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硬币的两面
2019-05-27武婧
武婧
【摘 要】在历史与文化、经济等的交合作用下,渐渐形成了目前的八大艺术,其中,戏剧作为最古老的的艺术形式,历来被艺术家、评论家广泛关注,并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东西两大戏剧基本范畴。
【关键词】西方戏剧;东方戏剧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0-0029-01
在历史与文化、经济等的交合作用下,渐渐形成了目前的八大艺术,其中,戏剧作为最古老的的艺术形式,历来被艺术家、评论家广泛关注,并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东西两大戏剧基本范畴。二者具有不同的传统美学渊源和艺术发展轨迹,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形式规则与美学风范。笔者将会结合实例分别对中西方戏剧体系的特征进行分析。
首先,西方戏剧在早期便形成了以模仿生活动作为表演内容的写实主义传统。世界上第一个成系统地研究戏剧基本特征的,是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古希腊唯一的戏剧著作,也是欧洲戏剧理论的开山之作、奠基之石,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首先,艺术再现现实生活,即模仿“人的行動、生活”;其次,他肯定了艺术所模仿的生活是真实的,肯定了艺术的第一性,为艺术正名;再次,他认为艺术要模仿出表现对象的内在规律。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对于艺术的内容层面以及意义层面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即艺术模仿现实并反映现实,此种提法在今天看来仍不过时,这种对“真”的追求影响了西方艺术几千年,直到东西方文化发生碰撞交互。
东方戏剧是一种表现艺术,具有诗、歌、舞合为一体的舞台艺术特征,其审美原则集写意性、假定性、装饰性与抒情性于一体。东方戏剧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戏曲、印度梵剧和日本能。其中,以印度梵剧最为古老,以中国戏曲最为著名。公元前后,印度古典戏剧趋于成熟,写意型戏剧基本成形,集诗、歌、舞为一体,并拥有一套完整的舞台表演程式。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给中国戏曲下过一个精炼的定义:“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推而广之,“以歌舞演故事”可概括东方戏剧的本质特征。
其次,西方戏剧的表演只具备一般性的技巧,并无固定的程式化的美学框范来制约表演,这也是其写实主义特征的一个附加表现。而东方戏剧最明显的特征即是“程式化”,从剧本、音乐、表演,到舞台表达方式,程式化种类繁多,如中国戏曲中,各个元素都要遵循定法,按照规范化的固定格式加以呈现,唱腔的组曲形式、人物的举止行动规则、武打套路、身段格式,乃至走路方式、发音吐字,等等。因此,演出往往需要训练有素的演员来承担角色,这种训练往往需要数十年的积累,这也从侧面证实了东方戏剧“演员中心论”。
《舞论》提出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味”,并将人类生活中的基本情调归纳为“八味”,细致地列举了每种情调在舞台上的表演方法,例如“八味”之“滑稽”一项中论述了各种人的各种笑,而对每一种笑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眉毛、眼睛、脸颊、鼻孔及牙齿等的具体样式,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
最后一点关系到东西方戏剧的本源,也关系到戏剧的现状。西方将戏剧分为悲剧和喜剧,并认为悲剧最为崇高。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给出悲剧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借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目的是对观众进行道德的净化,而喜剧是粗俗、低劣的。到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诗人、文学批评家布瓦洛发表《诗的艺术》,布瓦洛在笛卡尔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继承了古罗马尤其是贺拉斯的理论,他认为“理性”是一切的准绳,也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原则。可见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一直贯穿了整个艺术史;东方戏剧惯例是悲喜交加,不能准确区分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东方各国的戏剧大多是由宫廷观赏需要以及民间娱乐演出与一些文学样式交互形成,以中国戏曲为例,在形成之初并没有理论著作对其进行总结阐述,约元代之后才出现一些较为专业的戏剧理论著作,直到明代的汤显祖、沈璟较深入地触及到戏剧的特征,以及清代的李渔对戏剧特征进行了最为集中、系统的研究。而这些理论,在形式和效果上作了规定(比如李渔强调“结构”“幻境”的营造等),并没有在体裁上进行划分。
笔者从五个方面,结合一些著名理论著作对东西方戏剧特征进行了简单的整理探讨。在东西方戏剧形式渐渐开始交流,趋于互相借鉴的态势下,对东西方戏剧各自的特征进行一个相对完整深入的对比分析是有必要也是有意义的,二者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互相依存,因对比而存在。
参考文献:
[1]弗雷德克莱纳.加德纳艺术通史[M].李建群等译.2013,1.
[2]廖奔.东方戏剧及其文化命运[J].中国社会科学,1996.
[3]孙崇涛.中国戏曲本质论——兼及东方戏剧共同特征[J].戏曲艺术,2000.
[4]余秋雨.古代东西方对戏剧特征的研究[J].
通讯作者:李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