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之子:谢晋
2019-05-27刘梦月
刘梦月
2008年10月26日,上海龙华殡仪馆外排起长队,气氛肃穆,那天是谢晋导演的追悼会,黄蜀芹、陈凯歌、贾樟柯等众多影人纷纷悼念。那日往前推8天,我在电视上看到“著名导演谢晋辞世”的新闻,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情,直到后来为进入电影学院做准备,接连看了《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天云山传奇》《舞台姐妹》等等经典影片后,才对那则新闻的沉痛意味后知后觉,原来那是电影界的巨星陨落。
我们这一代人是看着陈凯歌、张艺谋、贾樟柯、娄烨、王小帅这些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电影成长起来的,第三代导演对于我们来说过于久远,谢晋只是出现在教科书上的名字。我记得某位老师谈起《牧马人》时,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伟人,而谢晋就是那个时代的伟人。”系统了解中国电影史之后,就会真切感受到这句话并不夸张。谢晋在50余年的电影生涯中,执导了36部电影,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他一直是电影界的泰山北斗,在作品的数量、质量、时间跨度、影响范围上,纵览中国电影史,无人可与他比肩,而他拿过的奖项、获得的赞誉更是多不胜数。
谢晋是一位非常忧国忧民的艺术家,这也体现在了他的电影里,他的作品与家国命运紧密联系。谢晋曾表示,“电影是我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忧愤思绪,表达老百姓悲欢苦乐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這种创作思想深受当时大环境的影响,孤岛电影在青年谢晋的心中打下了电影济世、电影报国的烙印,此后从1957年的《女篮5号》到1986年的《芙蓉镇》中间的绝大部分电影,都与主流政治、文化事件相关,并且紧跟时代,反映着中国的历史进程,说他是“时代之子”并不为过。
上世纪80年代文化精英崛起,激进主义在当代思想舞台上尽情表演,1986年的一篇《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在电影批评界被热烈讨论,谢晋对此有所思考,在那之后的作品便疏离了政治主题,他一直在跟随着时代的步伐进行创作,也会听大众的声音。他不是一个思想顽固的老人,而是创作生命始终鲜活的电影艺术家。在短暂的脱离了自己一以贯之的政治主题后,他以《最后的贵族》做出了突破,后来《鸦片战争》《女足9号》又重新回到了以往的轨迹中。在他的创作历程中,无论是对政治的批判还是图解,他始终用电影发着自己的声音。
在电影主旨大方向上,谢晋秉着忧国忧民的态度。在电影创作细节上,他也毫不放松,当如今的影视行业陷入演员“抠图”“尬戏”的泥潭中,从业人员不妨回头看看谢晋时代,演员们被要求下去乡下打土坯、喂鸡,像真正的农民一样干农活,以触摸人物的内心世界,演绎出最为真实的角色形象。如谢晋所说:“拍戏,就像捧一捧水,你觉得这儿滴一滴没关系,那儿滴一滴没关系,都没关系,最后这捧水就没了。”他不肯放过任何一点瑕疵。在影像表达上,他注重诗情画意,无论是《舞台姐妹》中戏班子拉纤还是《芙蓉镇》里主角跳华尔兹扫地,都有一种超出现实的诗意,这是他作为电影艺术家的追求。
以当代审美对谢晋作品做出意识形态太过浓厚、视听语言已经陈旧这样的评价并不合理,谢晋作为中国经典电影时代的最后一位大师,以一生对艺术的追求磕磕绊绊地为中国电影走出了一条路,无论中国电影将会发展到怎样的高度,都离不开这位筑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