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数字媒体艺术发展趋势研究
2019-05-28李淑英常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李淑英(常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型艺术专业,从2002年创建至今,已走过16个年头。这门新专业横跨艺术学、信息科学和新闻与传播学等学科,知识涵盖面广,关于学科如何定位,如何架构专业知识体系,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这些问题引起了艺术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最近,国家发布“十三五”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点行业发展。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02年以来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文章进行梳理,以期高屋建瓴,发现专业的热点和问题,并得出专业的发展趋势供业界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选用内容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2002-2017年以来在国内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数字媒体艺术的相关文献进行对比、分析,梳理现状,对研究问题、研究热点等进行归纳总结。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研究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该方法通常旨在对研究对象的本质性事实和发展趋势进行清晰的梳理和了解,以此对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揭示和挖掘,并对其发展趋势加以预测和把握。本文首先根据研究问题界定目标总体的范围,然后对目标总体范围进行筛选,梳理出研究样本,接着选定研究的分析单元,确定研究编码体系,对文献样本进行编码统计、处理,最后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一定的研究结果。
(二)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来源于中国知网,以“数字媒体艺术”为主题和关键字,以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为检索范围。因为我国是2002年正式将“数字媒体艺术”确定为一个专业列入教育部的本科学科目录,所以本文研究的时间跨度是从2002-2017年,共检索到228篇文献。然后对这些文献进行相关性处理,即将相关度不高的文献进行剔除,并根据文献的被引数、下载数及其来源决定是否将其作为研究样本,最终选定了203篇相关文献作为研究样本。
(三)研究编码体系
本文从研究过程、研究文献、研究内容和研究趋势四个维度对研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在对文献进行统计、分类过程中是以每一篇独立的文献作为分析单元。特别是在研究内容的分析中,通过仔细阅读每一篇文献、总结其要表达的观点,然后将其按照内容编码体系进行分类。本文将内容编码体系设计为基础理论研究、相关技术研究、交叉应用研究、专业建设研究、人才培养研究、中外比较研究六个维度。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文时间分析
本文将数字媒体艺术的相关文献从论文数量和发表时间角度进行数据统计,得出如图1所示的论文数量随年份变化趋势图。图中横轴代表年份,纵轴代表每年论文数,折线代表了论文数量年度变化。
通过观察上图可以发现,我国有关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始于2002年,早期鲜有论文发表。在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数字媒体艺术”这一专业刚创建不久,还没有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我国对数字媒体艺术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启动期——专业设置(2002-2006年)
2002年,中国传媒大学在全国第一个申报了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随后大量的高校开始纷纷申办专业。
2、发展期——专业建设研究(2007-2012年)
从2007年到2012年,在经历了几年的专业实践,研究者开始对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进行质的研究。南京艺术学院黄晓白提出“整合资源、拓宽学科、建立品牌专业”的建设思路,提倡打造学科群,将数字媒体艺术等传媒类专业横跨艺术学和新闻传播学两个艺术学科,且专业的建设应从多维度思考。北京印刷学院李四达提出培养“两栖型”人才的思路,专业能力应横跨科技和艺术领域。
3、快速发展期——成为热点(2013年-2017年)
2012年之前,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每年申报该专业的高校不超过20所,但是2012年是一个分水岭,当年申报该专业的高校达到45所,可以形容为“井喷”。可以看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开始成为热点。论文发表的数量也开始进入快车道,尤其2016-2017两年,每年的论文数量都达到40多篇。文章主要分布于交叉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
图1 数字媒体艺术论文发表时间分布图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文献来源分析
1.期刊来源分析
将203篇学术论文进行所属期刊统计,结果发现所有学术论文一共涉及41家期刊杂志。文献来源中发文量排在前十位的核心期刊涵盖了以《装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为代表的艺术类期刊;《新闻战线》《新闻爱好者》《科技与出版》《传媒》《新闻界》《青年记者》为代表的新闻与传媒类期刊和《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为代表的教育类的核心期刊,说明对数字媒体艺术的研究吸引了艺术界、新闻界和教育界的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图2所示)。
图2 发表论文数量前十位期刊统计
2.论文作者机构分析
通过对文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进行统计,分析各高校在数字媒体艺术学科的研究热度,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数字媒体艺术在不同高校的发展状况,为了突出研究的代表性,本文选择发表论文5篇以上的高校进行分析,并统计出发表论文数量前七位的高校。(如表1所示)。
表1 发表论文数量
其中,南京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作为艺术类的一流高校,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较多的成果。北京印刷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作为较早开设此专业的学校也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积累了较多的成果。从被引用的数量和频率上看,这些高校的研究成果也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开拓性和指导性的经验。
(三)数字媒体艺术的研究内容分析
依据编码统计设计,然后通过编码的方式对样本中文献进行编码并统计,得出如表2所示内容编码体系及其结果汇总表。
三、数字媒体艺术的研究热点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对数字媒体艺术的研究热点集中在专业建设,交叉应用两方面。其次是技术范畴和基础理论研究,研究最少的是中外比较研究。
(一)交叉应用成为热点
目前大量的研究文献集中于数字媒体艺术在其他学科和领域中的应用。数字媒体艺术在音乐、川剧、视觉传达设计、农民画创作、国画艺术、城市规划、彩绘、连环画等专业或领域中大量应用。究其原因,一方面数字媒体艺术的数字性、交互性为其应用提供了多维的空间,被广泛地应用于艺术类学科中。另一方面,数字媒体艺术因其与信息科学的关联,所以在科学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在人类社会的初期,技术和艺术两个词汇,本来就是一个概念。拉丁文、英文、法文和德文等语言中,艺术就是技术的意思。在科技不发达的早期社会,技术和艺术总是相辅相成的。例如中国的陶瓷,开始是瓦器,主要是为了实用性的需要,但随着时代发展,烧制的技术在进步,同时外显的艺术形态也在发展。最终发展成兼具实用性和欣赏性的陶瓷技艺。数字媒体艺术也是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使得数字媒体艺术在具有艺术性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工具性,在影视、游戏、教育、环艺等行业的交叉应用成为常态和热点。
表2 研究内容分类统计表
(二)“跨学科”专业建设受到关注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年轻的交叉学科,横跨艺术学、信息学和新闻传播学三个学科,对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科属性如何界定引起了业界的广泛讨论。一般对学科的分类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数字媒体艺术需要的信息学知识涵盖自然科学,艺术学背景涵盖人文科学,新闻传播背景知识则涵盖社会科学。因此单纯地把该专业分到哪个门类都是不全面的。因此专业如何建设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其中,关于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文章比重占较大,南京艺术学院孙为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建构跨学科“绿色实验教学体系”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想。以“多学科交叉融合”“跨专业联合”“实践为用”为教学特色,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整合传媒艺术范畴下的学科和专业资源,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南京艺术学院建设“跨学科”传媒艺术实验中心群(数字媒体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音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现实艺术实践教育中心、传媒艺术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探索“跨学科”模块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浙江传媒学院的马兆峰提出构建“创新型”课程实践体系,将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并鼓励参赛型团队建设,以赛促教。另外,在其他课程体系、实验室建设、教材体系建设上也有学者关注,“跨学科”“泛艺术化”“突出实践教学”这些成为热点引起较多的讨论。
(三)关注“工作室”模式,培养团队合作
数字媒体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传统艺术家可以单枪匹马创作出大作,但是一部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完成需要的是团队合作,而不是个人表现。因此,很多研究都提出了“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或实训模式。
建立工作室制度,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和学习内容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适时调整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实验设备的充分利用。工作室由教师创办,带领学生承接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中实战演练,系统完整的提高实践技能。工作室的创办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带领和指导学生完成项目,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清晰透彻地理解数字艺术设计,掌握数字媒体艺术,传达创意、设计的思维理念以及创作方法。有研究者进一步提出了“工作室+大赛”的实训实战模式,通过学生参赛,去激发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高要求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
四、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一)基础理论的研究欠缺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是以信息化社会为背景,成为一门时髦的新学科。陈寅恪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认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加拿大传播先驱哈罗德·伊尼斯曾说“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必定会伴随其特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正展现出一些有别于传统艺术的新特征,如互动性、跨媒介性与虚拟沉浸性等特点,在这些特性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规律和理论,则是需要学者们挖掘的。
数字媒体艺术沟通了不同的研究领域,创立了更广泛的知识结构体系,无疑蕴含着一种新型的价值观和资源观。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许多概念还不明晰,基础理论建设还处于薄弱环节。
但是,其基础理论可从三方面概括:1、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有哪些。2、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规律和范式。在艺术学、信息学和传播学中有哪些规律可以拿来,哪些是需要根据新的专业发现新的规律。3、对数字媒体艺术与科学、艺术和传播的横向关系解构与重构。
(二)缺乏比较研究
数字媒体艺术是舶来品,在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数字技术开始发展,到90年代互联网的出现,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技术,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也对传统艺术的创作提出了冲击,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数字媒体艺术开始萌芽并迅速发展。在美国,这个专业的名字很多,并且分属不同的学院。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艺术与科学”隶属于建筑与规划学院;波士顿大学的“新兴媒体研究”隶属于传播学院;缅因大学的“新媒体”隶属于文理学院。从专业的名称和隶属学院,不难看出这个专业的交叉性和多样性。在我国,2002年教育部批准建设的第一个“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在中国传媒大学开办,其后大量的高校开始创办。因为新办专业不够成熟,所以总会出现各种问题,加强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研究,不失为一条捷径。首先对国内外的该专业的现状和研究进行梳理比较,以期总结出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加以改进和推广。
(三)专业建设研究有待深入
从目前的开办情况来看,该专业主要有三个来源:一类是艺术类院校在原来艺术专业的基础上衍生而出,以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为代表;另一类是传媒类院校在原来新闻传播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出,以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大学为代表;还有一类是综合类(含师范类)高校在原来的信息技术或教育技术专业的基础上衍生而出,以江南大学、苏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为代表。在国内,因为专业基础不同,导致“数字媒体艺术”的课程设置、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多样性和交叉性是这个新型专业的特征,如何办好这个专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标准化和多样化成为两个对立的流派,“技术至上”和“艺术至上”也一直在争论。
根据辩证法的理论,唯技术论和唯艺术论恐怕都不符合专业的发展方向,如何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是研究者需要思考和实践的。
结 语
“数字媒体艺术”主要跨越了“艺术学”“新闻与传播学”和“信息科学”三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其学科性质具有独特性,不能简单地按照文学门类的“艺术学”、社会科学门类的“新闻与传播学”或自然科学门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来定性。如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全国迅猛发展,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我们不能盲目追捧,应该以理性的目光来审视这个充满着生命力的交叉专业。笔者通过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希望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领略数字媒体艺术的内涵与外延,探究该学科的发展热点和方向,以期把握未来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