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给予温针灸不同灸量配合西药治疗的临床分析
2019-05-30戴云峰
舒 琬 于 潇 戴云峰
(辽宁电力中心医院软伤治疗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0)
周围性面瘫为中医针灸科常见面部神经炎症疾病,其以口角歪斜、闭目不能等为主要表现,临床治疗主要以中西医结合为主[1]。在中医的治疗上,目前多通过温针灸疗法,具有起效快,患者主观满意度高的特点,但在灸量的选择上不同医师持有不同意见。本文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7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温针灸不同灸量配合西药治疗的临床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76例患者系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收治,患者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口角歪斜、鼓腮漏气、闭目不全等症状,询问病史均有受凉、感染等相关病史。患者临床诊断参考《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中的有关标准[2],所有患者均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确认无其他中枢系统疾病,无耳鼻喉外伤及炎症感染。排除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者、精神疾病、认知障碍及不配合治疗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研究组中,男19例,女19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45.3±7.2)岁;对照组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45.7±7.7)岁。所有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分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的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抗炎、营养神经治疗,具体为醋酸泼尼松片(国药准字H41021232,许昌奥森制药有限公司,5毫克/片,视患者情况加减)、甲钴胺片(国药准字H20030812,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0.5毫克/片,每次1片,每天3次口服)。两组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温灸针治疗,选取穴位为颧骨、四白、下关、太阳、攒竹、风池、翳风、合谷、足三里等。若患者闭目不全症状明显,则加刺丝竹空、鱼腰。若患者口角歪斜明显,则加刺迎香、水沟、承浆[3]。两组毫针针法相同,均为单手快速进针法,各穴位刺入后,均取艾条准备温灸。对照组给予温灸针1壮进行治疗,即选取1.5 cm长艾柱1个插入针炳进行温灸。研究组给予温灸针2壮进行治疗,即选取1.5 cm长艾柱2个插入针炳进行温灸。两组留针时间均为30 min。每日进行一次,连续10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4 指标判定。痊愈:患者面部无特殊不适,面部运动正常,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显效:患者面部稍感不适,面部随意运动正常,额纹稍浅,神经系统查体可有阳性体征;有效:患者面部自感不适,面部随意运动、额纹、鼓腮、闭目动作中至少有一项轻度恢复;无效:患者症状无改善或病情加重[4]。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3个疗程结束后,在痊愈率的比较上,研究组为92.11%,对照组为71.0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3 讨 论
周围性面瘫为中医风邪痹症,导致静脉断阻,引起面部肌肉瘫痪的疾病。因此在中医的治疗上强调气血及经络的调理,因此针灸的使用尤为重要。通过针刺法治疗,可疏通局部经络,调理气血,达到缓解疾病的目的[5]。西医上将本病为神经炎症,因此主要为改善水肿,促进神经恢复治疗,因此多选择激素及营养神经疗法。本文研究中基础西医治疗亦如此。在针灸疗法的治疗上,灸法是治疗周围性面瘫普遍采用的治疗方法,但灸法若要起效在艾柱的数量选择上需要一定的积累,临床上多采用1壮或2壮进行治疗,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在治疗效果上,研究组痊愈率为92.11%,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总有效率计学差异(P>0.05)。这说明,临床常用灸量均能得到有效治疗疾病的目的,但研究组痊愈率较高,因其采用温灸针2壮进行治疗,也从侧面反应了灸量的提升可提高常规疗效内的痊愈率,说明温灸针2壮的灸量可以更好的发挥疗效,改善患者的面部症状,促进患者的康复。
周海江等通过不同温针灸量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发现,艾灸2壮效果最佳,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温灸针2壮配合西药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患者症状缓解率高,适合于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