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近现代女性文学中逃离意识
2019-05-28王晓芳
王晓芳
一、近现代女性逃离意识的产生
从近现代女性文学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上来看,近现代女性文学出现在一个动荡的年代,逃离意识是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真实反映。近现代的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历经多年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之后,终于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建立起了独立、民主的国家。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女性思想逐步解放并逐渐融入社会解放与改革的浪潮当中,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近现代女性文学思想体系中,逃离意识不再是单纯生活境遇上的逃离,而是对父权话语覆盖下的旧制度、旧生活、旧社会的反叛,是一种民主意识和个体意识在女性身上觉醒的体现。随着民主、科学口号的提出,不仅唤醒了近现代女性独立、自主的思想,而且使她们正视面对自身的需求,进而从文学角度助推了社会整体发展,撼动了整个封建社会体系的根基。由此可见,在近现代女性文学的思想体系中,逃离意识是一条重要的思想主线[1]。
二、近现代女性文学中的逃离意识表现
(一)逃离家园:实现人身的自由
以父权为中心的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实际上就是一部妇女陷落家庭的历史。在封建社会里,按照礼法所制定出的“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等一整套女性道德伦理规范,不但禁锢了女性的思想精神,而且以变态的缠足美学囚禁了女性的身体,最终通过男权文化为女性铸造出坚固的深墙大院式的“囚牢”——家庭。而近代以来的反帝反封建思想、三民主义的宣传,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思想变革,激发了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不少女性作家携其文本集体“越狱”,逃离如同牢笼似的封建大家庭。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冯阮君、庐隐、萧红、丁玲等作家。无论是作家本人还是她们的笔下的诸多女性人物形象,她们所谓的“逃离”,并不是面对封建家长制而软弱退缩的被动逃离,而是不惜割舍与家庭经济、情感的纽带,通过自身的行动来获取人身的自由。这种女性的逃离之路,实际上是对抗男权,争取妇女解放的艰辛之路。
(二)逃离旧我:实现人格的独立
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广大妇女深受封建宗法制度的约束,完全喪失了独立的地位与人格而沦落为男性的附属品。其中,“夫为妻纲”作为“男尊女卑”观念的道德基础,直接将女性置于男权的绝对统治之下;加之以“三从四德”来规范女性的言行,成为束缚和戕害女性精神思想的枷锁。由此,女性独立的人格丧失殆尽,甘为人奴而不知,对悲惨的命运毫无反抗之力。五四新文化运动以现代启蒙精神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批评旧道德、旧思想,引导女性人格意识的自我觉醒。在婚姻问题上,受挪威易卜生戏剧《玩偶之家》的影响,接受了新思想的年轻女性纷纷效仿“娜拉”离家出走,勇敢地抵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婚姻的传统,抛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等违背人性的观念。在近现代女性作家笔下,大多数女性人物形象也被刻画为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争取婚姻自主的新女性。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以及女性意识的解放进程,女性不再拘囿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宣扬之中,积极进入新式学堂,接受新思想和新知识,出现了冰心、庐隐、冯沅君、石评梅等一批女性作家,继而产生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女性文学作品,例如冯阮君的《旅行》《隔绝》、庐隐的《海滨故人》《归雁》、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丁玲的《梦坷》《莎菲女士的日记》等。这些作品立足女性的视角,关注女性的生活,表达女性的意愿,艺术地发出女性自己的声音,有力地促进了女性人格意识的觉醒。而女性人格意识的觉醒,正是女性独立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三)逃离命运:实现价值的探寻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女性不参与社会生产活动,无经济自主权,导致了女性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的附属性和在社会中政治地位的缺失性,因而无法体现女性应有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女性往往丧失了自我价值和自由,以集体无意识的心理状态,接受了男权社会给予的定位:即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为夫家生儿育女,抚育下一代。这种将女性困于家庭之中、将女性的人生托付于男性世界,忽略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价值,必然会注定女性的悲剧命运。即便如曹七巧一样拥有一定财富,但毫无自由和自我的生活也会逼得她心理扭曲,将对生活的抗争转嫁给同样处于弱势的女儿和儿媳这样的女性身上,而内心的积郁依然得不到纾解。丁玲笔下的莎菲女士,作为接受过新式教育和思想启蒙的女性,虽然最终并没有找到心灵的归宿,但也没有轻易将自己幸福寄托于男性身上。可见,女性想要摆脱生育工具的悲剧命运,只有实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上的全面解放,才能寻求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进而获得人身的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可能。
三、逃离意识对于近现代女性的双重意义
(一)对视人性,与时代抗争
十九世纪末,随着西方哲学思潮和文学思潮大量涌入我国,近现代女性作家开始关注人性的本真。在她们的文学作品中,很多女性人物形象对于现代生活有着积极的向往,敢于挣脱传统纲常伦理的束缚,主动追求平等自由的爱情和婚姻。尤其是在表现人的情欲方面,更能勇敢地冲破封建礼教的遮羞面纱,毫不掩饰、直白而大胆。例如冯阮君的《隔绝》从女性的角度大胆表述了女性对纯真爱情的渴望及性爱需求,这显然是对世俗生活的逃离,也是对男权社会的抗争,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具体创作手法上,近现代女性文学创作充分借鉴了西方丰富的文学创作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丰富了近现代女性的文学体系[3]。
(二)突破困境,实现精神升华
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伦理道德对性别的压抑之后,在时代的更迭和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之时,少数知识分子以被动的姿态寻求女性的解放。庐隐、冯阮君、丁玲、萧红、张爱玲、苏青等女性作家以敏锐的感观和独特的视角,最先将自身的体验诉诸笔端,对女性生存状态进行了客观的描摹,对女性的心理情感进行了细致刻画,以此言说女性命运的坎坷、诠释女性解放的必要性。在强调女性解放必要性的同时,融入民族和国家的解放。由此,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以强烈地背离传统伦理道德所约定的女性固有形象缓慢觉醒。从文学思想上来看,逃离意识不仅是一种生活状态上的改变、一种思想和灵魂上的解放,它还是近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一种现代社会思想体系的发展,是对思想和灵魂的深度追求。
综上所述,在我国近现代文学体系中,女性文学占据着重要地位。由于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的影响,中国女性文学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方面是对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客观反映,另一方面也助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的近现代女性文学作品思想体系中,逃离意识是对传统伦理桎梏的逃离,是对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制度的对抗,是一种新时期新女性的社会姿态,彰显了女性的反抗精神和反抗意识。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深入分析近现代女性文学中逃离意识,对提升近现代女性文学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帮助。在近现代女性文学中彰显出的逃离意识,也在近现代女性对探索人性和提升思想方面有着双重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松哈尔,刘钊.近现代女性文学中逃离意识[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5):11-12.
[2]蒋海霞.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3]冯华,梁复明.抗拒和逃离-论林白《一个人的战争》的女性意识[J].小说评论,2010(S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