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质量成本计划配置的质量成本控制研究

2019-05-27毕向燕

质量与市场 2019年19期
关键词:成本计划成本质量

■毕向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引 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人们对于产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而随着质量的提高,成本也逐渐上涨,以此提出质量成本概念。质量成本作为质量管理的经济表现,不仅可衡量质量体系是否有效,还有助于企业寻找减少生产成本的路径[1]。但是,部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无法正确衡量质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存在众多问题。因此,企业应当积极展开质量成本控制管理工作,在确保产品质量、经营合法的基础上,最大程度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 质量成本管理系统

1.1 质量成本管理系统

质量成本管理与控制是指利用各种方法、手段、措施达到预期目标,以质量成本统计分析为基础构建的重要手段。其中包含预测、计划、决策、分析、控制等管理工作,对于企业质量改进、成本减少等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可以此衡量质量体系的有效性[2]。质量成本管理可分为:数据采集、分析、成本控制这三阶段。

(1)控制目标。制定质量成本目标具有工作量大、要求高的特点。质量成本在实施过程中易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导致企业无法制定最优目标,仅能达到满意目标,从而对其进行控制。目标制定应当恰当,难度过高则会让员工失去信心,而难度过低则会失去控制意义。

(2)控制目标完成度。企业监督质量成本目标的完成过程,即是对日常质量成本的控制。主要内容如下:明确成本目标;依据形成产品质量成本全过程规规定各部门应当承担的成本控制权责;实行责任制与分级制管理质量成本;构建高效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实现程序化与标准化的质量成本业务管理。

(3)优化质量成本。企业由于外部环境变化、流程再造、组织变革、技术进步、员工素质提高、制度创新等变化,应当着眼于未来,制定出相应的质量成本改进目标。

1.2 质量成本控制意义

本次质量成本控制系统,通过利用数据挖掘及分析,构建质量成本数据库分析处理后,对整体生产过程实行质量成本计划配置,达到控制质量成本的目的。如图1.

此系统分析所得的完成计划情况可作为下一阶段拟定计划指标参考;经分析系统构成质量成本结果,可判别企业真实的质量水平,为不同阶段下企业产品质量活动提供决策依据[3]。并且,还能利用系统质量成本子科目的完成比例情况,判断是否在产品生产中均衡投入,随之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措施。

判断分析系统关联性可挖掘质量成本各个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利用系统回归分析可建设控制质量成本模型,找寻最佳成本控制点,实现定性质量成本到定量的转变,以便企业更好地进行质量成本控制,实行改进措施。

系统分析企业积累的原始数据,挖掘连续计划期的质量成本变化,通过比较鉴别其中一场,寻找异常因素,提出改进措施;通过预测质量成本结果为下阶段给出计划参考指标,并将其细化至整体生产活动之中,可有效达到质量成本事前控制的目的。

另外,由于产品的生产制作为一次性活动过程,若是在结算时发现生产中费用超支,则已经无法将其更改。所以,需要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而质量成本相较于其他项目存在一定差异,主要是确保提高产品质量的资金投入,在企业固有质量及环境背景下为可控制情况。质量成本的高低与改进、控制的有效性具有密切联系,本次通过多为质量成本计划配置,将生产过程进行分解,构建计划基准,以阶段性计划为依据控制基准,核算实际数据是否此超出此阶段的设计区域,各个部门在推行质量成本管理时必须制定质量成本计划并实施,确保企业实现有效的质量成本改进、控制工作。

图1 质量成本计划配置

2 基于质量成本计划配置的质量成本控制措施

目前,大部分企业均以树立质量成本控制理念,但由于缺少各部门的参与协调,其效果并不理想。质量成本涉及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等工作,企业生产、销售等部门都应当积极参与到质量成本控制之中。因此,需要以质量成本计划配置为依据,对计划是否有效贯彻落实加以控制。

2.1 收集质量成本数据

在质量成本管理中,管理层应当担负实际的管理责任,保证企业成本管理制度能够贯彻落实,并于宏观层面把握整体质量成本构建原则,建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控制体系。具体而言:

(1)构建质量成本分析、计算数据体系。企业若是想要依据产品生产过程制定质量成本计划,对于采集、整理、分析、反馈质量成本数据的过程,应当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原始凭证。由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随着产品信息、组织信息、科目信息不断变化,质量成本数据也随之改变,财务部门需要以实际情况为主,综合考虑企业各环节质量成本控制影响因素,确定预测目标、比较基数,包含工时基数、销售基数、产值基数、成本基数、产量基数、故障信息等,以此为基础确定质量成本反映表格凭证体系,形成“质量成本汇总表”,确保其基本满足采集、整理、分析反馈各项数据的要求[4]。如图2。

(2)构建质量成本核算体系。投入生产运行前的产品应当核算其整体生命周期,对质量成本范围与企业资源配置加以界定。质量成本包含损失与保障成本。保障成本分为预防与鉴定成本,损失成本则分为外部与内部损失。上述大量有关质量成本的原始资料通常来源于各个操作岗位与生产班组,可由基层管理者定期收集,数据送至会计员处完成核算,形成企业传递信息数据的程序。

2.2 分解质量成本计划

质量成本管理中,完成前期采集数据及核算工作,明确界定质量成本范围后,依据经验数据与分析结果,可对企业成本控制实行自下而上的预测分析,计划应当由总经理及技术经理明确企业目标,与上期质量成本信息结合,各部门参与本期的质量成本控制计划编制中[5]。内容中包含预测对象以往与现今的简要情况、结果方案、达成预测结果的资源、可能不利因素、有效途径等。主要可从4个维度分解质量成本计划,即组织结构、计划时段、质量成本科目、产品结构。如若以组织结构为第一维度,首先应当分析各厂应配置的计划值,如厂所1,以其质量成本计划为依据,对于质量成本计划时段、科目、产品等方面实行二级或深层次分解,以此类推,确保层次性的质量成本计划能够实现自上而下的控制,通过层层分解评估判断产品资源配置、作业活动等细节投入资金。

分解质量成本计划后,可通过对现有分析结果,完成整体生产过程的质量成本计划配置,在实际中监控计划指标是否有效完成,实行全过程成本计划控制,以期达到最佳效果。为此,可构建质量成本责任制,将每项实施质量成本分级下放至各个部门、个人,构成有效的质量成本控制网。依据分工原则,华清智能部门、班组、车间在质量成本费用控制中的权限与责任,落实到部门人员身上。

图2 质量成本数据

2.3 加强计划执行关键点质量成本控制

在执行质量成本控制中包含分析与控制,即日常经营中从采购至售后的全过程成本控制。为避免质量成本数据产生失真与漏记的情况,应当对各部门填报的各项报表数据严格控制。具体如下:

2.3.1 设计环节控制

企业产品设计开发中,不仅需要选择最佳质量水平,还应当对设计成本进行考虑,实现设计环节的质量成本控制。设计阶段成本包含设计规划成本,如结构组合费、调研费、条件审查费;试验成本包含试验费、样品试制费、评审鉴定费等。可通过以下方面控制设计环节的质量成本:①控制适宜产品质量。设计部门应当依据客户对产品质量、性能的要求,分析产品最佳质量水平,平衡质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设计出最低寿命周期得到最佳质量的产品[6]。寿命周期包含使用与生产两部分成本,在保证客户满意产品质量的同时最大化企业经济效益,实现质量成本的控制;②利用价值工程分析工艺质量成本。加工条件与公差对于成本具有较大影响。过于严格或不必要的加工条件与公差将会增加成本。设计人员在开发产品中往往会过于追求产品的完美,使用最佳工艺与材料,导致成本增加。应当选择适当方法、材料,以最低产品设计成本制作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并且降低成本并非偷工减料,仅将过度品质与不必要成本消除即可,达到控制设计环节质量成本的目的。

2.3.2 材料采购、耗用控制

供应方质量成本控制应当以材料验收标准入手,制定相关工作规范,就型材、铸件等级、外购半成品组件等开展质量检验与性能试验工作,以便将材料购入的故障成本降低[7]。初次检查材料后,还可以通过定期访问的方式审核供应厂,有利于促进卖方保持检查时应有的材料质量。

材料消耗质量成本也应当加以控制。材料消耗在产品成本中占比较重,通过减少材料消耗,控制材料不同型号、级别的质量差异,确保有效控制质量成本。

2.3.3 生产环节控制

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应当注意产品是否会产生突发性质量缺陷。严格控制工序关键点,明确工位上员工的工作流程,制定产品工艺图与作业指导书,以便将员工的产品互检与自检能力提高,若是发现问题,应向工序责任人及时反映,问题重大则及时停止作业,整改产品工序,通知品质部与技术部提出解决方案;若是员工操作失误,则再培训相关员工;若是产品设计缺陷,则在不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的前提下实行批量工程整改。并且,加强对产品工艺、设备等研究,避免复杂工艺等影响产品质量成本。

2.3.4 销售及售后环节控制

企业应提高技术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通过培训的方式激励技术服务人员,还可以安排拥有技术维修经验的业务骨干演讲、交流,传授售后人员如何以更好的服务态度面对客户。在销售与售后中的产品材料更换维修等费用,也应当加以统计。但是,售后服务质量成本并不需要过于严格的控制,重点在于售后服务有所保障,若是质量成本控制十分严格,则无法保证售后服务质量,影响整体的企业效益。

2.4 改进质量成本管理

企业可通过质量成本核算,监督核算方法及内容是否适用,保证方法正确,内容完整,数据真实,才能让质量部准确分析质量成本,寻找质量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在保证整体分析的有效性的基础上,依据成本质量开展多角度的细节分析,了解质量成本结构与质量成本趋势,寻找特别值,通过与预测计划比较两者差异性,制定质量成本报告。分析人员应当拥有成本费用、生产技术、质量管理等内容,才能对质量成本科学分析,提出具有可行性与实践性的改进方案,上传报告至管理层,审批后向质量改进小组提交意见,开展改进活动[8]。各个部门在进行质量改进实施中,应当展开严格的质量成本控制工作,以免改进中仅关注当前利益,反而损失长远利益,充分考虑改进活动的成本效益,避免浪费。

3 基于质量成本计划配置的质量成本控制保障措施

3.1 加强员工重视程度

企业在执行成本计划时,为保证执行中有效贯彻落实质量成本控制,应当加强管理层与基层员工对此工作的重视程度,让全体人员参与其中。管理层应当对企业产品质量、服务负责。管理层依据质量管理作出相应决策,推动质量成本全面展开,管理层以此为关注点,起到榜样带头作用,才能支撑企业形成质量成本控制体系,促进企业质量水平与经济效益的全方位提升。因此,在质量成本控制体系运行时,应当主抓有关质量成本控制的管理层,通过协调各部门,贯彻落实质量成本计划,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并且,企业质量成本控制运行应当实现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员工才干,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此,企业可通过宣传活动,让员工了解质量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形成正确观念,具备质量成本的管理意识。如,设置内部普及班,宣传质量成本控制的优点;建立奖惩责任制,对产生的质量事故探究原因、追究责任,利用奖惩方式提高员工服务水平。

3.2 落实责任制

质量成本计划配置完成后,则应当构建运行实现机制,建立与质量成本计划目标相符的控制框架,明确企业相关部门、员工应负的职责,保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明晰办事制度、细致考核奖惩。但是,职责分工并不是一成不变,应当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适当对其优化,让部门之间得以配合沟通,实现最大化的效益目标。

企业因此需要以质量成本责任制为依据,落实具体化、数据化的责任规定细则目标;落实降低质量成本的目标与职责,即让相关单位、个人完成,逐层分解质量成本任务。同时,应当保证责任与权力的对等,与部门和员工利益相结合,充分发挥激励、约束的作用,有利于发现问题时,可追查相关负责人,总结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措施,从而改善企业整体质量成本控制水平。

3.3 构建信息系统

目前,部分企业在核算、监督等方面仍然使用人工流转、表单传递的方式,质量管理也更加注重质量检验环节,仅利用简单的处理、统计数据手段辅助财务部工作,降低了信息传递效率。并且,各部门信息沟通流畅性差,导致收集的成本信息缺乏完整性与时效性。因此,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解决收集、传递信息问题,可构建企业信息系统,利用数据库、网络技术、计算机,重构业务流程,实现对企业生产流程的集成化信息管理控制,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信息系统包含材料质量模块、车间质量模块、成品质量模块及销售质量模块。材料质量模块,可收集企业生产中材料使用情况及质量变化,为质量成本控制第一关;车间质量模块,由于车间质量成本信息变化快、信息多,可依据企业情况分为多个子模块,准确收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信息,对工序质量波动严格控制;成品质量模块,记录分析产品缺陷,反馈至生产过程中;销售模块,录入客户反馈信息,以便对企业产品质量、成本等进行优化调整。

总 结

综上,质量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此,应当完成前期采集数据及核算工作,明确界定质量成本范围,将质量成本计划配置通过层层分解方式下发至各个部门、个人,并从产品设计、材料采购、生产制造、销售售后对质量成本计划执行情况加以监督,通过加强全员质量成本意识、落实责任制、构建信息系统的方式为质量成本控制提供保障,从而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成本计划成本质量
“质量”知识巩固
2021年最新酒驾成本清单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石油化工项目造价全过程控制研究和探讨
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质量投诉超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