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扶贫一刻不能放松
2019-05-28杨友国
杨友国
【摘要】就业扶贫是帮助农民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的主要方式,具有重要价值。贫困地区要善用扶贫政策增加就业岗位、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劳务输出、根据改革要求建设扶贫基地、强化贫困人口职业培训,帮助贫困人口参与就业,掌握一技之长,从而摆脱贫困。
【关键词】乡村振兴 就业扶贫 职业培训 【中图分类号】C31 【文献标识码】A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就业扶贫工作取得突出成就,很多贫困地区通过利用优惠政策、加强联系合作、建设培训基地等措施,让更多贫困人口走上就业岗位,实现脱贫。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共帮扶38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实现就业增收,就业扶贫力度进一步扩大。但是,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业扶贫工作一刻不能放松,需进一步通过善用扶贫政策、开展劳务输出、建设扶贫基地、强化职业培训等方式,持续推进就业扶贫工作,加大就业扶貧力度,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顺利落实。
善用就业扶贫政策,引导贫困人员就地就业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我国陆续出台就业扶贫政策,其中《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关于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工作的意见》最为突出。事实上,农村贫困人口普遍承担着维系家庭生活的重任,既要通过劳动获取报酬,又要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尽管异地就业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多收益,但会导致出现更多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不利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只有善用就业扶贫政策,通过政策扶持,帮助贫困人员就地就业才是治本之策。
一方面,政府要为本地企业制定优惠政策,通过用人补贴的方式,弥补企业用人损失,鼓励企业更多吸纳本地贫困人口。另一方面,政府可设立公益性岗位补贴,鼓励事业单位提供一些岗位聘用贫困人口。在广大贫困地区,部分贫困人员不具备完全的体力劳动能力,且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有限,但愿意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对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在各个公益岗位中,通过设立公益岗位补贴,提高贫困人口就业率。试举一例,某乡村政府聘用当地贫困人员,每月给予一定数量的公益性岗位补贴,要求贫困人口负责全村的环境卫生工作,将环保工作岗位转变成为公益性岗位,既带动了贫困人口就业,又节省了岗位支出。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务输出
引导贫困人员就地就业自然是最佳选项,但部分省市贫困人口数量众多,单纯依赖本区域经济显然无法满足更多贫困人口的就业需求,此时就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务输出,让贫困人口能够走出家乡,参与就业。贫困人口集中的省市政府要与有乡村振兴发展潜力的地区进行对接,形成就业帮扶对子,取长补短,互利共赢。
首先,梳理贫困人口就业岗位。在国家政策扶持下,乡村振兴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提供就业岗位数量众多,这些省市和企业应定期汇总岗位资源,与贫困人口集中省市进行对接,定期发布岗位招聘信息,由贫困人口集中省市承担招聘工作,实现贫困人口的劳务输出。
其次,形成长期稳定的就业输出。有针对性的开展劳务输出需要形成稳定的供需关系,提供就业岗位的省市应选择规模庞大、发展稳定的企业,并以吸纳能力强、工资收益稳定的企业为重点,如大型的制造型企业、建筑型企业等,确保形成长期稳定的岗位源,防止出现劳务关系频繁变更、劳务合作不稳定等现象,减少贫困人口就业麻烦,最大程度为贫困人口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
最后,强化劳务输出跟踪式服务。各省市在开展劳务合作的过程中,输出省市要做好贫困人口的培训工作,确保贫困人口能够适应和符合岗位要求,具备岗位基础技能;接收省市则要做好企业摸底工作,确保企业具备持续发展潜力,不存在欺诈行为,能够长期、稳定接收贫困人口。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始终做好监管工作,一旦发现危害贫困人口合法权益的现象,要及时提供保护政策,确保贫困人口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积极建设就业扶贫基地
乡村振兴应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积极建立符合区域特征、符合市场需求的就业扶贫产业基地,这些产业基地应经过科学论证,在未来发展中具有潜质,能够提供稳定、持续的就业岗位,既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又能够解决本地贫困人口就业问题。
首先,科学选择扶贫产业。扶贫产业的选择既要顺应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又要满足国家整体供需要求,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待扶贫产业。目前我国乡村存在大量的过剩产能型产业,这些产业虽然在短期依然具备盈利能力,但长期势必会被市场淘汰,建立就业扶贫基地要坚决摒弃此类产业,要在经过科学的论证和实验验证下,确定扶贫产业具备可持续发展性,减少扶贫产业失败概率。
其次,优先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扶贫基地的重点是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在创建就业扶贫基地时要优先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大限度吸收贫困人口劳动力。从现实情况来看,适合就业扶贫基地的产业主要包括轻制造业、旅游服务业等,这些产业既能够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口,又有着较低的准入门槛,更适宜用于就业扶贫基地。
最后,确保产业增收效果良好。就业扶贫基地在提供就业岗位之余,要确保贫困人口通过就业能够摆脱贫困,获得收益。因此,就业扶贫基地往往带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并且能够获得政府的资金扶持,在市场营销、市场竞争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同时,就业扶贫基地也应吸纳贫困人口入股,通过学习技术,掌握就业扶贫产业的关键技术,以技术入股,形成长期持续的发展关系。
以职业培训为抓手,提升贫困人员劳动技能
就业扶贫的重点是要“扶志”和“扶智”,确保贫困人口能够拥有就业能力,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为确保贫困人口长期就业的稳定性,应以职业培训为抓手,提升贫困人口的专业能力,让贫困人口具有一技之长,始终具备就业能力,在就业活动中占据主动。
首先,免费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培训。贫困人口就业培训是一项社会性工作,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承担起社会责任,组建贫困人口就业培训班,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进行免费培训,这种方式远远比直接给予贫困补助更具有实效。以山西省为例,在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下,山西省对36个贫困县6万名贫困建档立卡人员进行免费培训,累积支付培训资金1.3亿元,结合市场需求和贫困人口个人能力,实现培训与就业挂钩,帮助全部贫困人员完成就业培训,提高了贫困人口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其次,实现职业培训与岗位就业对接。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开展职业培训的过程中,要做好与企业的对接工作,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特点,选择具有市场潜力的职业进行培训,政府应采取“订单式”培训策略,依照企业岗位需求技能、人数进行“订单式”培训,将符合标准的贫困人员直接输送给企业,既减轻了企业对员工的岗前培训成本,又提升了贫困人口的就业竞争力。
最后,分类开展培训工作。贫困人口培训不仅要结合市场需求,还需关注培训者的自身特点。现阶段,贫困人口主要集中于30周岁至50周岁的中年人,他们往往不想离开家乡,希望能够选择就近就业,但受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就近就业往往无法实现。面对该部分群体,应重点进行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培训,培训方向也应从就业转向创业,通过创业培训不仅能够满足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更有助于增加就业岗位。
(作者为阿坝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8年四川省教育厅一般项目“阿坝州羌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绩效评价研究”(项目编号:18SB000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李长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就业扶贫的机制与措施》,《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