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新闻对新闻传播业态的重塑与反思
2019-05-29张钊瑜
张钊瑜
摘 要 VR技术的出现给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不仅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形态,还从新闻生产方式、新闻呈现形式、新闻传受关系等方面重塑了传统的新闻传播业态。但目前,VR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运用尚未成熟,VR新闻的发展仍面临着技术、报道选题、伦理等方面的困境,因此我们必须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理性开放的心态面对VR新闻的发展,不断提升VR新闻的报道影响力,从而加速媒体融合的进程。
关键词 VR新闻;新闻报道;沉浸性;重塑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6-0025-03
VR技术指的是用户借助于计算机生成的三维虚拟环境,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浸入其中并与其进行实时互动,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第一人称代入感”,它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的特点,能够为用户营造“在场感”,带给他们更直观的感官体验,因此VR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
2013年美国的《得梅因纪事报》率先尝试运用VR技术进行新闻报道,推出VR新闻《丰收的变化》,随后《叙利亚之旅》《流离失所》等知名VR新闻产品相继在美国问世。
而国内的VR新闻起步于2015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首次引入VR技术对“9·3”阅兵进行报道,开启了中国的VR新闻之路。2016年,多家媒体纷纷运用VR技术报道“两会”盛况,VR新闻数量出现爆发性增长。近年来,财新传媒更是成为VR新闻产品的领跑者。从某种程度上说,新闻传播史也是一部技术发展史,VR技术的诞生造就了新的新闻产品形态——VR新闻,它将给新闻传播业带来深刻的变革。
1 VR新闻对新闻传播业态的重塑
我国的VR新闻虽然起步晚,但其本身所具有的沉浸性、交互性等优势使得VR新闻迅速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形态,它能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最大限度地还原新闻现场,展现新闻事件的全貌,用户可以通过沉浸式体验来获取信息,固有的传播语境被颠覆,新闻传播业态也发生了革新。
VR新闻对新闻传播业态的重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新闻生产模式:制作团队及生产流程的重塑
VR新闻作为一种崭新的新闻报道形态,从其制作团队和生产流程两个方面变革着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
从VR新闻的制作团队看,VR新闻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具备新闻业务采编的能力,还必须熟练地掌握VR新闻拍摄、三维建模等技能,将VR新思维融入新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同时,VR新闻制作团队的人员构成也更加多元化,除了记者、编辑外,软件工程师、视觉设计师等都成为VR新闻的重要人才支撑。另外,VR新闻的生产不再为新闻机构所垄断,不少科技公司也纷纷涉足VR新闻领域,和新闻媒体进行合作,跨界合作成为VR新闻生产的重要趋势。
从VR新闻的生产流程看,无论是新闻制作的前期还是后期都与传统的新闻生产有着迥然不同的区别。
在前期拍摄上,VR新闻采用的是360度全景拍摄模式,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景实录。
后期制作过程中,VR新闻更加注重受众的现场感体验,因此其往往从受众的视角出发来构建三维模型,打造交互式的拟态环境,从而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1.2 新闻呈现形式:从平面叙事转向立体呈现
VR新闻颠覆了传统的新闻呈现形式,使其从平面叙事向立体多维呈现转变。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无论是报纸、杂志、电视还是社交媒体都是通过文本、图片、视频等二维符号来传递新闻信息,这种平面线性的新闻叙事模式极易导致新闻报道的内容流于表层。同时由于叙事符号形态的限制,大量的新闻细节无法得到还原,因此传统的新闻报道存在着片面性的局限。
而VR新闻突破了平面叙事的束缚,通过三维建模等技术构建起360度的深度仿真新闻场景,多维度立体化地还原了新闻事件的全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表现力,受众只要通过拖动鼠标或者轻触屏幕就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感知,如2016年的VR新闻产品《人民大会堂全景巡游》,受众只要变换手机角度即可体验会场的不同位置。同时,VR新闻的立体化呈现也为受众营造了强烈的“在场感”和“代入感”,极大地延伸了人们的感觉器官,受众可以获得平面报道形式所无法创造的情感体验,再一次印证了麦克卢汉“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观点。
1.3 新闻传受关系:从被动接受到直接参与的转变
VR新闻从根本上改变了新闻受众的角色。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由传播者主导内容生产,受众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受众完全根据传播者的意图来接受信息。而VR新闻弱化了传播者作为内容引导者和议程设置者的角色,用户不再是新闻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和新闻事件的旁观者,他们拥有近乎全知的视角,可以根据自身偏好自主地选择新闻场景,个性化地解读新闻事件,形成传受双主体高度互动的新闻传播模式。
同时,VR新闻的沉浸式体验尤为强调受众的新闻场景“代入感”,这也为受众以“第一人称”视角直接参与新闻生产提供了可能。在VR新闻中,受众成为新闻事件的“目击者”甚至当事人,获得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体验,从而触发受众的同理心,形成“共情效应”。如在VR新闻《流离失所》中,受众可以“深入”战火现场,亲眼“目睹”战争所导致的悲剧,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受众还可以在《人民大会堂全景巡游》中选择总理、省长、记者等不同的身份,“亲历”两会现场。
2 VR新聞的发展瓶颈与现实困境
VR技术为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给新闻传播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但作为一项新兴技术,VR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尚未成熟,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技术瓶颈、选题局限、伦理困境等,这些都将成为VR技术推动新闻传播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技术瓶颈:成本高昂,体验不佳
VR技术是VR新闻的核心驱动力,VR技术的成熟与否将直接决定VR新闻的发展前景。但目前,VR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技术困境制约着VR新闻的推广与普及。
一方面,从VR新闻的生产层面看,从前期的全景拍摄到后期的合成制作都需要先进的技术设备作为支撑,制作成本高,VR新闻《丰收的变化》制作总费用高达5万美元,高昂的制作成本使得VR新闻产品的生产难以成为主流。
另一方面,从用户的接收层面看,VR新闻的观看设备价格不菲,一般用户不可企及,因此难以培育出广阔的VR新闻消费市场。另外,这些设备不仅笨重而且不透气,长期佩戴会造成身体的不适感,如头晕、恶心等。而且,目前的带宽仍无法满足VR视频的传输需求,清晰度和流畅度低,用户的观感体验欠佳。
2.2 选题局限:选题及报道类型狭窄
新闻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客观事实的呈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而VR新闻相较于传统新闻更强调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体验,因此,VR新闻的选题必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大量的动态新闻、民生新闻被排除在VR新闻报道范畴之外,报道类型窄化,多集中于具有强烈画面冲击力的解释性报道、纪实性报道等领域,如《丰收的变化》属于解释性报道,《流离失所》属于灾难性纪实报道。
另外,VR新闻的制作周期长,这也使得VR新闻的时效性大为降低,拍摄制作VR新闻报道《丰收的变化》全程花费了3个月。在突发性事件报道方面,VR技术更是难以发挥作用。由于选题及报道类型的限制,VR新闻难以成为新闻报道的主流形式之一。
2.3 伦理困境:挑战新闻真实性和隐私风险
2.3.1 VR新闻挑战新闻真实性
新闻真实性既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职业伦理规范。传统的新闻多以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而VR新闻突破了“第三人效果”的局限,用户成为新闻叙事的“第一人”,极大增强了人们对新闻“现场感”和“真实感”的感知。此外,VR新闻所构建的超逼真的“拟态环境”也极易造成用户的沉浸感,使得用户难以对新闻本质和新闻事件做出理性的思考和判断,用户往往将“虚拟真实”等同于“现实真实”。但事实上,VR新闻中的“虚拟现实”也是通过人为建构出来的,并非现实世界“镜子式”的反映,难免有个人意识和主观情感的介入,“虚拟现实”只是一种“伪真实”。VR新闻使得现实世界和虚拟现实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用户对VR新闻的过度沉溺也为虚假新闻和策划新闻的产生提供了温床,进一步消解了新闻的真实性。
2.3.2 VR新闻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
随着技术的发展,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隐私泄露也正成为VR新闻发展的一大瓶颈。VR新闻的隐私泄露主要存在于360度全景拍攝和VR穿戴设备两个方面。
一方面,360度全景拍摄虽然能给用户带来震撼的感官体验,但其也无限放大了与新闻报道不相关的背景性信息,给他人隐私造成巨大的困扰。VR新闻《The Fight for Falluja》在报道战争时出现了3秒全裸洗浴儿童的特写,侵犯了儿童的隐私权。
另一方面,VR穿戴设备能够准确地追踪和记录用户的头部动作、面部表情和脑电波等数据,从而分析出用户的兴趣和使用偏好,这些数据易被商业机构操纵和利用,构成巨大的隐私风险。
VR新闻的隐私泄露风险不仅严重阻碍了VR新闻的健康发展,还造成了社会公众的伦理恐慌。
3 VR新闻发展困境的破解之道
3.1 加强技术革新,培养技术人才
VR新闻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新闻形态,能够带给用户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它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必须加强VR技术革新,充分发挥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变革作用,但不可故意夸大“技术决定论”。不仅要加大VR前沿技术的研发力度,还必须将其融入到新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实现技术与新闻内容的深度融合,同时鼓励新闻媒体引进国外先进的VR技术和VR新闻生产模式。
此外,培养复合型的VR新闻人才是打破技术瓶颈的关键环节。新闻媒体应该和高校进行联手,定向培养VR新闻人才,如封面传媒和北师大联合成立了“VR新闻实验室”,这些人才有别于传统的新闻工作者,他们不仅需要拥有新闻业务采编的能力,还必须掌握VR技术的信息处理技能。为满足VR新闻人才市场蓬勃发展的需要,必须继续探索更加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VR新闻的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3.2 培养新闻敏感,打造优质内容
VR新闻强调通过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来传递信息,这就决定了VR新闻的选题必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并非所有的新闻选题都适合进行VR新闻报道,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准确把握新闻选题的表现形式,不盲目追求形式的花哨和新颖,而忽视新闻本质的表达。在VR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工作者仍需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弘扬新闻“工匠精神”,打造优质的VR新闻精品。
首先,VR新闻的交互性特点使得其选题必须遵循新闻接近性的原则,从而通过情感共鸣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其次,新闻工作者应树立VR新闻思维,探寻合适的VR新闻叙事方式,融入故事情节,避免纯粹的视觉冲击。
最后,利用VR技术优势创新新闻报道视角,拓展新闻报道的广度。只有以内容建设为重点,VR新闻发展之路才能更加长远。
3.3 恪守新闻专业主义,承担媒体社会责任
当下,VR新闻对真实性的消解正逐步消耗着媒体的权威与公信力。因此,新闻工作者应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原则,真实、客观、全面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可随意增删VR新闻场景,同时对VR新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减少假新闻的滋生空间。
但VR新闻为了增强用户的真实感体验,难免会对现实场景做技术化处理,这就要求媒体人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对用户的VR新闻使用行为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分清虚拟真实和现实真实之间的界限,避免用户踏入技术操纵的陷阱。
VR新闻改变的仅仅是新闻传播的形态,它对新闻本质真实的追求从未改变。协调好虚拟真实与现实真实之间的矛盾是未来VR新闻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4 提高隐私权保护意识,完善新闻法律法规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新闻报道中侵犯隐私权的现象日益严重,VR新闻中的隐私权侵犯问题也是层出不穷。VR新闻的隐私权保护需要各方的协同配合。
首先,新闻工作者在VR新闻采编过程中要提高隐私权保护意识,遵循新闻报道隐私保护条款,平衡好隐私权和知情权之间的关系,努力规避侵犯公众隐私的不必要镜头。
其次,VR新闻设备制造商应主动提高自身的技术制作标准,升级和完善VR新闻的观看设备,降低设备所导致的隐私泄露风险,同时在设备使用条款中注明不可避免的隐私风险。
最后,政府应出台和完善VR新闻的法律法规,在现有的新闻相关法规中加入VR新闻隐私保护的具体条款,尽快出台VR新闻的专门性法律,在制度层面上保障VR新闻的有序健康发展。
4 结束语
回顾媒介发展史发现,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会带来新闻传播业的深刻变革。VR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技术,它具有沉浸性、交互性等无可比拟的优势,给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正从新闻生产模式、呈现形态、传受关系等层面重构着新闻传播业态。但VR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难免会遇到一系列问题,甚至陷入到“技术陷阱”之中。如何利用VR技术优势讲好新闻故事,促进VR新闻的健康发展是未来新闻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总体而言,无论传播技术如何革新,真实性始终是新闻的生命,“内容为王”是一以贯之的新闻生产理念。
参考文献
[1]韦笑,潘理安.VR技术:对新闻传播业态的影响与改变[J].新闻与写作,2017(8):100-102.
[2]喻国明,谌椿,王佳宁.虚拟现实(VR)作为新媒介的新闻样态考察[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5-21.
[3]喻国明,张文豪.VR新闻:对新闻传媒业态的重构[J].新闻与写作,2016(12):47-50.
[4]史安斌,张耀钟.虚拟/增强现实技术的兴起与传统新闻业的转向[J].新闻记者,2016(1):34-41.
[5]伊文臣.“VR+新闻”热潮中的变革、挑战与坚守[J].中国出版,2017(14):30-33.
[6]蘇宏元,贾瑞欣.VR新闻的局限及其伦理风险[J].中国编辑,2018(6).
[7]韩啸.VR新闻的传播机遇与实现可能[J].编辑学刊,2017(5):48-53.
[8]谢鹏鹏.VR新闻应用中的隐私风险探析[J].传媒观察,2017(6):8-10.
[9]陈铭.VR新闻的创新价值与现实困境[J].新媒体研究,2018(16):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