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肚火锅“七上八下”的山城味
2019-05-29漠西
漠西
吃火鍋好像是件简单的事:不过是将菜丢进热腾腾的锅中煮熟了。但许多人在吃毛肚时遇上难题:烫久了口感老、咬不动,稍微一烫又怕熟不了、不卫生。重庆人则喜滋滋地告诉你:“七上八下”才是吃毛肚火锅的真学问。重庆人会夹起毛肚的一个角,放进锅内停留两秒,再从汤锅内夹出、晾凉1秒,重复这样的动作七八次,蘸点调料,不忘说一句“巴适(好吃)!”
牛油制成的重庆火锅底料。
鲜毛肚。
重庆火锅油碟。
山城重庆。
山城重庆地处中国西南部,周围群山环绕。同时,由于降水量丰沛,全年空气湿润且多雾,也是“雾都”。每当夜幕降临,重庆大街上熙熙攘攘,整个城市笼罩在浓郁的辣椒和牛油香味之中,许多人进入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刻:吃毛肚火锅。
重庆人一年四季都爱吃火锅。从11月入冬起,重庆的雨季就开始了,因为天气湿冷,人们往往吃火锅祛湿保暖;6月开始,重庆进入酷暑,在火炉般的高温中,人们大吃火锅,举箸挥汗。
毛肚则是重庆火锅最地道的原材料之一。毛肚即牛肚,分为水牛毛肚和黄牛毛肚。重庆火锅中,以烫食水牛毛肚为最佳,因为其肉厚而脆,筋道弹牙又不柴不硬,口感更好。它富含蛋白质,具有补气养血之功效,特别适合病后虚弱、气血不足、营养不良之人。
其实,重庆人吃毛肚是意外收获。19世纪20年代,嘉陵江畔码头上的渔船纤夫偶然发现一堆牛下水,是外地牛羊贩子丢在江边的。纤夫捡起这些牛下水,把它们洗净,放入一些辣椒、花椒,扔到铜锅里煮着吃,发现既饱腹,又驱寒祛湿。
后来,一些小贩为图方便,在担子一头放置泥炉铁盆,另一头放置洗净的毛肚、肝脏、腰子等食材,在江边叫卖。这种小吃很快在码头工人之间流传开。上世纪40年代,重庆城内的厨师将这种吃法搬进店里,正式成为毛肚火锅,不管穷人还是富人,都对这味道着了迷。
重庆人爱吃辣,所以在火锅里放了许多花椒、麻椒,但对不爱吃辣的人来说,毛肚火锅就不那么友好了。因此在1983年,重庆火锅参加全国第一届烹饪大赛时,厨师用铜片把锅隔成两半,做成太极图案,一边放清汤,一边放红辣汤,取名双味火锅,“鸳鸯锅”就这么流传开了。
毛肚火锅有几个特色不得不提。首先是九宫格,就是用铜片将火锅分为9个小格子,中间火力最旺,适合放毛肚、鸭肠等需大火高热的食材,上下左右火力稍弱的格子可以放豆花、老肉片等,煮得越久越嫩,四角火力最小的格子适合炖煮鸭血、干贡菜等。将火锅分区也方便捞菜,以免有些菜品久煮后变老失味。
九宫格的吃法源于重庆市井百姓发明的多格锅。当地人发现,如果一人吃一锅,无论是对顾客还是对店家都不划算,于是就让人们拼桌,将一个锅分隔开,每个格子供一人食用。不过,这种吃法容易出现“偷菜”问题——有的人会从隔板下部捞取别人的菜品。
除了九宫格,重庆毛肚火锅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以厚重的牛油为锅底。重庆人选用郫县辣豆瓣、永川豆豉、甘孜牛油、汉源花椒为原料配置汤底,“灵魂”则是牛油。先将牛油放入旺火的锅中熬化开,再把豆瓣剁碎倒入,待熬成酱红油后,加速炒香花椒,然后掺牛肉原汤,加进舂茸的豆豉和拍碎的冰糖、老姜,加川盐、醪糟和小辣椒熬制。如果是鸳鸯锅底,服务员会当着你的面拆开一包新鲜的牛油,放入红锅那一端,随着温度的升高,牛油慢慢融化在汤里,变成一锅诱人的红油锅底。
此外,重庆人吃毛肚火锅时还需一个重要装备:油碟。因为火锅食物又麻又辣又烫,人们为了减少对胃部的刺激,会把烫熟的菜夹出来,在香油碟子里蘸一下再吃。所以,地道的重庆火锅店家会给每一位顾客配上一瓶香油。
现在,夏天又到了,不怕辣的重庆人又要开启自己的“热气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