词:克拉科夫犹太人波兰

高媛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波兰地处于欧洲中部,东与乌克兰及白俄罗斯相连,西与德国接壤,南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北面则临近波罗的海。波兰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平原地势,16世纪时其综合国力达到巅峰。这一时期,克拉科夫作为皇家首都,政治较为稳定,文化与艺术也随之繁荣发展。

而在近代史中,波兰的国家命运几经坎坷。近代战争中波兰遭到三次瓜分与外族统治的命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华沙的大部分城市建筑被炸毁,如今的城市建筑是依照14世纪至18世纪古城原样重建的产物。克拉科夫古城则因其在第二次世界战争中为德国的“总督辖区”而未受到战火的破坏,完整保存了诸多历史遗迹。这些历史背景,使得波兰近代首都华沙与皇家首都克拉科夫的古城保护存在两种不同的模式,即华沙古城在整体上重新翻修,克拉科夫则以原状保存为主,并结合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展开对历史街区开展活态化路径的尝试,这对于其他国家的历史古城保护有借鉴意义。

一、克拉科夫历史中心核心区代表性建筑

克拉科夫位于波兰南部,如今是波兰的第三大城市与文化艺术中心。追溯至中世纪,其作为波兰的皇家首都,不仅是政治中心所在,而且因其连通欧亚的区域位置而成为了当时东西方商品繁忙的流通中心。古城内的雅盖隆大学由波兰国王大卡齐米日创建于1364年,也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尤其是在15~16世纪,波兰皇室邀请了一批意大利的建筑师来到克拉科夫进行城市建造,文化艺术发展欣欣向荣。在皇室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文艺复兴早期的哥特风格与晚期的巴洛克等不同风格的教堂建筑物与雕塑等便在城市广场上涌现。

1978年,克拉科夫历史中心凭借其瑰丽多姿的中世纪时期建筑与完整的古城格局入选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天主教是波兰的国教,古城中的各类教堂建筑作为当地民众宗教信仰中的重要场所,承载了人们一段时期内的精神生活与文化记忆。如迈克尔·罗兰所说:“关于遗产,它既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人造物,它还可以是建筑、物品、圣物,这些都让集体记忆被物化(materialized)与客体化(objectified)。因此遗产与记忆之间的关联是一种非常物质化的关联。”①表明了历史遗产也是一个群体集体记忆的见证,兼具物质性与精神性。克拉科夫历史中心内各类风格的教堂众多,主要代表性教堂是哥特风格的圣母教堂与混合风格的瓦维尔主教堂。这两座教堂既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波兰的建筑艺术造型风格,同时又以物态的形式反映了民众的宗教信仰与皇室的政治生活。

> 图1 圣母教堂 图片来源:自摄

> 图2 纺织会馆 图片来源:自摄

圣母教堂位于中央集市广场的东北角的是典型的哥特风格建筑(图1)。圣母教堂约建于13世纪,两个高耸的尖塔高于入口处尖形拱门,以强烈的向上的动势构成了典型的哥特教堂建筑元素。教堂内部两侧的彩绘玻璃画装饰精美,高耸的肋形结构兼具力学支撑与视觉美化的功能。

另一座教堂则是位于维斯瓦河畔山上的瓦维尔主教堂,是波兰的国家圣殿与皇室成员的宗教生活场所。自1319年始,这里便作为波兰国王与王后的加冕地。从外观上看,这座主体为罗马式的教堂由数座风格各异的小教堂组合而成。瓦维尔主教堂直观呈现出波兰不同历史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见证了文艺复兴时期波兰本土风格与欧洲各国文化艺术的交流。

另外,克拉科夫作为中世纪商贸重镇的有力证据,便是位于中央集市广场的纺织会馆(图2)。最初是两排的石砌商铺,中间则是供行人行走的便道。但主体建筑于16世纪遭遇大火,当地的民众便仿照之前的外形进行重建。而今,下层为各类的工艺品小商铺,摆放着波兰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如琥珀、木制工艺品等;上层则辟为博物馆陈列波兰19世纪时期的艺术作品与手工艺品。因而,纺织会馆既保留了商品交易的原有功能,又增加了陈列与文化展示的功能。

二、克拉科夫古城保护的原则

(一)历史中心的保护坚持真实性

1964年,国际遗址理事会通过了《威尼斯宪章》。该文件作为保护历史文物与古建筑的国际原则,首次界定了历史文化建筑的概念与保护和修复的实施细则。并且在对古建筑开展修复时,注重还原古建筑的历史文化情境。在遗产地的保护策略上,强调了保护主体的原状性与周围环境的历史延续性。

首先,克拉科夫历史中心的遗产保护的基本思路是:坚持遗产项目的真实性原则。具体而言,是在不改变历史建筑的外形与内部构造的基础上,注重历史区域与周围现代城市环境的协调性。历史中心的古建筑分布,则大致以中央集市广场为中心向外围街道呈放射状向外辐射。古城历史中心核心区保护范围便以克拉科夫瓮城为边界。古城的城市广场保留了最初的网格式延伸的鹅卵石街道,瓮城外围的视野所及也并没有现代风格的高楼,内外共同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建筑风格。

其次,在城市规划上注重古城的整体性保护,并由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制定了统一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法。一方面,对遗产地中的各类建筑实行统一的管理标准。另一方面,向市民宣传古城保护的重要意义,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其为城市文脉传承做出贡献。

另外,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细则上,力求还原中世纪古城的诸多城市功能。一方面,在古迹保护的细节上贯彻真实性原则,再现了中世纪古城的城市风貌与历史发展脉络。另一方面,注重遗产保护的个体与整体的统一性。历史建筑群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如今,古城再现了中世纪时期的城市职能,诸如教堂提供宗教礼拜的场所,城堡兼具防御与皇权统治职能。文艺复兴时期的纺织会馆则汇聚东西方商品,东方的香料、丝绸、瓷器与西方的皮革制品、木制品等在此次进行流通与交易,展现了城市的商贸职能。

总体来说,克拉科夫古城在历史建筑方面秉承原真性与整体性保护思路,在具体的遗产保护形态方面,对建筑遗存不做任何修饰与美化。

(二)外延历史街区的保护秉承杂糅性

卡齐米日历史街区位于克拉科夫历史中心核心区的东南角,是克拉科夫历史中心外延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街区面貌也是天主教文化与犹太教文化融合形成的产物。

据向当地人了解,约14世纪至19世纪这一地区与克拉科夫古城并不相连,它只是维斯瓦河北部支流分离的岛屿。而后,环绕岛屿的河流被填埋,约至1495年犹太人开始由克拉科夫向卡齐米日迁移。犹太民族在近代历史上历经磨难,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没有自身主权的居住地,由于诸多历史缘由屡遭欧洲各国排外驱离。15世纪起,波兰盛行较为宽容的宗教政策,这一区域便涌入了大批犹太人。

有学者指出:“大约从11世纪起,犹太人开始向波兰移民,14~17世纪形成高潮。”②在此期间,善于经商的犹太人累积了大量财富,并开始资助区域内的文化艺术活动,修建了一批犹太礼拜教堂与私人民居建筑。至17世纪,这一地区整体经济稳定,文化艺术发展欣欣向荣。

卡齐米日历史街区在整体风格上是杂糅的,缘于该地的文化景观具有多样性,因为天主教文化与犹太教文化都曾在此汇集。其中,犹太教堂有以撒会堂、老犹太教堂、圣殿会堂等。天主教堂有基督圣体教堂、圣弥额尔圣达尼老圣殿、圣凯瑟琳教堂等。因此,在街区保护上保留了这些杂糅的建筑语言与艺术风格,以便彰显街区艺术风格的独特性。

(三)外延历史街区的开发彰显活态性

对古城中的遗产项目进行适度的活态化的路径探索,有利于将古建筑、文化街区的保护,融入到城市的现代发展进程之中。笔者在此次考察中,与当地人的接触时发现他们已考虑到了这点。例如,他们在这一街区老旧私有住宅的开发上,结合犹太文化特色,不改变原有外观进行内部改造与升级;街区内设立了犹太民族风格的音乐厅、咖啡厅、古董店、小酒馆等诸多类型的店铺。

在保护方针上,卡齐米日历史街区不仅注重梳理社区历史文脉,而且也在此基础上,注重开展活态性开发。诸如历史文化街区适度的旅游开发与设立相关的文创产业。具体来说,卡齐米日历史街区在文化景观活态化的保护上,有两个方面的思路值得借鉴:

其一为致力于挖掘历史街区的文化根性。街区的许多老房子被改造为各类犹太人文化展示中心、博物馆、艺术馆等,并利用原有的民居住宅的空间进行犹太文化的展示。场馆规模较大的一处是克拉科夫市犹太文化中心。馆内以专题的形式展示了犹太人文化生活,并按时间顺序陈列了许多的文字资料与实物。展馆的最后一部分还展示出了波兰与欧洲各国合作整理出的二战中“大屠杀”的各类文献资料。据馆员介绍,仍生活在这一区域的犹太人仅有数千人。相关历史书籍也在此进行售卖,并举办历史讲座与研讨会。这些历史研究与知识传播的活动,将有效推动这一区域文化根性的挖掘,从而梳理这一区域的犹太人群体的聚集成因与发展过程。

其二为致力于探索历史街区多元文化的发展模式。14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卡其米日历史街区犹太人聚居地规模不断增大,犹太人凭借其勤劳与天赋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克拉科夫城市商业与文化艺术的繁荣。历史上这一区域仅作为犹太人的生活的聚居点,而今这里是克拉科夫城内具有朝气的文化艺术聚集地。当地人对历史建筑的原有功能进行了再开发,将单一的历史古物展示陈列作用,拓展为城市休闲旅游功能。例如,这里也曾是经典电影《辛德勒名单》的取景地,也因此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访。

三、克拉科夫古城保护的借鉴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以物质形态完整地保存了人类的历史生活面貌与集体文化记忆。克拉科夫古城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且整体保存良好,其古城保护案例值得各国借鉴。同时,其历史街区活态化开发的路径也表明:文化遗产的保护应与城市建设协同发展,并轨进行。

如今,中国的一些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常会与现代城市建设产生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现代城市建设与开发的区域的扩张压缩了古城的保护面积。显然,将古建筑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隔绝开,典藏式保护方式并不现实。吕舟将有些文化遗产界定为“活态遗产”。他提出:“所谓活态遗产,意味着它们仍处在生命延续的过程当中,它们的遗产价值和遗产形态也都还处在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当中。”③也就是强调遗产保护理念应是灵活变化、与时俱进的。因此,需破除将遗产文物化、静态化的保存方式,继而赋予其在新的时代语义下的丰富的内涵。

与此同时,梳理街区文化根性也是必要的。克拉科夫历史街区的适度商业化运作经验便是对卡其米日街区的犹太人文化的挖掘。这也可联系到武昌昙华林的历史街区的改造工程。挖掘遗产项目文化内涵的前提是厘清其发展脉络。故而,实施具体的保护方案之前,应深入了解社区历史建筑的形成原因与过程,研究其蕴含的文化内质,以便于为商业与旅游开发进行铺垫。下一阶段则是开展历史街区的综合性改造工程。另外,克拉科夫古城早在1978年专设了市民参与的古建筑委员会,有效激发了民众参与遗产保护的意识与权利意识。政府还允许私有古建筑在不破坏外观的前提下开展商业经营,表明其也应关注到历史街区居住者的利益。

总之,中国在古城保护方面可从克拉科夫古城的经验中获得启示:首先须保持历史建筑具有真实性与整体性,兼容并蓄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风格。并将古城保护与城市发展串联起来,开展历史街区的活态化开发与综合利用。■

注释:

①(英)迈克尔·罗兰:历史、物质性与遗产:十四个人类学讲座[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172.

②刘泓:波兰的犹太人及其研究机构 [J].世界民族,2000,(4):70.

③吕舟:文化多样性语境下的亚太地区活态遗产保护[J].建筑遗产,2016,(2):32.

猜你喜欢

克拉科夫犹太人波兰
进军波兰
克拉科夫将举办2022年ICCA年会
波兰睡眠研究会
克拉科夫 体验中世纪风情
在波兰,遇见地下仙境
网络时代
波兰克拉科夫老城广场的建筑形式
自尊
可可西里“申遗”成功
犹太人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