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山装的形制及文化理念*
2019-05-29朱亚楠周洪梅
朱亚楠,周洪梅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1 中山装的形成
1.1 中山装形成的背景
孙中山是反帝反封建的杰出领袖,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所以他被称为“国父”,可见他对中国人民的贡献之大。孙中山先生对中国人民的另一个贡献也不容忽视,就是在服饰上,彻底抛弃了封建社会的冠服制度,断发易服并开创了中山装。1912年,孙中山发布通令——《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1929国民政府又颁布了《服制条例》,规定官员不分等级,均以西式燕尾服为大礼服,裤子为西裤,常服可用西式或袍褂。女子礼服,上装是对襟衫,下装穿裙子。这种服制打破了封建等级的界限,无论身份高低贵贱皆可穿着。西服引入后,迅速被上流社会所接受,后来,孙中山认为西服不适合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穿着麻烦,制作繁杂,布料也需进口,便创制了中山服,简便易穿着,适合我国民众,成为后人穿衣的一种风尚。
1.2 中山装的形成
中山装穿着方便简洁直挺,在国民党宪法中曾规定,一等级的文官就职宣誓时必须穿着中山装,以表示遵从先生之法。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出席一些大的活动也都穿着中山装。关于中山装的形成有以下四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中山装是来自于越南的黄隆生。1902,孙中山到越南,筹备在越南建设兴中会分会,偶然机会来到黄隆生的服装店,经过交流,黄隆生得知是革命党领袖孙中山,大为佩服,并要求加入兴中会,为革命事业出一份力。后来黄隆生追随孙中山在大元帅府任职,孙中山先生在设计中山装时,请他提建议并负责缝制,第一套中山装便这样诞生了。
第二种说法认为,中山装是由一战时的日本陆军制服改变而成的。孙中山居住在上海时,有一次,他将自己曾经穿过的日本陆军制服拿到服装店,请裁缝对制服稍作修改,以便日常穿着方便。由于当时孙中山海内外的名声很高,于是服装店老板便给这种衣服取名为中山装。
第三种说法认为,中山装灵感来自于日本的学生装。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后,便来到日本,为了表示与清政府抗争到底的决心,孙中山先生决定创制出属于革命党人的服装。他在日本认识了宁波红帮裁缝张方诚,便将自己关于创制新中式服装的想法说与张方诚,张方诚便根据孙中山先生的建议,在参照日本学生装的基础上,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设计了第一套中式服装,因为是孙中山先生倡议和参与的,于是革命党人便为其命名为中山装。
第四种说法认为,中山装来自于上海红帮。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来到上海,请红帮裁缝王才运根据日本陆军制服、日本学生装,做出一套新式的男士服装,进过讨论和商议,中山装最终得以成形。改制以后的中山装简洁大方、坚毅挺拔,比西服更适合中国男性的体型,同时也可以提升中国男性的气质。
不论哪种说法,都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在创制中式服装时的坚决态度。孙中山经常要参加一些国务活动,认为着装关系到礼仪和尊重,他曾说:“西服虽好,不适应我国人民的生活,正式场合会见外宾有损国体。传统服式,形式陈旧,又与封建体制不易区别。”因此决心创制出新式服装。孙中山早前曾留学美国、日本,不论是西式服装还是日式服装,其裁剪结构都与中式服装不同,孙中山在借鉴这种裁剪结构,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改制成新式服装,即具有军人风范又不失学者文雅之气,被后人广为流传。
2 中山装的形制
中山装最初的形制为:上衣衣领为立领、前门襟有9粒明扣,前面上下左右4个口袋,背面有后过肩、暗褶式背缝和半腰带。而后形制改为:领子为立翻领、7粒扣,下口袋为老虎袋(如图2-1)。最后改为现在的形制:上衣领子为立翻领,有风纪扣;衣身三开片,后片为一片,前门襟有5粒明扣;前片上下左右对称有4个贴袋,各有袋盖及1粒明扣,上为平贴袋,下为老虎袋;左上袋盖靠右线迹处留有约3cm的插笔口,袖口部位有3粒饰扣(如图2-2)。
图2-1 七粒扣中山装
图2-2 五粒扣中山装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领导人大都穿着中山装,当时的中山装既可以平时穿着,也可以在隆重场合穿着。建国初期中山装色彩单一,但各行各业人士竞相穿着,后来中山装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当时毛泽东很喜欢这种中山装,常在国际活动中穿着,因此,中山装又被称为“毛式中山装”。
改革开放之后,西风劲吹,似乎中国男人一夜之间脱下了中山装,穿上了西装、牛仔裤。改革开放四十年里,中国人的衣服换了一茬儿又一茬儿,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随着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山装再次被搬上历史舞台,经过再设计的中山装,款式变得时尚起来,被一些时尚人士垂青。
3 中山装的文化理念解析
1912年民国政府将中山装定为礼服,并赋于其新的含义。领为立翻领,门襟为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寓以精神意义(如图3-1)。
图3-1 中山装的文化理念
(1)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在口袋的设计上结合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依据礼、义、廉、耻在胸前的左右上下设计了四个明口袋。口袋的袋盖为笔架式,这来源于古人的习惯,古代的文人都是用毛笔书写,笔架是用来搁放毛笔的,以免污了文稿和桌子。同时也寄托着民国官员在执行公务时,不应有私心杂念,应该把人民放在第一位。
(2)门襟五粒纽扣是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最初的中山装是九粒扣,是代表九州同结,中国的传统纽扣是盘扣,有“结”的意思。后来将九粒扣改为五粒扣,是代表五权分立。
(3)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孙中山的服饰改革,就是要抛弃封建社会“家天下”的思想,要拯救民族危亡,就要提倡民族精神,让全民族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建立一个属于人民的国家。左右袖口的纽扣正是寄予了这种希望。
(4)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当时的中国军阀纷争,各自占山为王,没有一个军阀从国家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是自己的地盘上巩固自己的军事实力,以便在军阀争夺战中抢占先机。中上装的后背不断缝,也是寄托着国家一统的大业。
(5)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最初的中山装的领子为立领,来源于学生装的立领,寓意学生要立志做大事。
结语
中山装是承担着新思想新理念的服饰,它融入了民主共和理念,也是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在服饰上的反映。孙中山成长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的理想也反映着当时大多数人的梦想,这个梦是摆脱封建专制压迫和列强欺辱,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实现民族振兴,人人平等,过上幸福生活的梦。中山装承载着一种文化,一种礼仪,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感,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而是坚信,中山装上的文化理念,中山装上的中国梦,终有一天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