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研究
——基于经济腹地的视角

2019-05-30杨少文

新东方 2019年2期
关键词:腹地自贸港海南

杨少文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是当前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探索课题之一。海南的自贸港建设和发展将有助于提供解决发展动能减弱的新思路,有助于清除各类市场壁垒,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有利于突破现有体制机制束缚,加速创新实施的过程,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中央提出让海南省率先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标志中国即将正式实施自由贸易港最高形式的对外开放。本文结合世界范围内自由贸易港演变规律,从经济腹地的新视角,探究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一、自由贸易港的演变规律

自由贸易港的定义有很多,一般认为:自由贸易港(Free Trade Port)是设在一国(地区)境内关外、货物资金人员进出自由、绝大多数商品免征关税的特定区域,是目前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①汪洋.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N].人民日报,2017-11-10.。该定义与国外主流自由港内涵基本一致,本文以下将自由贸易港简称为自贸港。

从自贸港发展历程来看,自贸港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的代际演化,不同代际之间有一段时间交错重叠①胡凤乔.世界自由港演化与制度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6.。16世纪到二战前,第一代自贸港在欧洲地中海沿岸兴起,以海港型为主,从事转口贸易和转运业务;20世纪40—70年代末,港区向港口腹地延伸,出现了第二代自贸港,港口管理和海关监管逐步走向现代化和信息化,新增“加工制造”功能;20世纪80年代后,港城逐渐融合,第三代自贸港综合发展,更加强调港口的高附加值加工制造功能、综合物流服务功能、信息服务功能、金融服务功能、跨境电商服务功能、产业集群化功能和国际交流功能,自贸港逐步发展成为全球贸易信息和物流信息综合运筹的资源配置中心。随着联合国第四代港口概念的提出,其核心为网络港口群,第四代自贸港也处于形成中,强调港口网络的形成以及港航联盟和港际联盟,网络中既包括有水港,也包括无水内陆港。第四代自贸港有两种发展趋势:一是自贸港表现出物理空间上分离但通过公共经营者或管理部口相连接的特征;二是自贸港个体被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内的港际联盟取代,自贸港的特殊优惠政策在全区域内享用,导致个体自贸港取消,如德国汉堡因欧盟经济高度一体化而失去自贸港定位。自贸港代际演化历程可总结如表1所示。

表1 四代自由贸易港发展演化

当前全球各地现存的自贸港成百上千,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或位于第二代自贸港。并不是每个第二代自贸港都能发展成为第三代,同时,并不是每个第四代自贸港都必然由第三代发展而来,各个自贸港发展轨迹不尽相同。自由港的代际演化是一种整体性的制度变迁,表现在功能的扩展、范围的延伸、政策的调整、产业的转型等方面。其结果既有可能是不断代际更迭,当区域经济高度一体化时,个体自贸港也有可能是归于终结,被网状的港际联盟取代。

二、自由贸易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腹地

自贸港是通过制定特殊的政策制度,嵌入经济体系之中,形成优惠政策“洼地”,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相配合,形成资源集聚和配置中心,促进经济发展。自贸港功能各异、形式多样。学者们梳理众多文献,总结自贸港成功的如下几类因素①王珍珍,赵富蓉.自由贸易港建设:内涵、基础及效应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②张远军.世界主要自由港发展经验[J].中国金融,2017(24).:一是优越的地理条件,包括海岸自然条件和航线汇集。二是良好的基础设施,为自贸港的高效运行提供保障。三是优惠的税收政策,综合税负率极低,吸引资金聚集。四是高效的物流通关,最大效率发挥货物集结点功能。五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保障和创新自贸港运营。六是高层次金融开放,推动金融中心建设。七是健全的监管制度,规范贸易自由。八是强特色产业集聚,保障自贸港持续发展。还有学者提出周边区域的支持作用,总结出自贸港成功的第九类因素③胡建伟.沿海经济带与腹地经济面互动发展研究[J].管理世界,2010(2).④田珍.中国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战略意义与发展措施[J].国际经济合作,2017(12).。九是紧密的经济腹地,自贸港成功的基石。

上述九类因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优越的地理条件是自然禀赋,是自贸港建立的最基本条件。良好的基础设施来源于不断地投资、资金积累。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企业来自贸港发展,资金聚集。在高效通关、专业人才和金融支持的综合推动下,在规范制度的保障下,不断吸引、辐射周边区域资源(经济腹地)交换,自贸港的强特色产业形成、集聚,形成核心竞争优势,促使自贸港持续繁荣发展。

自贸港成功的前八类因素,相关文献阐述极多。第九类广阔的经济腹地,有关文献总结较少,主要原因是第九类经济腹地因素属于自贸港区域外地区,两者间的紧密性没得到应有关注,经济腹地是强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强特色产业形成是与经济腹地互动发展的结果。经济腹地的内涵是自贸港吸收和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地域范围。全球公认成功的四大自贸港,鹿特丹、迪拜、新加坡和香港均是拥有产业相关的广阔经济腹地。荷兰最大港口鹿特丹,建有一条集炼油、石油化工和船舶修造、港口机械、食品等部门为一体的临港工业带,腹地涉及瑞士、荷兰、德国近75%莱茵河流域。阿联酋的迪拜港,中东地区最大自贸港,打造网络城、媒体城、珠宝城、汽车城、知识村和五金城等各类专业化新型自由区,经济腹地涵盖整个波斯湾地区。新加坡港是东南亚第一大港口,拥有极具竞争优势的电子、石油化工、金融、航运、服务业,经济腹地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多个东南亚国家。香港拥有完备的服务体系,直接腹地为粤港澳地区,涵盖泛珠江三角洲。

按联系程度经济腹地可分为直接经济腹地和间接经济腹地。直接经济腹地是与区域中心形成产业内、产业间的紧密合作关系,是支持区域中心发展的中坚力量;间接经济腹地是各区域中心相互影响并共享的区域。构建和圈夺经济腹地,是自贸港发展升级的关键。

总之,成功的自由港不仅要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优惠的税收政策,更要有强大的产业支撑、勤政的政府、雄厚的人才队伍、发达的金融业和优质的经济腹地。惟有如此,一个自贸港才能逐步蜕变成一个影响广泛的、发达的自贸港。否则,仅依赖政策优惠和极低的税负不可能建设好自贸港,很可能会成为只有记账而没有实质性业务的离岸中心。

三、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战略定位和困境

海南成为中国首个探索建设自贸港的区域,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探索。国家对海南省的战略定位总结为四个方面⑤迟福林.海南:从自由贸易试验区走向自由贸易港[J].时事报告,2018(6).: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和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海南自贸港将破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构建“泛南海经济合作圈”,加快促进泛南海自由贸易区网络的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发展道路明确要求:“海南发展不能以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为重点,而要以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

表2 2014—2017年海南省第三产业构成情况

建设中国特色自贸港是国家战略。海南良好的地理条件,未来发展应不缺政策支持,能克服并大幅改进税收、通关、基础设施、金融、人才及监管等问题。其未来困境可能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跨越发展的困境。从国家对海南自贸区和自贸港的战略定位和未来发展道路来看,海南自贸港将直接定位于第三代和第四代之间,产业特色以高端服务贸易为重点产业。海南自贸港直接跨越第一代和第二代自贸港,缺乏像新加坡和香港典型逐渐升级演化的过程,这种跨越式发展,可能会存在一些发育不足的缺陷。

第二,海南自身经济实力不强,缺乏强特色战略性产业。海南省2017年的GDP为4462.54亿元,经济体量偏低,难以形成区域经济的“发动机”。第一、二产业不发达,第三产业比重大,但高端服务业偏少。从表2第三产业构成比例可以看出,近四年排名前三位为房地产业、旅游、娱乐,占比超45%,均为传统、低端服务业,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不大。高端服务业,如互联网、医疗健康、现代金融、会展业、现代物流、教育、文化、体育和科技服务等,既需要一、二产业支撑,又反过来会极大促进一、二产业发展。由于海南一、二产业基础差,高新科技等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仅依靠海南自身产业支撑是非常困难的。

第三,海南缺乏紧密联系的经济腹地。海南的地理位置决定其影响可辐射南海周边及印度洋和太平洋区域,有包容广阔经济腹地的条件,要把辐射区域转化为直接经济腹地需不懈努力。海南在地理上位于香港和新加坡两大自贸港的中间,目前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与这两大自贸港相差甚远,南海周边东盟区域在较长时间内不可能成为海南的经济腹地,只能是辐射影响区。海南需从香港和新加坡经济辐射力较薄弱的区域中构建直接经济腹地。海南作为一个与台湾自然资源及面积相当的大岛,本身是可以像台湾一样发展多种产业,形成岛内经济腹地。但这条演进途径历时较长,且易与周边区域同质发展,形成恶性竞争,并且与中央对海南的战略定位不符合。因此,海南的直接经济腹地只能从粤港澳大湾区影响力较弱的区域谋划。海南与广东粤西地区的产业互补性很好①杨少文,许抄军,王亚新,陈臻.北部湾“东轴”城市空间经济关系发展研究[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4).,隔海相邻,文化同源,应成为优先合作的对象,然后再向广西北部湾地区延伸,构建紧密联系的经济腹地。

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发展建议

目前,社会各界探讨海南自贸港具体建设主要集中在成功因素的第一至第八类。除第一类因素为天然形成外,第二至第七类因素都是为第八类创造条件,社会各界的对策建议非常多且实施方案比较具体。第八类强特色产业支持,在目前海南省的服务贸易主体处于低端现状,要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服务贸易,要走的路还艰难。因此,海南建设自贸港需要周边区域支持,需要经济腹地合作,实现其跨越发展,支撑海南高端服务业发展。

第一,创新服务贸易,构建直接经济腹地。海南立足于旅游业的现实优势,以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为重点实现产业发展的突破。通过服务业市场全面开放,提供国际化产品和国际标准的服务,全面放开健康医疗市场,以区块链、大数据应用推动互联网、现代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和科技服务发展。这些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与琼州海峡对面的湛江密切相关,海南90%以上生产生活物资和每年近2000万人次都要经湛江过海进岛,琼州海峡两岸合作对于海南至关重要。海南应利用中央政府号召全国支持自贸港建设、广东省定位湛江为海南自贸港政策对接服务区的有利机会,通过琼州海峡一体化,与广东粤西紧密联系形成直接经济腹地。依靠腹地滋养发展起来后,再向泛南海经济圈延伸,最后走向印度洋和太平洋。因此,通过琼州海峡一体化,构建直接经济腹地是海南高端服务起飞的关键。

第二,合作联动北部湾,发挥区域中心作用。2017年2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包括广西、广东和海南环北部湾的15座城市。北部湾城市群将形成一核双极的三个中心的城市群,“一核”指南宁,“两极”指海口和湛江。海南应加强与北部湾的规划联动。首先要与隔海峡相邻湛江做好战略协调,实现双中心城市的错位发展,将雷州半岛纳入直接经济腹地。其次要充分发挥北部湾合作组织的协调推动功能。该组织成立18年来,联系三省32个成员城市,在建立友好城市、开展体育运动、电视媒体合作、生态保护、民生及社会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合作成果。海南应进一步深入北部湾合作组织,加强发展协调引领,近期将广西的北部湾区域纳入间接经济腹地,远期成为紧密联系的直接经济腹地。拥有中国环北部湾经济腹地的支撑,海南就有了向南海区域拓展的实力。

第三,弥补自贸港超越升级不足,建立特别合作区。中央已经明确海南不以加工贸易、转口贸易为重点,直接跨越第二代自贸港,但是跨越并不意味该阶段可以不要,可以考虑跳出海南去弥补该阶段。广西北部湾和广东沿海有很多港口区域可发展加工、转口贸易,海南应综合空间距离、基础条件、政策匹配、文化相容和理念相通等方面,选择1-2个合作伙伴,建立特别合作区,利用海南自贸港的政策优势,通过特别合作区的形式弥补先天足,跨越第二代自贸港阶段。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建立特别合作区与构建经济腹地相结合的可能性。

第四,融入港城联盟,优化配置区域资源。海南在推进自贸港发展融入第四代自贸港特征时,基本不可能走德国汉堡的道路,因为在可预见的未来,泛南海经济圈不可能形成与欧盟差不多的一体化程度。海南建设自贸港将融入港航联盟和港际联盟之中,自贸港之间及其他港可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形成网络效应。例如,海南可与香港联手建设免税购物链、产业链,提升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与新加坡及“一带一路”其他世界级大港,在共同经营、信息共享、港口作业协作、海事服务标准协商统一等领域深入合作。

猜你喜欢

腹地自贸港海南
海南书香节 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
从自贸区到自贸港:由来、发展及中国实践
文旅融合背景下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定位问题
从自贸区到自由贸易港
海南杂忆
辽宁地区自由贸易现状及问题研究
59国免签游海南
联以兴港:水陆联运与连云港经济变迁(1933—1937)
热带宝岛海南
港口经济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