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世界遗产教育课程领导力的再思考
2019-05-29刘凌
刘凌
【摘 要】对于世界遗产教育的校本化建设,学校的课程领导能力是关键。目前,一般的学校管理者仍缺乏这方面的深度思考,本文可以供一线管理者参考借鉴。论文分三部分:一、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内涵和外延;二、学校世界遗产教育课程的特质研究;三、世界遗产教育校本化的实践探索。笔者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提供了一种学校扎实开展世遗教育的范式。
【关键词】小学;世界遗产教育;课程;领导力
世界遗产是各国历史文化中最杰出、最瑰丽的独特景观,保护好世界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明发展的美好记忆,就是保护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共同物质基础。学校唤醒青少年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传授一些保护遗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动员广大青少年参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学校教育必须承担的社会义务。
金阊实验小学位于苏州古城西北的繁华街区,东枕京杭大运河、北临通往虎丘的七里山塘,是留园、西园、寒山寺汇集的文化宝地,孕育着内涵十分丰富的吴文化。从2004年开始,学校参加了苏州市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夏令营活动,致力于“把世界遗产完整留给下一代”工程,共同探索未来,为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生活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内涵和外延
学校教育以课程形态开展,课程是教育的轨道,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平台。世界遗产作为一种教育主题或学科,一定要以课程的形态出现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
1.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内涵
课程按管理权限分类,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学校课程领导力指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主动融合地方课程,积极有效地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世界遗产教育是介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的课程类别。学校管理者一定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地域性文化资源,在育人的素质教育视角下,设置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教育场景,开展各种世界遗产教育的体验活动,促进青少年的参与意识日益加强,使之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世遗教育的课程领导力指学校管理者把世遗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通过课程形式展开教育的能力,包含课程建设和教师培训两大领域,解决好教什么及怎样教的问题,才能使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微观化、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2.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外延
学校课程领导力渗透在学校管理的全过程,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对课程的理解和课程管理的行为。就具体的世遗教育课程领导力来讲,包括对世遗教育课程理念的假设,课程的校本化开发、校本管理和评价方面等。
世遗教育是一种文化视域下的开放性活动课程,关注学生的活动体验。学校要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各种能力去领悟人类文明的真谛,培养一种祥和的心态,传承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校本化世遗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要结合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综合实践活动及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将地域文化融入学校生活的全过程。
二、学校世界遗产教育课程的特质研究
学校世界遗产教育作为一种特质课程,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1.世界遗产教育课程的文脉性
所谓遗产教育一定有历史文脉性,反映世界中自然和文化的相互依存关系。例如:我们学校以“山塘文化”为主题,有山塘的会馆、山塘的桥、山塘的牌楼、山塘的工艺作坊、山塘的诗词……,从山塘街的兴衰来看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史。世界遗产教育要从人类历史的脚步中承接人类文化精髓,让青少年在承接经典中获得智慧。
2.世界遗产教育课程的综合性
世界遗产教育是一种广域课程,涉及到历史、文学、艺术、音乐、地理等学科的知识,其综合性除了体现在知识领域的广域外,在学习方法上是综合的,有视觉、听觉、触觉多种生活体验,还有思维活动训练、猜测推理、举例论证、实证调查等,促进学生智慧发展。
3.世界遗产教育课程的活动性
世界遗产教育的文本多样,可以是纸质的书,可以是现场的景,还可以是网络视频。现代文明社会压缩了人类活动的时空,世界遗产通过网络工具变成了教育的视觉资源。不管课程资源以什么方式呈现,这种教育并不关注记忆性知识,关注的是情感体验。所以,活动中“做中学”“探中学”是世界遗产教育的主流学习方式。
4.世界遗产教育课程的艺术性
人类文明的传承,除了文字以外就是艺术。学校深入开展世界遗产教育离不开艺术教育,不能设想一个没有艺术素养的人,会主动投入到保护世界遗产运动中,也不能设想一所没有艺术教育底蕴的学校,能有深入开展世界遗产教育活动的可能。保护世界遗产教育与青少年的艺术观、艺术素养息息相关。
5.世界遗产教育课程的渗透性
一讲起“教育”,一谈起“课程”,一般都把他们与課堂课本、教师灌输、知识记忆联系起来。其实,世界遗产教育是本“无字书”,“自然”就是课堂。语文学科中有世界遗产教育、数学学科中有世界遗产教育、外语学科中有世界遗产教育、美术学科中有世界遗产教育……青少年的全部学校生活及社会活动都有世界遗产教育。如果一所学校把世界遗产教育目标渗透在每一门学科,唤醒全体老师的课程意识,那么这种广域课程是一定能够收到实效。
三、世界遗产教育校本化的实践探索
我校的世界遗产教育校本化实践主要解决课程开发的三大问题:(1)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目标以学生学习结果分类:有智慧能力类、价值情感类、行为意识类。年龄分两段:1-3年级初级段和4-6年级高级段。三年级是认知的定型阶段,重点在意识培养及知识掌握。以乡土文化、苏州的世界遗产资源作课程文本;4-6年级借用网络视频拓展到世界多元文化领域,鼓励孩子用画信、网络进行对外交流,主动融入世界保护文化遗产团队行列。(2)内容选择。世界遗产教育的内容从学生身边生活场景开始,了解苏州有哪些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为什么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好身边的世界遗产?我们具体的做法是挖掘学科课程与世界遗产教育的结合点,编辑一些校本普及读物使世界遗产教育成为学校特色课程。(3)构筑适合儿童年龄特征教育模式:有主题教育模式、节庆式教育模式、融入教育模式、社会实践型教育模式、社团活动式教育模式、项目研究教育模式等,为实施世界遗产教育提供一线老师可以操作的范式。
1.主题教育模式
世界遗产教育可以分成若干教育单元,例如“世界遗产公约”主题,这个单元可让学生收集资料、讨论交流、完成学习单,准确掌握以下问题:世界公约的由来?什么是遗产?苏州市哪些文化列为文化遗产?写一封保护世界遗产的致市民的公开信。主题性教育模式具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一般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获得认知发展。
2.节庆式教育模式
学校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举办以世界遗产为内容的节庆活动,在活动中展开体验教育。例如:每年山塘街区都会举办一次“文化旅游节”,我们学校主动参与社区活动,让学生现场摄影写生、观看庙会,用画信的方式介绍山塘文化,组织保护世界遗产志愿者小队,在参与社区活动中接受教育。
3.融入教育模式
充分挖掘学科课程教材中相关世界遗产教育的结合点,将遗产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之中。例如:美术教学中的“世界遗产”“民间艺术”等单元,我们把苏州园林、桃花坞木刻年画补充进去,用乡土地方教育资源,丰富学科课程。
4.社团活动式教育模式
我们学校广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有“印心画信社”“天籁合唱社”“精彩摄影社”等8个学生社团组织。例如:“印心画信社”,即用画信的方式与同学老师、与家人朋友开展情感交流活动,在交流中产生共鸣。二、三年级的“苏州园林与我”、五、六年级的“我们共享世界遗产财富”等画信活动,都使世界遗产教育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世界遗产教育是和平文化教育,也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教育。把世界遗产完整地交给下一代,让每一个青少年认知世界遗产、珍惜世界遗产、保护世界遗产,这是人类文明赋予教师的天职。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李雁冰.课程设计基础[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与年轻人[M].上海三联书店,2001
(本文系“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混合学习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苏教科规验字第161222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