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发展潜力分析
——基于扩展引力模型的实证检验
2019-05-30常继莹
华 欣,常继莹
(1.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222;2.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贵州遵义 563000)
引 言
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格局、贸易便利化、贸易关系等方面。譬如,董红、林慧慧通过对“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企业外贸格局现状和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中国企业在新形势下防范贸易摩擦提出对策建议[1]。阳茂庆等人通过贸易依赖程度等指标对中国与中南半岛的贸易格局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外交、调整贸易结构、强化贸易便利化建设、优化空间布局四方面对策建议[2]。邹嘉龄等人通过依赖程度计算,把“一带一路”国家按地区分类分析其贸易格局,发现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依赖程度呈上升趋势,分布呈不对称性[3]。胡宗彪、朱明进通过对现有服务贸易成本研究的梳理,指出其研究的不足,并预测其未来的研究方向[4]。从已有文献看,缺乏对国家的细化分析,不能有针对性解决目前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的区位选择和发展趋势问题。
本文选取“一带一路”沿线74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按收入水平进行分类,利用扩展引力模型论证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影响因素及发展潜力,提出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策略,有利于我国企业进行贸易与投资决策,对深化发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具有现实意义。
1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紧密程度分析
贸易紧密程度一般用贸易结合度指数(Trade Intensity Index)来表示,贸易结合度指数由经济学家布朗(A.J.Brown)提出,后经小岛清完善,对其统计学和经济学意义进行明确[5],本文用其衡量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紧密程度,公式为:
式中:TIIij表示中国与j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Tij表示中国对j国的贸易出口额;Ti表示中国的总出口额;Tj表示j国的总进口额;Tw表示世界进口总额;Tij/Ti表示中国对j国出口额占中国出口的比重,反映了中国出口业务的大小;Tj/Tw表示j国进口额占世界总进口额的比重,反映了j国进口市场的大小,若TIIij>1,说明两国贸易紧密结合,若TIIij<1,说明两国贸易关系松散。
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贸易结合度指数大于1且呈上升态势,且从2013年开始贸易结合度指数上升明显,说明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关系紧密,有加强贸易合作的趋势。
中国对中等偏下和低收入水平的国家贸易结合度指数都高于整体平均水平,从2005到2015年其贸易结合度指数整体呈上升态势,分别从1.42和0.97上升到1.85和1.59,说明中国与中等偏下和低收入水平的国家贸易关系紧密并有进一步深化合作的趋势。中国与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国家的贸易结合度指数虽大于1,却一直在1附近徘徊,说明与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国家的贸易关系有待进一步加强。与高收入水平国家的贸易结合度指数一直小于1且上下浮动,整体发展态势不明显,说明双方贸易关系松散。而发现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尤为重要。对此本文应用扩展引力模型的研究方法,分析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结合度的主要因素,并测度双边贸易未来发展潜力。
㊻《魏书》卷六七《崔光传》,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1487 页;同书卷六〇《韩显宗传》,第1342页。
2 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2.1 扩展引力模型构建及其数据说明
2.1.1 样本的选择
因为面板数据包含数据面更广,能够避免单一数据类型的个体差异,增加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选择2005—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74个国家的面板数据,用SPSS 19.0进行回归分析。
2.1.2 模型及指标说明
引力模型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最早把引力模型用于经济学研究的是丁伯根(1962)和波哈伦(1963),他们证明了国家之间贸易规模与其经济总量呈正比关系且与两国间的距离呈反比关系[6-7]。安德森(1979)用多边贸易模型为贸易引力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8],该模型以各国具有CES不变替代弹性为基础,其公式如(2):
其中,Xij表示i国到j国的出口额;Yi、Yj表示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Y表示世界生产总值,Tij代表i国到j国的运输成本,σ表示差异化商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大于1),Pi、Pj分别为两国的综合物价指数。Tij包含了阻碍两国之间贸易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阻碍就是两国之间距离,人为阻碍主要是关税壁垒、非关税贸易壁垒、宗教等因素。之后学者们在模型中加入人口、价格指数、汇率、距离等变量,增加了模型中影响贸易规模的因素研究[9-11]。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现状,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外商直接投资、贸易依赖程度、距离、是否接壤、关税、是否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是否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这些因素不仅与双方贸易密切相关,且基本可以反映贸易双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贸易政策等条件,故用这些变量来测定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影响因素,构建扩展引力模型如下:
式中,EXPijt代表t时期中国对j国的出口贸易总量。GDPit和GDPjt分别代表中国与j国在t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两国的经济规模和潜在市场需求。POPit和POPjt分别代表t时期两国人口总数,人口越多,市场需求越大,贸易规模就越大。Tjt代表t时期j国的关税水平,关税越高,贸易壁垒越大,贸易成本增加,贸易额减少。FDIit和FDIjt分别代表t时期中国与j国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外商直接投资对贸易的影响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一国市场,导致贸易需求减少;另一种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给一国贸易发展带来新的机会,会提高贸易量。HMijt代表t时期中国对j国贸易依赖程度,公式如下:
其中,xijt表示t时期中国对j国的出口总额,xit表示中国t时期出口总额,mijt表示t时期中国对j国的进口总额,mjt表示t时期j国进口总额[5];中国对j国依赖程度越高,双方贸易规模越大。Dijt表示中国与j国之间的贸易距离,这一数据以两国绝对距离为基础的,以一国内部城市层面的人口分布状况作为权重计算出的相对值;贸易双方距离越大,贸易成本越高,贸易规模越小。Borderijt代表中国与j国是否拥有共同边界,拥有共同边界的国家之间政治、文化交流相对较多,对双方贸易有促进作用。WTOijt表示t时期中国与j国是否都是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国,是取值 1,不是则取值 0。FTAijt代表t时期中国与j国是否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是取值1,不是则取值0,两国之间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贸易优惠政策减少双方贸易壁垒,有利于提高贸易规模。uij表示随机误差项。各变量的预期符号及数据来源见表1。
表1 各变量预期符号及数据来源
2.2 实证分析
鉴于高收入水平国家都是WTO成员,低收入水平国家都没有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在做回归分析时对这两类国家分别剔除对应的数据,用SPSS 19.0进行显著性检验,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国家的POPit数据、中等偏下收入水平国家的FTAijt数据和低收入水平国家的POPit、POPjt数据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余变量都能在较高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故在回归分析中分别剔除这些指标,最终得到结果(见表2)。模型调整后得出的R2和F值表明方程拟合度较好,所构建的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贸易规模影响因素。得到贸易引力模型如下,式(5)~(8)分别代表高收入水平、中等偏上收入水平、中等偏下收入水平和低收入水平国家的回归方程。
表2 按国家收入水平回归结果
根据表2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所有类型国家贸易双方GDP系数都是正值,说明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水平与双方贸易规模成正比例关系,与预期判断吻合。除中等偏下收入水平国家外,其余三个收入水平国家GDP对贸易规模影响小,中国经济总量对双方贸易规模影响较大。
二是人口对贸易规模影响有正有负。对高收入水平国家来说,人口增加,双方贸易规模减小,且中国人口对贸易规模影响显著,中国人口增加1%,贸易量减小1.23%,说明与高收入水平国家的贸易中,中国人口增加,国内分工深化比需求增加影响大;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国家人口阻碍双方贸易,中国人口对与中等偏上水平国家的贸易没有影响;对中等偏下收入水平国家来说,中国人口对双方贸易的影响非常大,中国人口增加1%,中国对其出口量增加19.21%,说明中国市场规模效应明显,中等偏下收入水平国家人口对双方贸易影响相对小且与双方贸易规模成反比例关系,市场规模增加效应小于国内分工深化作用;人口对中国与低收入水平国家的贸易无显著影响。
三是所有类型国家的进口关税对贸易都有阻碍作用,进口国关税越高,贸易阻力越大。关税对中国与高、低收入水平国家的贸易影响相对较大,对与中等偏上和中等偏下收入水平国家的贸易影响程度很低。
四是外商直接投资对贸易的影响也各不相同。中国FDI对贸易影响显著且都是促进作用,说明中国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引入外资能促进本国贸易增长;高收入和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国家FDI对贸易影响是正向的,这两种类型国家经济基础雄厚,FDI给贸易带来了新的机会,另外两种类型国家FDI影响是反向的,由于产业基础不扎实,投资的进入与贸易存在替代效应。
五是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依赖程度影响最为显著,依赖程度越大,双方贸易量越大,贸易依赖程度增加1%,中国与四类收入水平国家贸易量分别增加0.98%、1%、0.72%、0.92%。
六是距离系数都为负,说明距离与贸易规模成反比例关系。总的来说,距离越远,双边贸易的成本越大,贸易量越小。两国是否拥有共同边界线系数为正,表明共同边界线对贸易有促进作用。具体到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则影响不同,对高收入水平国家影响偏小,而对其他收入水平国家的影响较大,对低收入水平国家影响最大。原因在于,高收入或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基础设施完善,因此共同边界对其影响不明显。
七是中国与沿线国家是否都是WTO成员国的系数为正值,表明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有利于商品和要素的跨国流动,对贸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中国与沿线国家是否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对与中等偏下收入水平国家贸易的影响不显著,原因是这类国家与中国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很少。对高收入水平和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国家的影响存在正效应,但这些协定大多近年才生效,所以其影响程度不高。各影响因素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影响大小排序见表3和表4。
表3 正相关影响因素大小排序(降序)
表4 负相关影响因素大小排序(降序)
3 贸易潜力测度
贸易潜力决定双方贸易的未来发展走势。本文借鉴刘青峰、姜书竹的处理方法,对“一带一路”沿线四种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进行贸易潜力测算。根据贸易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到的贸易引力方程(5)~(8),以2015年数据为基础计算预测贸易额,然后用实际贸易额与预测贸易额的比值衡量双方贸易潜力,两者比值大于等于1.2,是潜力再造型;比值大于0.8小于1.2,属于潜力开拓型;比值小于等于0.8属于潜力巨大型[12]。最终测算结果如表5。
表5 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贸易潜力测算结果
4 进一步加快贸易畅通的着力点
为早日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的宏伟愿景,贸易畅通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鉴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现提出针对不同国家实施差异化外贸战略的四点对策建议。
4.1 保持与高收入国家的贸易紧密性
对高收入国家,如英国、德国、日本、瑞士等,他们是中国出口初级产品的主要市场,也是中国引进高端产品的重要来源地,应积极发挥正向影响因素,保持现有的贸易潜力,应尽快提升双方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贸易发展。同时也要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发挥金融合作的带动作用,加强支付结算系统建设,扩大跨境结算渠道和货币互换规模,促进贸易便利化水平,与高收入水平国家银行开展货币境外借款合作,提高人民币业务范围,扩大贸易规模,增加双方的贸易紧密程度。
4.2 加强对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国家的直接投资
对于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国家,如俄罗斯、马来西亚、保加利亚等,由于发展水平相当,相互之间存在同质竞争,贸易发展潜力属于再造型,需要寻求新的增长点。首先,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减少关税壁垒,增强双方贸易依赖程度。其次,鉴于WTO的显著性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第三,加强对这类国家的投资,以投资带动贸易,完善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建设和法律建设,增加对外投资的支持政策和与对外投资相关的优惠政策,如放宽金融政策、跨国企业税收政策优惠等。
4.3 优化同中等偏下收入水平国家的商品贸易结构
中等偏下收入水平国家市场与中国存在同质竞争,如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格鲁吉亚等,中国比这些国家经济规模大,应改善出口产品贸易结构,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增加创新投入和高新技术产业投入,积极引进技术型人才,发展依托技术的产品比较优势,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中等偏下收入水平国家形成贸易互补,减少同质竞争,提高贸易规模。
4.4 开拓低收入水平国家的对外贸易市场,防范经济风险
低收入水平国家如阿富汗、尼泊尔、坦桑尼亚,这些国家发展相对滞后,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作为国际新市场进行开拓,扩大正向影响因素作用,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既能避免贸易壁垒,转移中国过剩产能,又能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以对其出口高级产品为基础,不断扩大贸易合作范围,开拓市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同时鉴于低收入国家的现实政治情况,有效的政治沟通是两国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相互信任度,规避不利影响,创造规范、安全的贸易环境,加深双方经贸关系。
4.5 加快参与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距离对贸易影响显著为负,阻碍了贸易发展,虽然不能改变地理因素,但可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来弥补这一短板。对于接壤的近距离国家,如印度、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首先,积极开展政治、文化交流,促进两国文化认知度,进而达到提高贸易规模的效果。其次,各国之间完善边境管理措施,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大力加强贸易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通关效率,各国之间建立起优劣互补的合作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对于隔海相望的近距离国家,如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应建立高效的物流网络。与这些国家之间建立统一网络运输平台,实现储存、加工、配送功能一体化管理。尤其是海上运输方面,积极发挥港口作用,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机场、港口、铁路、客户电子信息等数据的交换和共享,提升外贸水平,促进双方贸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