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整精米率特优质长粒型高产常规稻新品种桂育8号的选育

2019-05-28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西水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种子 2019年4期
关键词:米质稻作精米

(广西农业科学院 水稻研究所/广西水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广西水稻优质化育种研究人才小高地, 南宁 530007)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优质稻米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对优质常规稻品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同时,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广西的优质常规稻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1]。为满足生产需求,广西相继育成八桂香、油占8号、桂丰6号、新香占、玉丝占、力源占2号等一大批优质常规稻品种,为广西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品种支撑。这些品种米质较优,特别是力源占2号,其主要米质指标均达到国标一级标准,食味及外观品质赶超国际名牌优质米,填补了广西细长粒型高档优质稻品种的空白,打造了金泰银针、长腰玉粒等多个广西高档大米品牌[2]。但这些品种普遍产量偏低,种植效益难以提升,直接影响广西优质常规稻种植面积的进一步扩大。而我国相对封闭的稻米市场和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优质稻育种在重视米质的同时,必须注重高产[3]。因此,选育并推广优质、高产、综合抗性好的优质稻新品种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优质常规稻育种研究室针对力源占2号米质特优但存在整精米率太低而导致加工成本高、千粒重偏低、产量偏低等问题,充分利用丰富的优质稻育种资源,选择具有整精米率高、直链淀粉含量相近、产量较高、综合抗性较好等特点的材料(如银晶软占等)为亲本与力源占2号杂交,以长粒、优质、高整精米率、高产等为目标性状进行定向选择,历时6年育成高整精米率特优质长粒型高产常规稻新品种桂育8号。该品种属感温型早、中、晚兼用优质常规稻品种,表现粒型长、米质特优、高产稳产性好、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

1 选育过程

1.1 杂交亲本来源

桂育8号是以力源占2号为母本、银晶软占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6年8代选育而成的长粒型高产常规稻品种。母本力源占2号是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长丝占与桂713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茎秆细,谷粒细长,千粒重18.9 g,米粒长、长宽比、垩白米率、垩白度等指标均优于几个国际名牌优质米品种的平均值,整精米率低,仅49.7%,全生育期早造126 d左右、晚造108 d 左右[4]。父本银晶软占由银花占、金桂占杂交选育而成,引自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该品种早生快发、剑叶短直、穗大粒多,主要米质指标达国标一级,整精米率高达64.5%,抗逆性较强,高产稳产,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广[5]。

表2 不同年份及造别桂育8号米质检测结果

年度及造别糙米率/%整精米率/%粒长/mm长宽比垩白米率/%垩白度/%透明度/级碱消值/级胶稠度/mm直链淀粉/%部标等级2013年晚稻80.567.06.73.510.216.89015.2二等2014年早稻79.860.06.63.730.616.77514.9二等部颁一等(长粒)≥81≥58>6.5——≤1.0≤1≥6.0≥6013~18—部颁二等(中粒)≥79≥55≥5.6——≤3.0≤2≥6.0≥6013~20—部颁三等(短粒)≥77≥52<5.6——≤5.0≤2≥5.0≥5013~22—

注:数据来源于广西区试结果。

1.2 选育经过

2006年早造配组杂交,获得杂种后代种子22粒,2006年晚造播下F0代种子22粒,种植20株,编号为2006-2-F117,表现为株型好、穗长大,熟色好,粒型似母本,成熟后收获;2007年早造种成F2代,共2 000株,编号2007-1-229,群体长势旺、分蘖力较强、穗长大、株叶形态好、谷粒较细长,共选择这种类型34个单株;2008年早造进入株系圃,编号2008-1-534~568,为第三代,整个组合表现为群体分蘖力强,长势旺,粒型粗长,熟色好,从 2008-1-534区选出2个单株,分别全部收获;2009年晚造扩大繁殖种成F4代,编号2009-2-扩34~扩35,其中扩34表现较好,植株健壮,叶片硬直、叶色浓绿,穗大、着粒密,选收2个单株;2010年早造种植在株系圃成F5代,编号2010-1-324~325,其中324区表现为生长旺盛、分蘖力强、叶片细长、较直立,后期耐肥力强,穗较长、中等偏大,收区测产并参加2011年早造、晚造的大区品种比较试验,表现高产稳产,定名桂育8号,2012—2014年先后参加广西常规优质稻组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于2015年6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桂审稻2015030号。

2 特征特性

2.1 主要农艺性状好

该品种前期长势一般,中后期长势旺盛,株型紧凑,植株粗壮,分蘖力强,生长均匀。穗型长大、着粒密,茎秆坚硬,叶色浓绿,叶片挺直、大小适中,转色顺畅;株高113.6 cm,有效穗数18.6万·667 m-2;穗长24.4 cm,每穗总粒数146.6粒,结实率79.5%,千粒重22.4 g。

2.2 高产稳产

2.2.1自行安排大区品比试验结果

参加2011年大区品比试验,早稻折合单位面积产量602.7 kg·667 m-2,比对照柳沙油占202增产16.8%;晚稻折单位面积产量491.4 kg·667 m-2,比对照柳沙油占202增产19.9%。

2.2.2广西区域试验结果

参加2013年晚稻初试,6个试点平均产量468.6 kg·667 m-2,比对照柳沙油占202增产7.46%(极显著);参加2014年早稻复试,6个试点平均产量459.5 kg·667 m-2,比对照柳沙油占202增产5.90%(不显著);2年试验平均产量464.1 kg·667 m-2,比对照柳沙油占202增产6.68%,增产点比例91.6%;参加2014年早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71.8 kg·667 m-2,比对照柳沙油占202增产18.14%,居同期生产试验品种之首(见表1)。根据区试的试验数据AMMI模型稳产性分析结果,2013年晚造,桂育8号产量至IPCA 1=0轴的距离处于-0.5~0.5间,稳产性好。

表1 2014年广西区试常规优质稻组生产试验品种产量情况

品种名称 产量/(kg·667m-2)比ck±/%产量排名桂育8号471.818.141耐德1号468.417.282320-6455.113.963桂禾丰453.913.664中华美444.311.255泰齐丝苗419.04.916柳沙油占202(ck)399.40.007

注:数据来源于广西区试结果。

2.2.3扩大区域种植试验结果

2016年按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关于规范扩大主要农作物品种适宜种植区域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广西桂北及高寒山区稻作区开展桂育8号扩大区域种植试验,结果表明,在桂北稻作区作晚稻、中稻种植平均产量分别为487.8 kg·667 m-2、513.1 kg·667 m-2,在高寒山区稻作区作中稻种植平均产量为502.3 kg·667 m-2,表现较高产。

2.3 稻米品质特优

该品种谷粒长度为9.5 mm,属长粒型,宽度为2.3 mm,长宽比4.1。米粒长,晶莹透亮,无心白、腹白;米饭洁白、油亮,柔软爽口,冷后不回生,食味优良。经广西区种子管理局统一抽样送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杭州)检测,在不同年份不同造别桂育8号米质均表现优异,除糙米率外,其余各主要米质指标达到或优于部标一等品质标准,在2013年晚稻其整精米率(高达67.0%)、垩白度和胶稠度更是远优于部标一等品质标准,综合米质也均达部标长粒形二等品质标准(见表2)。桂育8号食味品质、外观品质、加工品质俱佳,是目前广西育成品种中食味品质、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皆为最优的长粒型优质常规稻品种,深受农民以及合作社、家庭农场、粮食种植加工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欢迎。

2.4 田间综合抗性较好,主要病害抗性有待加强

在广西区试及试验示范种植过程中,田间未见有明显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等病害发生,综合抗性较好。广西区试抗性鉴定结果:苗叶瘟5级,穗瘟损失率31.2%~35.6%,损失率最高级9级,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6.5~7.0,感稻瘟病;白叶枯病致病Ⅳ型5级,Ⅴ型5级,中感白叶枯病。

2.5 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广

桂育8号熟期适中,桂中、桂南稻作区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3.0 d,晚稻种植为106.8 d;桂北稻作区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3 d,中稻种植为121 d;高寒山区稻作区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1 d;适应性广,可在桂中、桂南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在桂北和高寒山区稻作区作中稻种植[6]。

3 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3.1 适时播种,培育健壮秧苗

桂育8号在各稻作区适宜播种期见表3。播前进行晒种、强氯精浸种消毒、催芽;每667 m2大田用种量手插秧为2.25~2.50 kg,抛秧及机插秧为1.8~2.0 kg。秧龄早稻手插秧25~30 d、抛秧20~25 d、机插秧15~20 d,晚稻手插秧及抛秧15~20 d、机插秧10~15 d。

表3 桂育8号在各稻作区推荐播种期

稻作区季节适宜播种期桂南稻作区早稻2月下旬至3月上旬晚稻7月上旬末至中旬桂中稻作区早稻3月上旬至中旬晚稻7月初桂北稻作区中稻4月中旬至5月上旬高寒山区稻作区中稻4月中旬至5月初

3.2 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

一般插秧规格为23 cm×13 cm,每蔸插2~3苗(含分蘖);抛秧2万~2.1万蔸·667 m-2。

3.3 科学施肥

施足基肥,及早追肥,后期看苗施肥;基肥以农家肥为主,N、P、K配合施用,不偏施氮肥。中等肥力田块一般每667 m2施纯N 9~10 kg、P2O54~5 kg、K2O 10~11 kg,同时可混施硅肥,每667 m2可施用10~15 kg硅酸钠。

3.4 科学管水,适时晒田

移栽时田间保持1~2 cm水层;移栽后至有效分蘖末期浅水灌溉,保持3~5 cm;当分蘖苗数达到有效穗数的 80%~90% 时进行露晒田,变黄补水;幼穗分化期后保持田土湿润;抽穗扬花期田间应保持1~2 cm浅水层;灌浆期间保持田面干干湿湿至黄熟期,收获前7~10 d 断水。

3.5 科学防治病虫害

以预防为主,进行综合防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农药防治等各种措施综合运用。当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及物理防治不能有效控制病虫害而需要使用农药时,优先选用低风险植物源、动物源、微生物源、矿物源农药,其次可适量使用低风险化学农药。

猜你喜欢

米质稻作精米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碾米加工技术对长粒型优质籼稻整精米率的影响
不同播期、收获期和储存期对优质长粒籼稻整精米率的影响
43份高结实率四倍体水稻米质检测分析
ATK植物营养水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张运航
勘误
适宜稻—鳖共生模式的水稻品种筛选研究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百泰微生物菌剂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对北方粳稻米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