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悬崖

2019-05-29文/黄

中国医学人文 2019年4期
关键词:保罗阶段病人

文/黄 忻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

我们每一个人都必然要经历死亡,在有一天离开这个自己生存的世界。有的人是年纪到了,自然而然走向生命的终点,这种人的理想与实际都是在一个方向上的,即使不同步、相差甚远,他们也能有足够的时间去不断调整,不断追逐。还有一些人,他们的死亡无法预知,突如其来的车祸,就让一个生命成为过去,让人真切地体会到生命的无常。还有一部分人,他们的死亡时间可以从各种大数据、医生的分析中大致地知道,那便是患了不治之症的病人群体。他们和前面两种人都不一样,通常是突然意识到自己即将走向死亡。在拿到诊断书的时候,仿佛就看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辛辛苦苦得到的事业、金钱、感情,都随着死亡的到来,化为乌有,死亡如同一个刽子手,把所有创造的价值都给否定掉了。当然,不同病人的生命期限各不相同,也许十年、一年,也许只有一个月。死亡也许只是一生一次的短暂事件,但与疾病、与绝症共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将重点探讨,不同生存预期的病人将如何面对生命的倒计时,以及周围的人应作何关怀姿态与行动,来使双方都不留下遗憾。

对疾病与死亡的感受

面对疾病的确诊,死亡的逼近,病人心理反应通常表现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否认。否认期的患者认为自己没有患病,相信别人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下可以暂时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第二阶段:愤怒。病人因不得不接受的事实而有愤怒的情况。第三阶段:讨价还价。病人试图采用各种实际行动或心理暗示延后死期。第四阶段:沮丧。对自己各种机能的受损感到落差与悲伤。第五阶段:接受。病人最后不得不接受面对死亡的结果。这一阶段虽然病人是被动接受,但却是主动地转化内在态度,从而以更合适的姿态面对死亡1。用越短的时间步入到第五阶段,越有利于面临“生命悬崖”的病人实现人生最后的价值和不留下遗憾。而当我们自己周围的人,如家属或朋友,因疾病即将死亡时,首先会产生巨大的悲痛。尤其是当亲人不幸患癌时,作为家属不仅要承受精神上的痛苦,还要接受经济、体力上的消耗。在面对他人一步步走向终点的过程中,又会产生不确定感,会对生命价值产生怀疑:我什么时候会死?我是否会和他一样?如果最后的结局都一样,那么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以及如果躺在上面的是我,我应该怎么做2?周围的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往往又会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作为一个旁观者,如何看待生命价值,如何对待死亡,以何种姿态和行动去与病人相处,对终末期的病人至关重要。

如何做好一个面临“生命悬崖”的人

在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的消息后,大多数病人都会选择抗争,有的祈祷,有的砸钱,有的求助草药,有的输入造血干细胞,而这种坚强有时是不堪一击的,乐观的下一秒就是排山倒海的绝望。在抗争过程中,除了身心的改变,个人对价值看法的不断变化也是需要小心和看重的地方。

Hermann3研究了1 9位绝症患者,得出临终病人的需要包括:参与生命的控制和照顾的需要;需要家人、朋友和其他人的陪伴;宗教需要,包括祈祷,读经文,或参加宗教服务;对生命的回顾;完成未完成的任务;用积极的人生观过好每一天。

对于还有五年生存预期的患者,例如得了脊髓侧索硬化症的患者来说,我想对他们说:“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这句话是出自《当呼吸化为空气》。作者保罗是一名优秀的神经医生,在风华正茂之时被查出肺癌,让他即将走向巅峰的人生来了一个急刹车。当他得知,最理想的情况下他的寿命还能有十年时,他选择了重返手术台,甚至满负荷工作。对于这样的患者,有着五年甚至更长的生命,确诊的那一刻,并不是生命的结束,即使无法战胜死亡,但仍然还活着。而活着的生物体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奋斗求生4。要将自己有限的生命重新回归到自己追求的事情上,从而摆脱无意义感的状态,实现自我价值。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如保罗一样,对自己所热爱和追求的东西如此肯定。对于这样的个体,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重新回到原来的生活轨道,老师可以继续走上讲台,学生可以继续重拾学业。在这个过程中,努力让自己过得不麻木,每一天的生命才有价值。另外,这种患者,可以每天说这句萨缪尔·贝克特的话来勉励自己:“我无法继续前行,我将继续前行。”回归生活,得到自身升华,方能不留遗憾。

对于还有一年生存预期的肿瘤晚期患者,我仍想用保罗的例子。在他重归医生生活后不久,一次检查却再次发现了他体内的癌细胞大面积扩散,生命进一步缩短。他深知无法再重返手术台,于是在之后的日子里,除了与病魔抗争,最重要的是他写下了这本《当呼吸化为空气》,给世人留下了他对死亡和价值的见解,启发了无数的人。处于这种阶段的患者,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将生活的重心放在最能体现自我价值的事情上,即使自己离开了,也能让他人记住。正如《寻梦环游记》中说道:“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当我们面临这个“生命悬崖”时,应该有这样的想法:我们每天都在走向死亡,生命的意义其实跟长短没太多的关系,重要在于点亮生命,并久久不熄。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如保罗一样,写下自己抗争疾病的历程或是写一本回忆录;或是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体验自己渴望的事情,如去各地旅游并留影;亦或是学习一项自己想要掌握的技能等等。在这个时候,人生的价值已经不在于能为他人做什么了,而在于能影响他人什么。保罗用书影响了世人,我们可以用积极的态度与所有能代表自我的事物去影响他人,让自己不随着生命的消逝而消失。

对于还有三个月生存预期的肿瘤终末期患者,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便是对家人的陪伴与安慰。坦然接受自己在短暂的时间中已无法做太多事情的现实,将重心放回家庭中。个体也许与周围的人只有不多的交集了,所以应不吝啬地表达对他人的感恩与眷恋。Byock5发现在生命结束有四件事需要表达,包括交际行为的感激(感谢您),宽恕(原谅我),爱(我爱你)和送别(再见)。这些行为可视为关系肯定的组成部分。正如保罗在书中最后对他女儿的话:你一定不要忘记,你曾经让一个将死之人的余生充满了欢乐。让亲人朋友陪伴自己度过最后的三个月,向他人传达一种从容的态度与平和的心态,将对彼此的伤害降到最低,这才不会留下遗憾。

生命终将走向终点,对于只剩下一个星期生存预期的危症濒死期的个体来说,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回归自我。在这个阶段,身体的各项功能已经衰竭,也许无法活动、进食和讲话。这时候,应做到与自己对话。有这样的说法,人在死亡之前,一生中所经历的事会如同电影在脑子里放映,这便是回归自我的表现。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回顾整理自己的一生,会发现原来自己有限的生命也很精彩。在这一阶段,告诉自己:我在停止前行之前,已经前行得足够多了。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满意的句号,不让自己留下遗憾。

如何面对处于生命悬崖的人

在与绝症共存的过程中,自己的调节为主要,而周围人的行动与态度也至关重要。作为与病人密切接触的人,首先应当坦然面对他者患癌的现实。与医务人员主动地进行沟通与交流,尽可能了解病情和治疗计划。

对于处于五年生存期限的渐冻症患者,周围的人应尽可能地当做一切都没有改变,让患者意识到自己虽然离死亡近了,但自身的能力和价值并没有变化,从而给予患者回归生活的勇气。同时以旁观者的角度,分析能实现患者价值的职业、活动是什么,支持和帮助他去继续追求。在这个时候患者需要爱与关怀,George Gallop发现绝大多数临终病人都需要有别人分享他们的担忧与恐惧,能够祈祷或别人为他们祈祷,因此周围的人应做好倾听者的角色,对患者说:我们还需要你,从而使其重建自信。

当身边的人处于一年生存预期的肿瘤晚期时,我们需要对病人说:我们会一直记得你。Greisinger6等人调查晚期癌症患者的需要时,发现92-97%的受访者表示“被我的家庭所怀念”非常重要。患者在这个阶段努力实现价值、留下足迹的同时,身边的人也应对他们所创造的一切给予肯定与赞美,让患者知道即使以后自己不在了,身边的人也不会忘记自己。

而对于生命只剩下三个月和一个星期的患者来说,身边的人做得最多的应该是陪伴,满足他们对家人、朋友等的需要和对生命回顾的需要。在这段时间里,多直接表达对病人的爱与感情,并且帮助他们去回顾过去,告诉他:你已经做得够多够棒了。Greisinger调查晚期患者的需要时,还发现“我知道我的家庭离开我能行”对患者来说也很重要。因此在患者即将离去的时候,还应让他意识到我们已足够自立与强大去面对以后的生活,从而让其放心离去,彼此都不留下遗憾。

霞光 摄影/朱 琪 北京世纪坛医院

晚期癌症患者如何正确面对生与死,如何帮助其走好人生的最后一程,是全社会都应该关心的问题7。患者应该根据不同的阶段选择适合的方式去调整自己,周围的人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患者最好的照顾和最大的精神心理支持。通过双方的努力,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实现价值,彼此感受到爱与温暖,才能不留下遗憾。

猜你喜欢

保罗阶段病人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谁是病人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保罗·艾伦绝不只是微软的联合创始人
纪念与致敬 CP3 XI 克里斯·保罗 CHRIS PAUL
病人膏育
还能活多久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