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2019-05-28戴明珠
戴明珠
[摘 要]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的提出,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促使大学生必须从就业转向创业。由此,就业教育必须在理念、目标、模式、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调整,以促使当今大学生符合“双创”的相应要求,建立合理的职业选择理念,促使职业生涯持续健康发展。文章指出研究大学生双创教育的必要性,总结了目前双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 创新创业;就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5-0026-02
自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以来,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是当今大学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也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只有加大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才能促当代大学转变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也才能促进社会经济更好地转型发展。
首先,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今社会已经到了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时代,面对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国家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为社会培养和提供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大学的使命所在,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其次,这是高校发展的要求。2017年10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指出,截至2016年,我国普通高校达2596所,普通本科院校在校生达1613万人,本科毕业生374万人。但是,国内大多数高校是缺乏创新创业相关教育的,因此高校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大学生双创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出时代发展所需的人才。再次,这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一个人要想具备核心竞争力,不能只靠那点理论知识,必须提高自身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以便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根据笔者从事的学生管理工作的经验,当代大学生有思想、有性格,但持之以恒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较为匮乏。基于此,高校要培养大学生的开放合作精神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冒险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二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之处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的教育理念、教学环境和社会的人才需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教育的重点也应因势而变。通过研究和讨论,笔者发现高校双创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問题。
(一)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主动性
目前,中国的社会环境仍然缺乏支持大学生创新和创业的氛围。从社会环境来看,社会对大学生发展的评价以是否能高质量就业为标准,认为大学生创业是在找不到满意工作情况下的一种被动选择。从家庭环境来看,大多数家长思想传统保守,认为子女创业是不务正业,对创业持否定态度。从文化环境来看,我国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普遍的应试模式,制约了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自主创业的勇气的形成。在创新创业教学实践中,学生习惯于被灌输式学习,主动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较差,在创业实际中遇到困难就难以坚持下去,缺乏创新创业的主动意识。
(二)高校缺乏实战型师资团队做支撑
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有专业化的师资团队作为保障,建设专业化的师资团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提升教育水平的必要条件。然而,质量较低、数量不够、专业化不强的师资队伍是限制双创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多数高校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都是教育、管理、经济等方面的任课教师,或者是学生工作、就业指导的兼职教师,他们中的大部分既没有正儿八经接受过创新创业领域的培训学习,也缺乏创业的实战经验。而且,目前学术界没有明确一个双创教育教师的准入标准,导致创新创业教师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不足。
(三)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当前,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高校对课程的设置总体上比较单一,主要还是知识传授类课程居多,课程性质也主要是选修课。课程设计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缺乏梯度式递进;课程体系结构不健全,教学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层面的训练不足。此外,大多数高校没有按照教育部规定,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当中,也并未建立针对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四)支撑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参与度比较低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比较复杂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支持和保障。但是,我国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和保障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就高校内部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归属部门太多,无法形成开放互动的支撑保障体系。从政府支持来说,政府虽然出台了很多关于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文件,但多数操作性不强,设立的基金也有限,创业孵化基地运营受到限制。从企业的支持来看,很多企业认为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多数是纸上谈兵,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而不愿参与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和项目。
三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完善方式
(一)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理念是实践的基础,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发展,要想创新创业教育取得良好的发展,必须在理念上进行改进和完善。我国的大学生从小到大在应试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汲取营养的意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因此,大学生的双创教育必须以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核心目标,大力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意识、进取精神和实践才能的高素质人才。
(二)优化课程与实践体系,增强双创教育的实践性
首先,要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开设创新创业基础类课程的同时,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创新创业提高类课程。其次,将网络教育与传统课程模式结合起来。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枯燥无味,达不到教学的预期效果,网络课程不但将教学形式多样化,还可以实时更新与改进创新和创业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课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双创教育既要有校内课程也要有校外课程,可聘请有成功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开办双创讲座,为大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创业的好机会。
(三)注重教学人员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应具备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干才能。首先,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加强与外界的合作,高校应该与社会合作,邀请成功的企业家、创业者担任学校创新和创业教育的老师,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教大学生如何创新和创业。其次,加强对高校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每位老师要形成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意识,从而实现双创教育的过程性育人。
(四)完善双创教育保障体系,形成多方合力
完备的支持保障系统和协同育人机制是双创教育的顺利开展所必需的。政府、社会、企业和大学应密切合作,相互支持,建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政府应改进相关政策和法规体系,增加资金投入,简化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审批流程。社会和企业应为高校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形成全社会支持的创新和创业环境。高校方面,要将双创教育作为学校教学考核的重要考核指标,大力打造校外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实现广泛的校企联动,加强与国内外优秀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尽快提高双创教育的质量和水准。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并且这是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应从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個人等多方面不断进行完善,高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要建立适合大学生能力提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理论教育为出发点,在实践中增加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多样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时代发展所需求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勇凯.“大思政”背景下大学生“双创”教育模式探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8(01).
[2]黎永键,关伟.“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践[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Z1).
[3]尚大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15(09).
[4]刘小娣.“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高教学刊,2017(03).
[5]史进玲.“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05).
[6]张学亮.“双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7]宋之帅.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4.
[8]赵金华.基于科技创新的我国理工院校创业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9]欧阳素梅.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模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1).
[10]左军,于钦明,陈卓.“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28).
[11]孙保营.“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局及破解[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01).
(责任编辑:王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