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多维审视
2019-05-28李海青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有新的发展趋势、新的难题、新的挑战,要求改革有新内容、发展有新目标;新时代,顺应趋势、破解难题、化解挑战,展现出新的气象、新的高度,具有区别以往的新的开创意义;新时代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使中华民族重回鼎盛之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长期的行动指南;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新时代要通过“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实现宏伟的目标使命;新时代,要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民族复兴;行动指南;伟大工程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9.01.01
歡迎按以下方式引用:李海青.新时代的多维审视[J].克拉玛依学刊,2019(1)3-9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志是什么?新时代有哪些新的问题和挑战?要担负什么样的新的任务使命?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就此而言,对于新时代需要多维的理解视角。
一、新时代的问题挑战
目前学界对于新时代的阐释主要侧重于新的实践成就和巨大的历史性变革,实际上,新时代首先应是指新的发展趋势、新的问题与新的挑战,因为正是在破解新的难题与挑战的过程中,我们才取得了巨大的实践成就。对难题的破解在前,伟大的实践成就在后,不了解新时代所面临的新的问题挑战,就无法真正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几年成就之辉煌,取得之艰辛,意义之重大。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意思呢?之所以强调什么样的,意即是说新时代有新的发展趋势,新的问题、新的挑战,要求改革必须要有新内容、发展必须要有新目标,和过去不完全一样。换言之,和过去相比,在改革的任务、目标、理念上是新的。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新的问题和挑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分析把握。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有所变化,这是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过去强调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落后,人民关注的主要是温饱问题。现在,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温饱的问题早已解决,然而温饱需要解决之后,人们新的需要反而更多,需要的领域不断拓展,同时原有的需要本身也在不断升级、要求不断提高,总而言之,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明显:不充分是指生产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不平衡是指阶层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人们的各种需要的满足之间还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无法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无法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我们对此必须高度重视。
除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外,新时代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新的问题与挑战还突出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新时代的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要求: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所谓“三高一低”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要转变,中国经济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增长阶段,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
新时代的分配关系面临新的压力: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强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把蛋糕做大,现在则必须要强调共同富裕,在继续把蛋糕做大的同时把蛋糕分好,这是因为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多年以来一直存在,到今天已经十分严重,决不能再掉以轻心,必须要高度重视。如果说这一问题的解决在以前还可以以时机不成熟为理由予以延迟,新时代则不能如此,这是因为再过两年时间,我们就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不论如何理解,其基本的所指就是社会公正要尽可能的推动落实,共同富裕要尽可能的实现。
新时代的生态建设有了新的发展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成就巨大,但是发展代价也相当高,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环境污染问题。传统高代价的路子已经走不通,新时代必须要扬弃传统的“工业文明”走向新的“生态文明”,实行绿色发展。
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新的挑战:改革之初,思想僵化十分严重,而今天在利益明显分化与持续开放的条件下,思想领域的分化也十分明显。在这种形势下,公权力如何包容多样、谋求共识,更好地实现思想引领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
新时代公共事务的解决上有新的发展趋势:过去强调政府作为单一主体的管理,政府单方面的下命令、做决策。而现在民智渐开,公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不断高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再像过去一样单方面的拍板决策恐怕已经不合时宜,在许多公共事务的解决上,政府、社会组织、公民、利益的相关方需要有一个协商的过程,也即多元主体的协商共治。
新时代的国际战略也有新的发展要求:改革开放以来较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总体外交战略是“韬光养晦”,而现在随着中国的全球利益不断增多,我们参与国际事务的程度加大,再想独善其身已不可能。要想有效捍卫中国不断增多的全球利益,我们的外交总体上就必须要“更加有所作为”。
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未必全面,但已足可说明,相比于过去,新时代所具有的新趋势、新问题与新挑战。这种种的新趋势、新问题、新挑战错综复杂、非常棘手、不易应对。这说明我们的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发展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改革发展需要整体性的转型升级,中国现代化又到了一个新的瓶颈时期与关键节点。邓小平新时期开启改革固然困难,习近平新时代深化改革也相当不易。
二、新时代的开创意义
对于以上所指出的新问题、新挑战,如果不能有效破解应对,那就无法进入新时代。就此而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进入新时代,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以上难题挑战形成了有效的解决思路,取得了不凡的实践效果,这种巨大的成就与变革是进入新时代的前提与基础。对于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五年的實践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十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概括,特别强调这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这种新的历史性变革和成就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在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努力的基础上,特别是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五年的开拓进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展现出新的气象、新的高度、新的开创意义。
对于新时代区别于以往的开创性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三个“意味着”来说明。
第一个“意味着”是从中华民族角度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新中国成立使中华民族开始站起来,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开始富起来,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开始强起来。从党的十八大直到本世纪中叶民族复兴目标的实现,都属于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历史时期。就此而言,强起来是一个历史阶段,是一个历史时期。既然中华民族开始强起来,强起来的标志是什么呢?就国内来讲,强起来首先表现为每一个领域的建设都取得进一步的长足进展;其次,表现为发展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协调、平衡,结构优化推动发展效能的有效提升;其三,强起来表现为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祖国的完全统一。如果两岸尚处于分裂状态,怎么能够谈得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不统一何谈复兴?中华民族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伟大复兴,也就意味着在本世纪中叶以前,台湾问题一定要解决。就国际而言,强起来表现为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我们能够和西方强国相竞争、抗衡,乃至引领、反超。客观讲,现在我们在很多方面往往是总量压倒西方,但西方国家在很多领域还掌握话语权、规则制定权与标准制定权,我们尚处于劣势。强起来也就意味着在今后一个时期,在与西方列强的竞争中,我们要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与方面掌握话语权,占据优势、形成胜势。
第二个“意味着”是从社会主义角度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科学社会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回顾这一结合的过程,有经验、有教训,迄至今天,这一结合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辉煌。而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历史必然性,引领推动着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巨变、苏联解体,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当时很多人犹豫、观望、徘徊、失望甚至绝望。然而,信心是决不能丢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作为标杆、作为旗帜,引领推动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对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意义非凡。
第三个“意味着”是从现代化角度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现代化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很多国家采取的是西方现代化的制度模式,但是我们看到,对于西方现代化的模式这种移植与搬用负面效果极为明显。很多发展中国家经济上完全放开市场化和自由化,导致国内很多的工业领域被外资所控制和主导,政治上实行多党制、放开大选,导致国内政局动荡、政权更迭、社会混乱。当前,西方国家本身也是问题多多。这都说明西方现代化的制度模式有其巨大的问题与挑战。与之相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则提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即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中国道路的核心要义就是在党的领导下,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结合,改革、发展、稳定相结合,注重探索创新、注重吸纳先进、注重策略方法,等等。这条道路不同于西方,但非常成功,其他国家可以学习、借鉴、吸收,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这三个“意味着”分别从中华民族、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三个角度说明新时代具有区别于以往的新的高度、新的境界、新的开创意义。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1]12
三、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在这样一个新时代,我们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我们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回顾近代以来这一百多年的民族独立与复兴之路,可谓“路漫漫其修远”,我们上下而求索。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国内的各个阶级都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封建的洋务派搞“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搞“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搞“辛亥革命”,但最终都没有成功。这一任务是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之后,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了28年艰巨卓绝的革命战争,一直到1949年建立新中国才得以完成的。回顾这28年的革命征程,可谓沐风栉雨、砥砺前行。民族独立的任务基本完成以后,下一步本来应该是经济的现代化与民族的发展复兴,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也没有摆脱苏联模式,依然是把纯粹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这种制度结构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在实践中则是“大跃进”“人民公社”乃至“文革大革命”这样的持续运动,教训惨痛、经验深刻。这说明民族独立的探索固然艰辛,民族复兴与现代化的探索也是充满坎坷。在这种情况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邓小平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种错误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被称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的发展成就辉煌。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确实,尽管民族复兴是我们党一贯追求的任务使命,但在过去追求民族独立的时代还谈不上真正民族复兴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实现民族复兴也缺乏足够的基础与能力,而直到新时代,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发展,我们才真正有了相应的基础、条件与能力。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意义非凡:对内意味着我国各领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现代化实现质的跃迁,成为现代化的强国;对外则意味着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重回民族鼎盛之巅。当然,也必须要认识到,尽管现在比过去具有了更好的条件与基础,但在新时代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仍然并非易事。新时代有新的问题与挑战,也有旧的问题与挑战,新老问题盘根错节,不好解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才强调行百里者半九十,强调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强调要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伟大斗争一方面强调的是对于各种棘手的问题和挑战要解决好、应对好,另一方面强调的是一种精神状态,即要具有斗争精神,心态上不能懈怠、不能马虎、不能大意,应时刻保持饱满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
四、新时代的指导思想
民族复兴是新时代我们党担负的伟大使命,那么,这一使命的实现以什么为指导呢?这一新的指导思想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回应新的时代课题,在破解新的难题挑战中取得辉煌成就,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经过艰辛探索,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就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长期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阐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指出了中国道路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阐释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军队、祖国统一、外交等八大领域的具体任务部署,强调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其内容简明扼要地概括为“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八个明确”回答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明确了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新内容、新理念、新目标、新任务;“十四个坚持”回答的是“新时代怎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明确了新时代实现改革发展新任务、新目标、新使命的途径、渠道与机制。简言之,“八个明确”回答的是“是什么”,“十四个坚持”回答的是“怎么办”。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地回答了时代课题的这两个方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已经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等在内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一系列指导思想。理论的这种发展与创新表明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已经常态化。必须看到,与西方政党相比,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与执政的一个巨大优点。很多西方国家尽管是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但其理论创新、政策更新与执行的效率往往并不高,这是因为政党之间经常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相互掣肘。反观中国共产党,尽管是一党执政,但理论创新已经成为一种自觉意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已经常态化,政策更新与执行的效率非常高。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1]26
五、新时代的战略安排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战略安排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呢?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两步走”的新的战略谋划,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以后,再分两个阶段到本世纪中叶实现既定的目标任务。“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1]28-29
这个战略安排的内容本身非常清楚,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深化理解。其一,这样一个“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是“三步走”战略规划的具体版或具体化。在改革之初,邓小平与党中央提出过“老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到2000年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现代化基本实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总体小康实现以后,江泽民与党中央又提出了“新三步走”的發展战略:第一步,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第二步,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我们看到,不论是“老三步走”,还是“新三步走”,对于2020年以后第三步具体如何走都没有细化,因为当时为时尚早,尚无必要。而进入新时代以来则情况不同了,距离2020年的时间节点越来越近,2020年以后第三步如何走就需要细化了,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这次作出了 “两步走”的新的战略安排。
其二,“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不仅是“三步走”战略规划的具体版,同时还是一个目标任务的升级版。按照“三步走”的战略规划,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而现在则提出要在2035年就要基本实现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则要建成现代化的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比于“三步走”的战略规划,“两步走”这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目标提前,一个阶段是任务加重。党的十九大之所以作出这种目标任务升级的战略安排,一是由于我们几十年的发展成就巨大,实现宏伟的目标任务有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二是因为中国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我们有此信心。有基础、有信心,遂敢于承担更大压力,将目标任务升级。
其三,这种分阶段、分步骤的改革方法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一贯所坚持的,“老三步走”“新三步走”到现在的“两步走”都是如此。分阶段、分步骤、稳扎稳打,不贪功、不冒进、不急躁,行稳方能致远。
六、新时代的伟大工程
新时代的时代课题能否破解,历史使命能否承担,战略安排能否落实,党的建设至关重要。党的十九大也强调,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要想切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的更加坚强有力,就必须要有明确而系统的治党思路。总结十八大以来的党建实践,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可以看到,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体战略思路是: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从转变作风入手,通过反腐败发力,用制度做保障,以领导干部为关键,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为紧要,系统谋划,固本培元,标本兼治。
其一,之所以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是因为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一方面,强调政治建设是新时代完成使命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要完成使命就需要攻坚克难,而要攻坚克难党就必须具有战斗力,而要具有战斗力就必须要讲政治,强调中央权威,强调统一、集中、纪律。如果政治建设出现问题,党内宗派主义盛行、作风涣散、纪律松弛,党就没有战斗力,就不能攻坚克难,就无法完成使命。另一方面,强调政治建设所针对的是现实中党员干部违背政治规律、政治纪律的严重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央强调政治纪律并不是无的放矢。“在所有党的纪律和规矩中,第一位的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从近年来查处的高级干部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特别是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案件看,破坏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问题非常严重,务必引起重视。这些人权力越大、位置越重要,越不拿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回事儿,甚至到了肆无忌惮、胆大包天的地步!”[2]155
其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是从转变作风入手的。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长期以来人民群众对于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反映尤其强烈,所谓“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即是指此。对此必须要认真解决,方能取信于民。二是因为解决作风问题,难度相对较小,更容易见效,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容易树立威信。现在看来,这样一个突破口、切入点的选择还是非常成功的。
其三,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领域力度极大。对于中国改革而言,如果不强力推进反腐,如果不把问题官员拿掉,改革思路不可能通过他们来贯彻落实。如果腐败问题继续发展、继续蔓延,后果不堪设想。就此而言,强力反腐是中国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必然选择,可谓华山一条路,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其四,制度问题更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全局性和稳定性。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党员将近9 000万,有效治理最终还是需要依靠制度。正是由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注重推进党内法规建设,着力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其五,以领导干部为关键。全面从严治党,普通党员固然要受约束,但领导干部是关键,这一是因为领导干部由于岗位原因,职责、作用更为重要,二是因为领导干部的影响相对更大、更为广泛。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立正身、讲原则、守纪律、拒腐蚀,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
其六,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是党建的优良传统。优良传统不能丢、今天必须要重新恢复、重新发扬、重新确立,“革命理想高于天”。新时代之所以强调理想信念这个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就是为了使每个党员都具有自觉的党员意识,提高党性修养,全党凝心聚力、正心诚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攻坚克难,实现目标、完成使命。
其七,党的建设以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为紧要。新时代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挑战巨大,这就要求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克服“本领恐慌”与能力不足,切实增强能力与本领。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八个增强:增强学习本领、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增强依法执政本領、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增强驾驭风险本领。概而言之,以上所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体战略思路,非常系统、效果显著,需要进一步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予以优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