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连城地区客家民歌进小学课堂的可能性

2019-05-27罗雪花

戏剧之家 2019年10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方言

罗雪花

【摘 要】客家民歌作为客家方言的载体,是鲜活的客家文化。连城地区全县共有方言33种,作为人类语言活化石之地,如何开展对方言的保护与客家民歌的传承,是小学音乐教学的思考的新方向。

【关键词】客家民歌;音乐教育;方言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0-0183-01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笔者对于家乡——福建连城地区,介以连城民歌,对于地区历史渊源的文明的保护及传承方向的一点思考。

“客家”這一名称,始自晋代,原指晋永嘉之乱后离乡背井,自中原南迁的所有汉人,除了今日客家人之外,还包括了今日闽粤等地的汉人。本文所要论述的客家范围特指闽西连城地区的方言民歌。

抛开音乐说到语言,不得不提到连城县的方言“十里同乡不同音”,在全县范围内现在仍然存有33种方言(以前有一百三十多种很难互通的方言),受到历史、环境、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现在连城至少有十种以上的方言的使用人数平均在一万人上下,虽然比以往百来种的方言对比,数目已经大大减少,但是我们不得不关注民歌的记录历史的作用,所以本文对连城地区客家民歌进入小学课堂的可能性提出一些设想。

一、选择适合学习歌唱的曲目

“合适”,这一个词概念其实很大,既要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点所能歌唱的能力,又要选择具有不一样历史意义的歌曲,同时音韵节奏要朗朗上口,这也就要求学生需要抛除本母方言的影响去接受理解另一种方言的语音、语调和语义。在这里笔者想表明的一点文化立场就是:让中小学生学习本方言语系的不同方言,并不是要将其相互融合。这与学习各民族文化甚至是全世界的文化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需要知道这样的历史渊源,需要接触到不同的文化、文明,当下做好本民族的文化的保护工作,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历史文化的消亡。

二、对教学中各个环节的把控

在教学中,教师作为关键人物,首先在客家历史、客家方言、音乐素养方面都需要经过系统学习、研究,才能在课堂中有效地组织学习。其次就是在课程设置上的一种协调。据笔者所知,厦门乐安中学是有设置闽南语课程的,而连城的整个教学系统中,并没有涉及到客家方言的学习与使用,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大意义所在,作为“方言王国”,其历史渊源的价值肯定是不可估量的,就算目前还未展现其现实价值,但是在整个历史长河当中,我们作为客家子弟,就必须肩负起保护历史文化,做好历史文化的传承工作。才能在未来变化的世界中找到本民族的根。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政府的态度以及受教育的学生的态度问题。政府在整项工作的引导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对于现实教育中,在抓成绩、抓优秀率的这么一个风气下,静下心来以学习客家民歌为媒介,全方位切实的做好保护,传播历史文化的工作显得尤为可贵,而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民歌是否被赋予一种使命感,也尤为重要,需要各方大力的支持。

三、对于当地历史源流的呈现

其实每个地方都有县志,但是它似乎只是文化馆长期保管的一堆文献而已,并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在这个领域当中需要学者进行深入研究与探寻,甚至是编写相关教材。包括当地的木偶剧团、冠豸山歌舞剧院的现状与发展。都可运用比较学、文献研究法、观察法、田野调查、口述史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客观研究,深度挖掘其背后关于“人”的文明。笔者认为这方面的工作确实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做研究,需要不断有研究者肩负使命,保护好、传承好客家文化。

连城地区全县的方言文化,是人类生产生活所能映照的活化石,它所保留的生产、生活形态更是值得各学科学者深入研究。仅在音乐教育来说,客家山歌进小学课堂是比任何地区都大的一个挑战,这也是当地学校面临信息全球化的一大挑战。传统文化何去何从,连城地区方言是否将渐渐消亡,笔者认为,学校教育所引领的方向,践行客家文化的点滴,一方面对社会的发展、家庭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更是对于人类的发展文化的承接与思考。

参考文献:

[1]吴越.闽西客家山歌的传播研究综述——以闽西与台湾客家山歌间的相互关系为例[J].美与时代(下),2010(06).

[2]宁勤亮.也谈民歌进课堂——以湘南客家民歌为例[J].艺术教育,2018(09).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我家的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