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涂鸦”行为的心理分析
2019-05-27陈卯
陈卯
摘 要:教室涂鸦作为一种反映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方式,文章通过对教学楼实地走访和收集资料,分析学生涂鸦行为的内心世界的潜层原因。从人格发展角度和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角度揭示教室涂鸦自身存在的特点和必然性,以及阐述与校园文化公共空间的互补和平衡性。
关键词:大学生;涂鸦;心理
涂鸦在现代人的思想里,已经成为一种艺术的象征。这种曾盛行于欧美的大众图画表现形式,也引起过人们的质疑。但它却迅速地扩张,渗透到流行文化的各个层面。在人们传统的文化里,涂鸦与叛逆、宣泄等字联系在一起,由于可以戴上所谓艺术行为的帽子,而让创作者显得尤为快感,也构成了涂鸦艺术的魅力。作为紧跟时代潮流的大学生们,而最可以让他们展示的平台,就是教室里的课桌和墙壁,这也成为了可以反映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一面镜子。
一、教室涂鸦的概述
在国内,涂鸦的行为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乱涂乱画的行为,通畅被主流文化所不屑。曾在西方世界,这种行为最初的目的也是为了标识自己的领地,也就是在街上胡乱写上些自己名字,通常含幽默、讽刺等内容。尤其在一些旅游胜地,很多旅行者购买一罐几美元的色罐,写下几句纪念意义的留言,后来,纽约的黑人为了表达对政治、生活、理想等的态度,大面积蔓延到很多大的墙体,乃至很多生活区域,开始造成管理上的争论和质疑。后来柏林墙的政治涂鸦,以及70年代,纽约城市大学社会系学生马丁尼兹的领导下成立涂鸦艺术家联盟,才慢慢被视为一种“合法的艺术”。
而涂鸦的图像、符号或文字载体的形式,自由性和灵活性的创作,以及所指性能表达创作者的感情和心理状态,反映人的思想和行为,在如此活跃的大学生群体中,也很容易被这种潮流和时尚所吸引。教室作为学生每天上课学习的文化阵地之一,自然容易变成抒发自我内心最好的宝地。课桌、墙壁的文字和图像也变成了他们交流诉说的涂鸦墙。
二、大学生教室涂鸦的内容分析
本文通过对我校教学楼随机选择走访30间教室,只有5间教室未留下学生的涂鸦痕迹,涂鸦基本都在课桌和墙壁上,只是程度有所不同。通过对采集的文本进行分析归纳,可大致将内容归纳为如下四类:
第一类为学习型。上面涂写着各类科目的计算公式和英语单词。具体是用于做什么用,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书写的认真和清晰是显而易见的,所写的位置相对比较靠下。
第二类为绘画型。有简单的素描画像,有卡通人物造型,也有宫殿的简笔画,也有一些花花草草的点缀,甚至有人注明这个画是自己心目中的女神或男神。
第三类为宣泄型。有写诗作对的,也有人自我抒怀,有人还配上英文翻译,有表达对课程的看法的,对某某管理上的建议的……。
第四类为交友型。姓名、电话、微信号码通通留下,有的特别交代一句:“请约我”、“我在等你”、“某某某,你很喜欢你”、“请打以下****电话”……等等。
三、教室涂鸦的心理学密码
各种涂鸦在学生手中奔涌而出,有学习目的的,有探索人生和成长的,有关于即使感情流露的,也有交友婚恋的,虽然我们可以肯定学生在教室这个特定的场合有一定的不合理性,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行为展现了大学生个性的随性和自由性。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涂鸦也是一种点点滴滴的记忆,是在自我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去描摹自己的感觉,通过一定的场合去思考、去建构、去想像,审视与讲述自己的内心世界。在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下,我们更多的是鼓励有目的性、有价值性地去创作,而不是信手涂鸦的行为。
信手涂鸦跟所谓的艺术家气质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他们在某个特定时刻的一种心理状态的最好记录。笔记学家茜尔维·谢尔梅·卡洛伊说过,“涂鸦和图画的共同之处都是有一些抽象的形式。但涂鸦完全是下意识的,没有绘画的美学目的,也不是想用来展示。”一支笔在手中,你会想着随意去涂抹,其实就是一种发泄内心情绪的方式,能把内心的很多压力等各种情绪解放宣泄出来。
(一)从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角度来说,大学生处在18岁左右,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单感,体验爱情和生活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的青年男女已经具备去恋爱的愿望,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产生困惑和痛苦也是常见的现象。社会对于“性”问题的敏感性,处在生理发育日趋成熟的大学生来说,由于社会和学校管理上的情况下,在课桌和墙壁上出现有关“性”的涂鸦也有一定的特定原因。
(二)大学生处在人生的转折期,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或是哲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自我都必然是形成于日常生活持续与他人互动过程中,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能够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喜爱自己,都必然得透过与别人相处,从别人给予我们的回馈中,去产生自我认同。就像社会心理学家顾里所说的“镜中之我”一样,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与评价,通常都是来自旁人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表现的评语。
当学生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有时又不敢公开讲话,可能会借助涂鸦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而涂鸦的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在公共的场合留下自己的某个载体而后速度离开。他们也知道这种乱涂乱画也是一种违纪行为,而随意没人知道的刺激和叛逆的宣泄行为,让他们也有一种乐趣。
涂鸦的创作可以自由发挥,没有束缚,即兴发挥,表达自己个性和心灵,按照心理学家弗朗索瓦·絮尔热和笔记学家茜尔维·谢尔梅·卡洛伊对于涂鸦作品的分析,不管你画的是什么,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栅栏给人阻隔,自我保护的印象;星星代表想闪耀,也可能代表溃散的危险;箭头体现一种企图,比方说有侵略性愿望等,方向的不同,加尖的程度,都可以代表一定的寓意。这种涂鸦有它自身存在的必然性,从某些层面可以很好的让学生有心理的宣泄的平台,当然也同时丰富了校园的文化氛围。
四、教室涂鸦的管理
从普通的涂鸦行为到现在的涂鸦艺术,从原先表达消极和叛逆的涂鸦到现在被多元化的表达所替代,但是其中的冲突依旧是很多独特艺术存在的创作角度。现在更多的涂鸦艺术,创作者需摒弃传统涂鸦中的消极及情感因素,要从实现自身价值和修养的角度进行提升,不能私自在课桌或历史古迹上进行涂画。更多的要配合社会需要正确引导价值观,创作符合社会发展主题的作品。增加创作的艺术表现力和创新形式。
可以在教室里开设专门的涂鸦的板块或场所,供需要表达情绪的同学进行展现。针对教室墙壁涂鸦现象有增无减的情况,可以不定期开通教室监控,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合理引导同学不要在公共场所进行创作。同时,要提供一些支持和保障,协调和规划好区域,让更多有想法的同学,能在专门的涂鸦场所进行创作。实现涂鸦+创作的“1+1>2”的效果。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表达想法的需求。
同时,要加强对涂鸦区域的监督和管理。学生可以在区域进行展示和创作,但是对相关的内容也给与必要的监督,以免消极作品对广大同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引导创作者能积极的进行涂鸦行为,在表达上以正向的方式为主。不定期进行涂鸦的展示和评选活动。让更多有才华的同学能得到更大的肯定。
总而言之,目前很多高校对于这种教室涂鸦行为表示无奈,有时会与校园主流文化发生抵触,但是从积极的层面来说,这是对某些学生内心世界的一种观察和表露。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更加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的他律变成自律,提供更多的专门区域,满足学生不同的“发挥”的欲望。同时加强学生情感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和性教育等,疏通学生内心的疑惑,达到心理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第2版)[J].北京:教育心理学,2011.
[2] 刘敏,路冠军.校园涂鸦文化的结构功能分析[J].内蒙古: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49-152.
[3] 熊伟.颠覆——浅析涂鸦文化与涂鸦艺术[J].辽宁:艺术研究,2010.
[4] 姜阳信手涂鴉的心理密码[J].广西:家庭科技,2014(2).
[5] E.H.贡布里希,郑弌.涂鸦、移情与无意识[J].美术观察,2007(02):1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