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泉,陈龙

2019-05-28

世界建筑 2019年4期
关键词:谷崎柯布西阴翳

阴翳礼赞原名:陰翳礼讃作者:谷崎润一郎译者:陈德文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勒·柯布西耶:元素之融合Le Corbusier: Elements of a Synthesis作者:史坦尼斯劳斯·冯·穆斯/Stanislaus von Moos译者: 王展,戴岳,丁梦韵, 孟娇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2017

我在建筑系读大二时,第一次知道这本书。同班有一位经常读书学习的朋友,有天在教室闲聊时,他问:“你知道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吗?”当时我只知这位唯美主义小说家,但没有读过这本书。虽有阅读建筑学相关的书籍和杂志,但兴趣并没有扩大到非建筑师的小说家所写的文字。那位朋友没有详细说明书里的内容,但他意味深长的样子让我很在意,所以自己买了这本书来看。书中描述了传统日本住宅的昏暗空间、建筑材料的手感、透过纸拉门的淡淡光线等,让我意识到有些人即使不是建筑师,也会对建筑有着深刻的感性认知。在学校里,现代建筑的设计课题占据了主流,对学生来说书中描述的领域过于微妙,很难以此为设计的基础理论并反映到设计中。但读过这本书之后,让人觉得自己掌握了某种高雅的教养。经过多年岁月,我作为建筑师开始工作之后,重读这本书也仍能引发超越时代的思考。

书中叙述的内容,既有针对建筑设备、照明、材料、手感和空间的五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的建筑批评,也有在传统事物逐渐消失的时代所应具有的审美意识和文明批评。该书成书于约100年前的日本,正是传统日式建筑逐渐向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过渡的时期。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消失的事物,谷崎润一郎关注到了传统日本建筑空间所拥有的“阴翳”。当时的现代化风潮憧憬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风格,和以建筑师理查德·诺依特拉(Richard Neutra)为代表的阳光灿烂的住宅样式。更新的建筑中,光线不再会被纸拉门所遮挡,而是透过随风飘动的白色蕾丝窗帘,带来全新的生活。

阴影本身并不是日本所独有的,有光的地方必然会有影子。传统建筑里落在欧洲修道院石造建筑昏暗的走廊上的光,现代建筑里路易·康的建筑空间里的光与影,都令人印象深刻。然而谷崎所说的“阴翳”并非指光与影的对比,而是指在影子的晕染中展现出美丽姿态的各种事物。从这个视角来说,我反而更能在中国遗存的古老民居和农家里感受到“阴翳”。这些老房子里还留有土块堆积的墙,在洞口较少的内部房间,光线黯淡的泥土地上放置着木制的桶和农具。那些桶和农具被柔软的光线照到的部分,其后婉转出的影子轮廓十分美丽。虽不知农家人们是否会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这些美,但我认为这就是《阴翳礼赞》所描述的世界。

现在的日本仍在建设传统的日式建筑,但其中会设计带有阴翳空间的建筑师少之又少。我个人认为白井晟一是能设计出谷崎所言的“阴翳世界”的建筑师,他所设计的建筑同时具有日式建筑的样式和欧洲石造建筑的意匠,空间中具有来自光与暗的边界的诉说。安藤忠雄的混凝土建筑必然洞口较少,从纵向狭缝进来的光线为他的建筑创造了一个昏暗的空间。可如果问到这是谷崎所说的“阴翳”吗?安藤的建筑空间尽可能希望其中不存一物,这并不是与阴翳中某种事物对话的空间。妹岛和世的建筑则与“阴翳”无缘,由白色墙壁和洞口的巨大玻璃构成的空间必然不带有阴翳的意图。这无关设计优劣,而是现代建筑在现代化后期达到的终极风格之一。

就像谷崎所说的带有阴翳的日式建筑和生活行将废弃一样,中国古老农家泥土地上的阴翳也将消失。而在时间不断的流逝中,妹岛和世白色而明亮的建筑也迟早会消失。但谷崎并非在为失去而哀叹。即便是处于这种无常之中,只要带有发现美的“心灵”和“眼睛”,就能丰富我们的人生。这是我读《阴翳礼赞》所得到的启示。(撰文:冲中高行,原日本综合规划研究所主持建筑师,日译中:潘奕)

寻觅建筑大家的成功之道

20世纪世界建筑界有多位打破传统且至今仍影响着建筑界的大师,令人盛赞的是诸如高迪、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等的优秀作品还入选了《世界遗产名录》。2016年7月我欣喜地看到曾历时7载持续申遗的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旗手”的勒·柯布西耶终于得到正果,他分别建在七个国家的17座建筑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曾给出如下评语:“这些在跨度长达半个世纪中建成的项目属于勒·柯布西耶的不断求索的作品,反映出20世纪现代运动在探索革新建筑技术上的成果,这批杰作见证了全球范围内建筑实践的国际化。”一年多来我饶有兴致且以敬畏之心通读了该书,不论用20世纪建筑遗产之眼审视该书,还是用建筑文化与建筑评论品读大师生平与“故事”,该书让我们看到大师对理想城市的诠释,对自然环境的领悟,对传统文化的强烈信仰。

《勒·柯布西耶:元素之融合》一书初版是在他辞世后的1968年用德文出版的,由王展等中国青年建筑学者倾力五载翻译的中文版,是按照1979年麻省理工学院初版的英文版完成的。虽然国内对勒·柯布西耶研究有八卷本《勒·柯布西耶全集》及诸多研究著述,但系统地描述大师生平与历程、创作感悟、寻觅成长之道的读物尚存“空白”。我感慨这本文笔生动且有助于社会人文界、文化学者、高校师生可阅读的著作,中文版的问世更启迪中国现当代建筑大师的传记研究的参照“模板”。

《勒·柯布西耶:元素之融合》给予我们寻觅大师建筑之道的路径,这让人自然联想到1936年9月勒·柯布西耶在致法国德兰士省约翰内斯堡现代建筑师小组信中的话,“希望建筑师(不仅仅是学生)拿起笔,去描画一株植物、一片落叶,去表达一棵树的灵魂、一只贝的和谐、一团云的形成、一次次波浪推沙的游戏。”他的修行体现在看似乌托邦主题的演变中,如1928年设计的位于法国的萨伏伊别墅就有极其耐人寻味的“故事”。它既没有遵循自然主义的浪漫传统,也未沿袭对称的传统模式,而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提出并实践着看似“激进”的住宅与景观设计方法。1958年,当地政府拟拆除萨伏伊别墅后建一所学校,此举致国际社会哗然,最终法国文化部对拆除计划做出干涉,别墅才被保存至今。1964年它被列入法国历史建筑,2016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勒·柯布西耶:元素之融合》用丰富的史实、作品及理念,解读了大师何以耐人寻味,何以在众多同时代且并驾齐驱的大师中独具魅力。很显然,这诱人的光芒除孕育在他“纯性”“野性”“浪漫性”“象征性”之中,也都早已溶化在现代建筑的血液之中。在几近2020年的当下,我们何以要学习以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20世纪初期便形成的理论确应反省,切不可简单用时下的做法比照“房屋是住人的机器”“少即是多”“装饰就是罪恶”等口号的局限性,切不可误解向大师学习就是钻进教条主义的“死胡同”。相反,至少我们从对勒·柯布西耶理性的再审视中,悟到他的光辉非但不可消失,还在默默指导并解决当今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冲突与困境。如从建筑的科学性,讲求使用功能的效率提升;从建筑的地域性,讲求发挥不同材料与结构的特点;从建筑的逻辑性,讲求要以新形式反映新内容;从建筑的艺术性,讲求建筑及形式美所蕴含的技术美与科学美;从建筑的时代性,讲求建筑虽有时代特征但也不失永恒性等。据此,我有理由再次向以王展建筑师为首的中文版翻译团队的努力与贡献致敬。(撰文:金磊,《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评论》总编辑)

猜你喜欢

谷崎柯布西阴翳
勒·柯布西耶:建筑是最高的艺术
谒子美
光辉之下—柯布西耶的一生
谷崎润一郎小说创作“中国趣味”的取舍
勒·柯布西耶——色彩的交响乐
天津大学学术会议论“后柯布西耶时代”
法然院随想
4分33秒的阴翳
日本学界对谷崎润一郎的研究综述
《春琴抄》的阴翳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