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神针(上)
2019-05-26甘心
甘心,本名甘桂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曾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
这是一个神奇医术的故事。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传统医学,虽几经磨难,依然拥有勃勃生机。它植根于基层,取信于民众,不仅在中国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且正在日益走向世界。2010年,中医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7年1月18日,中國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了针灸铜人雕塑。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已有一百多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
一、针灸铜人成了“名人”
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了一尊针灸铜人雕塑后,这个浑身布满穴位的铜像很快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成了“名人”。为什么选择它作为国礼?要知道,针灸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而针灸铜人是学习针灸的“神器”。近年来,中医疗法已经引起世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包括针灸在内的中医学,因成本低、简便灵验,正逐渐被世界认同。最新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显示,中医药已经超过武术,成为仅次于中餐的中国文化代表元素,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恰逢其时。
针灸铜人最早出现在宋朝天圣年间,是中国针灸医学珍贵的教学模型,是学习针灸经络穴位的依据。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提出经络概念,中国针灸医术逐渐形成。用针灸行医的重要前提是必须遵循人体正确的穴位经络。北宋天圣年间,中医针灸非常盛行,但有关针灸学的书籍却错讹较多。宋仁宗赵祯诏令御医王惟一,考证针灸技法,统一针灸诸家学说,铸造针灸铜人作为标准。接到圣旨后,王惟一历时三年,纂集旧闻、订正讹谬、考证校勘,编写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又召集天下能工巧匠,于天圣五年铸成两尊一模一样的针灸铜人。铜人和普通人的身材相仿,腔体内有脏腑,体表刻有三百五十四个穴孔,穴孔通向体内,穴名刻在体表的穴孔旁。两尊针灸铜人铸好后,一个放在朝廷医官院,用于学医者观摩练习:另一个放在大相国寺仁济殿,供百姓参观。每年医官院进行针灸考试时,在铜人体表涂上融化的黄蜡,穴位、经络被覆盖,穴位孔也被黄蜡堵塞,然后向腔体内注入水银,当老师出题,问何病症该针刺哪个穴位时,学生照题试针。如果扎得正确,一进针水银就会流出:如果扎得不对,就刺不进去。铜人的铸造,对中国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被视为针灸学圣物。
因为针灸铜人名气太大,北宋末年金军入侵逼进京城时,竟然提出了索取针灸铜人的议和条件,宋钦宗被迫交出一尊铜人,获得一时苟安。经过近千年的时代更迭,最初的针灸铜人早已下落不明,但之后历代屡有复制。如今,针灸作为中医起效最快的治疗手段,已逐渐被世界人民接受。
近来,日本医学代表团到中国访问时,其中一位汉方医专家请求寻访针灸名医神针王的后人,有关部门经过了解,为他安排了行程。这个渊源要从八十多年前讲起。
二、神针王的国恨家仇
当年,在黄河岸边的这座古城里,没人不知道出自针灸世家的王大夫。他手上那把水火神针,治好无数人的病,救过无数人的命。王大夫治病总会依据病人的家境要价,有钱人就多给,没钱的不拘多少随意给,真是家里揭不开锅的,不单不收医药费,还要倒贴一点口粮,让人拿去充饥,民间都叫他活菩萨神针王。
神针王家迁到古城好几代了,医馆门头上那块写着“古城医馆”的牌匾挂了上百年。听说,他祖上本是宫里的御医,只因针灸需要深宫后妃袒身露体,道光皇帝认为有违体统,遂将针灸医师都遣出了太医院。王太医深知,京师既不能谋生,便不宜久留。去哪儿好呢?王太医一直坚信自己是北宋名医王唯一的后代,于是,他带着家小沿黄河来到了王惟一发明针灸铜人的中原古城。这里民风淳朴,人群聚集,是个行医救人的好地方,王太医从此落下脚来精研医术,悬壶济世。临终前,王太医留下遗训:古城收留了王家,王家就要知恩图报,世代为古城人治病。
古城医馆几代人均以针灸治疗见长,尤其是水火神针之术,更是用得出神入化。虽是祖传医术,但并不封闭自守,神针王年轻时曾留学德国,游历过一些西方国家,对西方医学也有所了解。他相信做一名好医生,既要继承自家传统,也得学习外来先进。神针王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大的取名龙飞,小的取名凤翔,从小跟着他读书、习武、学医,都聪明英俊、知书识礼,是他的骄傲。这对双胞胎中学毕业后,他送大儿子到北平学西医,留小儿子在身边学中医,盼着将来两个孩子中西合璧,相得益彰。可惜时局不稳,民国二十六年,日本鬼子侵华,打破了他的计划。年轻人血气方刚,两个儿子争着要上战场,和日本鬼子拼命。神针王也恨日本鬼子,在熬过了几个不眠之夜后,他决定,让大儿子龙飞放下手术刀报效国家,小儿子凤翔继承祖业治病救人。
一个月后,王龙飞托人带来家书,说时局动荡,战事紧张,敌人的武器装备先进,远非赤手空拳可以抵挡。随家书捎来一把手枪,他嘱咐弟弟凤翔练习射击,保护家人。王凤翔自小就喜欢舞枪弄棒,这下子喜不自胜,很快就托朋友找到一位射击高手吴先生来指点,吴先生话不多,待人真诚,认真教了几天后,说王凤翔沉着冷静敏锐,是块干大事的料子,让他下功夫坚持练习,将来定可成为神枪手。王凤翔大受鼓舞,每天除了去医馆就是苦练枪技,很快就能百发百中。
半年后,噩耗传来,王龙飞战死沙场。仿佛晴天霹雳,王家上下一片哭声。神针王愣怔半晌,说,好男儿保国卫家,得其所矣!他步履踉跄地跨过门槛,把自己关在屋里任谁叫也不开。第二天,忧心如焚的夫人强行打开房门,看到神针王一头原本浓密乌黑的头发一夜之间白了大半。
这时候,生性刚烈的王凤翔已经连夜收拾好行装,揣着哥哥捎来的手枪要上战场去跟小鬼子拼命,替哥哥报仇。神针王勒令家人锁上大门,自己拿走钥匙。他坚决不许小儿子再从军,不能断了王氏医脉。大儿子战死沙场,是为国家尽忠,小儿子遵从祖训传承医术,是对先辈尽孝,两者不可偏废。
王凤翔虽然不甘心,但自幼家教严格,他深知哥哥的牺牲对父亲打击很大,不敢明着违抗父命,只能暂且放下从军的想法,乖乖跟着父亲守在医馆诊脉看病。日军逼近内地,古城里很多有点儿能耐的人家都跑了。夫人劝神针王也到乡下避一避,神针王摇头不肯。他指着头顶上的那块匾说:“古城医馆给古城人治病,是本分,不到万不得已,我决不会离开古城。”夫人只得作罢。
1938年6月,战火烧进了古城。日军为祸中原,神针王相信以医救民,也是报国之道。越是世道艰难,越要凭着一根银针、一把草药治病救人。神针王唯恐王凤翔惹出什么事来,令家人紧盯着,不可掉以轻心。
三、特務登门来者不善
日军攻城略地,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日本皇族出身的吉川贞佑是个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深受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器重,被任命为侵华日军华北五省特务机关长。吉川贞佑选定在中原腹地的古城设立特务机关总部,坐镇指挥华北各地的日伪特务活动,特务机关征用了位于徐府街的山陕甘会馆,和神针王的古城医馆只隔了两条街。吉川掌管特务机关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扩大特务组织,通过遍布华北五省的情报站、调查班、剿共队、外勤情报员,织成严密的情报网。他们打着强化治安的旗号,在占领区屠杀民族志士。
11月3日是日本明治天皇的诞辰日,也是日本的明治节。吉川贞佑为表达忠诚,在会馆举行了盛大的庆祝酒会。古城治安维持会会长陈静斋是个争官贪财不要命的家伙,曾经留学日本,本是书香门第出身,却寡廉鲜耻,为虎作伥,把日军侵华当成自己发迹的机会,对日本人大献殷勤。为了庆祝天皇生日,他提前替日军邀买人心,颁布安民告示:“凡我商店,照常开门;凡我学校,弦歌莫停;东亚共荣,永享太平。”他还在自己家门口大放鞭炮、挂太阳旗,跑到日本人聚集的会馆祝贺。古城人民对他恨之入骨,明治节那天晚上,他在回家路上身中三枪,当场毙命。
日军对治安维持会会长遇刺非常恼火,责令伪开封警备司令刘兴洲尽快破案。刘兴洲配合日军特务组织四处收集情报,侦察到曾在本地师范教书的一位吴先生十分可疑。然而,他刚要把这个信息报告给吉川,就被人打死在家门口,现场还留下了“卖国求荣!锄奸儆恶!”的字条。
这下子,投靠日本人的汉奸们惶惶不可终日,一个个都躲了起来,对日本主子也不再鞍前马后俯首听令了。吉川贞佑为了消除狗腿子的恐慌情绪,责令宪兵以维护治安的名义,每天在大街小巷巡逻威慑,动不动就给人扣上抗日的帽子,抓捕枪毙了几百人。民间抗日组织不得不避开锋芒,暂时转入地下。
这一天,古城医馆里来了几个日本军人和一个中国翻译,说是渡边太郎先生设宴,邀请神针王到山陕甘会馆赴宴。神针王推说自己近日辟谷不便赴宴,一口回绝。那些嚣张跋扈的日本兵瞪着眼正要发脾气,一个小头目模样的阻止了他们,说是渡边先生有交代,绝不可失礼。
第二天,又有一队日本兵来了,其中还有一个看上去三四十岁文绉绉的家伙,一进门就盯着门口墙上的一块告示牌,上书:“敬告各位本人只坐诊,不出诊,不赴宴。”像是才挂上去的。翻译点头哈腰地向他请示了一番,然后对神针王说,陈静斋死后,治安维持会会长的位置空缺,这不是谁都能干的,须是古城人普遍认可、有名望的头面人物才行。渡边先生已经向皇军推荐,请王大夫担任治安维持会会长。那个文绉绉的日本人用生硬的汉语说:“王大夫,皇军求贤若渴,望以古城苍生为念,早日出面维持秩序,则为黎民之幸!”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