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视阈下网络教育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2019-05-26周自波蒋立兵廖水明

中国电化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网络教育质量提升供给侧改革

周自波 蒋立兵 廖水明

摘要:网络教育在贯彻终身教育理念、构建学习型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并结合我国网络教育运行实际,首先分析了教育新常态下网络教育的新特征;同时指出,网络教育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网络教育供给制度设计落后于新时代教育的发展,网络教育品牌价值的社会认可度不高,优质资源供给满足不了学习者需求,网络学习新生态环境尚未构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网络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此,该文从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出发,提出了网络教育质量提升的实施路径:树立质量至上的发展理念,服务高质量的学习需求;重塑网络教育品牌形象,提升网络教育的含金量;改革网络教育供给制度,增强教育供给质量和效能;开发开放优质课程资源,增加教育资源有效供给;重构网络学习生态环境,提高学习支助服务品质。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网络教育;质量提升;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CJ434

文献标识码:A

网络教育是以互联网为主要媒介开展的教育服务。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教育正逐渐从形态萌芽、业态繁荣,向当下正在催生的以开放、融合、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教育”新生态转化。党的十九大提出“办好网络教育”,标志着网络教育的发展在新时代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网络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进入到系统变革的新阶段。然而,网络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如网络教育发展理念与当下教育发展的适应问题,网络教育的制度设计与新时代要求的适应问题,网络教育培养质量的社会认可度问题,网络教育的优质资源供给不足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制约了网络教育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进程。网络教育发展中的现实困境,也是网络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试图将网络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放在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之中,阐释网络教育在教育新常态下的新特征,深入分析网络教育在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难题,并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出发重构网络教育新生态,促进网络教育在发展理念、品牌形象、供给制度、课程资源、支助服务等方面做出的改革尝试,实现对网络教育的价值重建、结构重组、流程再造、资源重配、文化重塑,改变网络教育发展的动力结构,助推网络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终身教育服务。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网络教育的新特征

网络教育从其本质上说是计算机技术、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形态。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的出现和陕速发展,网络教育在支持学习者个体发展、提升全民整体素质、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因此,探寻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网络教育的新特征尤为必要。

(一)教育供给侧改革及其机理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经济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这是最早将供给侧改革提及到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层面。供给侧改革要求提高供给质量,用改革来推动结构性调整,矫正经济发展的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主要强调通过提高社会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提出之后,2016年两会期间,部分委员指出,不仅经济领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领域同样要进行供给侧改革。我国教育领域长期以来注重外延增长,忽视内涵建设,外延扩张推动了教育的繁荣发展,但在供给侧也积累了不少矛盾。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从而化解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随着对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教育供给侧改革理念逐步渗透到各级各类教育的各个方面,原有的教育发展常态受到了新的发展理念的冲击,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新常态。

教育供给侧改革是在我国教育进入新常态,适时提出的针对我国教育发展现实和符合发展目标的改革举措。教育供给侧改革重点针对教育改革的关键领域和核心问题,对于推动我国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标志我国教育的发展由以往注重规模向提升质量转变,更加强调从教育内部改革出发,提升教育的质量与品质,更好地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教育对象日益增长的教育文化需求。教育供给侧的改革,势必会对我国当下教育发展结构与状态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教育发展新常态下,学习者需求、教育内涵、教育方式、教育价值、教育形态等将有新的变化,都将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元的状态。如何认识教育发展新常态,适应教育发展新常态,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深入实践。当然,在教育新常态之下,各级各类教育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域和不同区域,其本质特征和价值意义又有了新的时代内涵。网络教育亦是如此,在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中,网络教育新常态正在形成,网络教育正逐步彰显其强大的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

(二)新常态下网络教育发展的新特征

1998年教育部批准四所高校开展网络教育试点工作,后来网络教育试点高校增至68所。由于当时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条件比较落后,网络教育的技术支持和资源建设都受到一定的制约,网络教育的功能主要是学历教育。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网络教育不再局限于学历教育的“狭义网络教育”,而是发展到以“连接”“开放”为突出特点的包括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在的内多功能“广义网络教育”,即網络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新常态。

1.教育对象:主体意识更强烈,学习需求更迫切

网络教育试点初期,教育对象多为低学历层次者,学习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专科或本科文凭。在网络教育的学习中,与普通教育一样,学习者的学是被动的,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教师不讲就不学,教师划定考试范围的内容就学,考试范围之外的不学,学习者深度学习和宽度学习的意识较差,主体意识严重不足。教育发展新常态下网络教育对象发生了变化,一是网络教育的受众面不断扩大,除了以往为了获取文凭而产生的学习需求外,更多的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掌握一技之长的非学历教育;二是网络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不断加强,尤其是在当下信息高速传播的互联网时代,学习者对网络教育的教育理念、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强烈,网络教育学习者的参与度在逐步提高。

以往的网络教育,教育的需求方只能按照教育供给方的设定开展学习活动,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话语权有限,学习需要很难被教育供给方所接纳。进入教育发展新常态后,这种失衡的教育需求和供给关系将彻底改变,作为教育需求方的学习者,其需求一定是教育供给方首要考虑的因素。随着社会对劳动者岗位胜任力的进一步提高,通过网络教育获取知识技能的学习者会越来越多,网络教育对象对于优质教育服务更加向往,对不断更新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需求更加迫切,在网络教育学习过程中自我表达和自我提升的愿望更加强烈。如何满足学习者不断提高的教育需求,则是网络教育在教育供给侧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教育环境:学习资源更丰富,支持服务更到位

在以往的教育形态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发展的界限相对清晰,加之参与网络教育的高校或企业相对较少,技术发展与技术力量不足,资源种类和数量有限,大多数网络教育把线下教育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在线呈现,网络教育的发展环境相对“封闭”。而进入教育发展新常态后,网络教育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更多学习者以及高校和企业参与到网络教育中,网络教育资源发生了很大改变:一是资源更加丰富;二是组织方式全面改变;三是资源形态彻底重塑;四是供给方式全面升级。同时,网络教育学习支持服务水平极大提高,网络教育的发展环境也更加“开放”。对于媒介环境而言,媒介技术构建的环境机制,可以改变或重组人类社会的交往模式、工作模式与教育模式。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结构与文化、教育个体的主体性等发生一系列变化,以往的纸介教材、单向线性资源被跨学科、自组织的数字资源如MOOC资源、SPOC资源、超媒体资源、自适应资源等所取代,视频和图文为主的静态资源被虚拟现实技术生成的三维立体和智能交互动态资源所取代。学习者想学习的知识内容,都可以随时随地方便获取。教育发展新常态下,网上学习资源按一定机制实行共建共享,而且从技术层面将会从“信息连接”发展到“万物互联”,这都会极大地丰富网络教育资源,提升学习主体的学习体验。

5G和人工智能以及VR/AR技术的实现和推广,将促进智慧环境、智慧教育、智能网络教育的应用,满足教学、科研、学习、实验等多样化需求。这些技术可为用户提供超清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云桌面、在线游戏、学业评价等高级学习体验。特别是在网络教学中,技术可以实现与CAD/CMD工业设施的融合,利用虚拟现实完成相关教学实验,满足工业教学、科学探究等需求,同时可生成游戏化教学课程和VR/AR教学资源。随着学习支持的逐渐智能化,通过记录用户习惯、位置信息、学习检测等大数据,为学习者推送包括学习资源、学习活动、认知工具、人脉资源等在内的个性化服务。教育新常态下,网络学习者的学习请求都可以及时得到系统智能响应,传统网络教学中的孤独感得到较好的消除,学习者进行深度学习和宽度学习均可得到有效环境的支持。

3.价值取向:教育理念更先进,价值追求更科学

网络教育发展前期,由于认识不足以及技术条件限制,网络教育只是作为普通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充,大多教育机构主要将其作为创收经济效益的一条途径。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学习者的终身发展理念逐步形成,终身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各国政府都将终身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指导刚要和组织原则。习总书记在2015年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开幕的贺信中提到: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格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终身教育的价值取向在致力于为所有人提供教育机会保障的同时,更加注重面向所有人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各级各类教育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正是积极响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体现,也是契合终身教育理念的必然产物,已经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当下,网络教育发挥其得天独厚的空间地理优势和时间跨度优势,在支持个体学习知识、习得技术、增长智慧,实现个体教育目标,促进个体发展等方面发挥独到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教育将为全民提供优质的个体成长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确保教育新常态下终身教育理念与目标的落实,教育机构也会更加注重网络教育的社会价值,这正体现了网络教育自身的价值追求。

二、供给侧改革下的网络教育发展困境

网络教育发展新常态的出现,使得网络教育供给侧的改革势在必行。然而,网络教育供给侧改革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网络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严重影响了网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供给制度设计落后于新时代教育的发展

首先是国家层面的网络教育政策、制度不够系统科学,跟不上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我国开展网络教育试点工作已有20余年,期间出台了不少政策性文件,对推动网络教育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教育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网络教育的供给制度设计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制度设计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如网络教育开展试点工作20年了仍然处于“试点”状态,如何去掉“试点”的帽子而正式发展?又比如,国务院取消和下放“利用网络实施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的网校审批”以及“取消高校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审核”以后,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指导网校和学习中心如何准入,高校和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了方向,不知道后续应该怎么做,导致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知道对“学习中心”如何处理,有的采取“备案制”,有的干脆就暂停,既不“审核”,也不“备案”。新的政策措施替代旧的政策文件是网络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对于网络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寻求解决之道,而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政策的制定并没有理顺关系,也未能做好顶层设计,出台的部分政策难以适应新时代网络教育发展的要求,有的甚至对网络教育健康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其次是网络教育运行结构设计适应不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开展网络教育的前期,由于技术发展不够充分,资源建设与传输渠道有限,学习资源需要经过局域网、光盘或人工的方式输送到学习者手中,国家将网络教育运行结构设计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一高校(或企业)一学习中心一学习者”四級结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制定网络教育政策并保证其顺利实施,同时对实施效果进行监控;高校(或企业)是网络教育的实施主体,主要提供技术支持、学习资源以及教学服务;学习中心主要面向学习者提供招生咨询、考试支持、代收费用等服务。在教育发展新常态下,以前主要作为专科层次以上办学力量的公办学习中心,逐步退出网络教育办学队伍,仅有少量低层次的公办教育机构坚守,取而代之的大多是民办教育机构,学习中心呈现出“高(层次)退低(层次)进”“公(办)退民(办)进”发展态势,这从2019年网络教育机构公布的正常运行的校外学习中心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到验证。这些民办教育机构本身的教育理念、办学条件、价值取向不一定完全符合高校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大多是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把社会效益放在次要位置。有的学习中心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甚至不惜违规办学,给网络教育办学质量和声誉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面对新时代网络教育新常态,有担当的网络教育工作者不禁发出疑问:“学习中心存在的价值几何?”

(二)网络教育品牌价值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品牌是组织及其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有形和无形的综合表现,其目的是借以辨认不同组织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别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社会认可是人们对一种品牌如教育服务的实际效用所做出的正面回应与评价,也是这种教育服务品牌继续发挥作用的持续动力。社会认可度越高的教育服务,其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越大,其作用发挥的空间也越大。网络教育是一种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的文化传播、知识传承、技术传递的教育活动形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甚至成人高等教育相比,网络教育开展的时间相对较晚,社会认知相对不足,而且学习者一般见不到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迷惘与孤独,部分学习能力不强的学习者对其缺乏认同。再者,与其他教育形态相比,社会对网络教育的“产品”——培养的学生的认可度也相对较低,主要是社会对于网络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效果的理解、认识和接受的态度相对消极,有些用人单位招聘和某些资格考试对网络教育毕业生“另眼相看”,说明网络教育的办学质量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其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对网络教育毕业生学历的认可度,这让网络教育发展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不断发展的动力。另外,国家层面一直没有出台网络教育的质量保证标准,也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质量保障模式。质量保障体系的缺失,使网络教育的质量声誉远远落后于其实际办学质量和水平。目前为止,网络教育还没有形成较强的品牌优势,社会认可度不高。这一方面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于网络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社会大众对于网络教育的认知不足分不开,但更主要的在于网络教育亟需提升自身质量,苦练自身内功。

(三)优质资源供给满足不了学习者需求

网络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基于网上资源进行学习。虽然我们打开电脑搜索引擎,随时可以找到我们需要的学习资源;虽然我们登录学习平台,教育机构给我们提供了全部需要的学习课件;虽然MOOC发展如火如荼,为学习资源的丰富提供了有效路径,可以说当今网络学习资源的数量是足够多的。但是,大多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仍然感到“迷惘”,对在线学习提不起足够的兴趣,甚至无法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以致学习无法持续下去。究其原因主要是网络教育资源有效供给少,无效或低效供给多。这在网络教育实施前期特别突出,因为那时主要解决的是资源“有” “无”问题。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量的网上学习需求,各教育机构仓促上马,先不顾质量,只要“有”就行。所以,网络平台上的大部分课件都是纸介教材的电子翻版,有的连多媒体资源都算不上,更谈不上优质资源了,但这些资源至今大多仍在平台上供网络学习者使用,没有得到有效的更新升级。即使在网络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有的课程资源在设计理念上也存在问题,缺乏整体系统的设计,缺乏技术支持或专业教师的深度参与,导致课程资源与教育对象的需求严重错位。尤其是在教育发展新常态下,面对发展意识较强、自我需求强烈的学习者时,无效或低效的资源供给,难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无法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针对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政府也曾拿出专项资金对网上学习资源进行评估,对达到优质标准的资源予以奖励,并将获奖的优质资源在网上公布,但这些资源的数量所占比例太小;而且由于所有权归属问题,一般情况下这些优质资源难以共享给大部分网络教育学习者。

(四)新时代的网络学习生态环境尚未构建

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为教育发展新常态提供了方向指引,经济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教育发展亦是如此。教育新常态下,网络教育就是要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重新架构教育的组织形式,创新教育的服务方式,构建无障碍的智能学习环境,从而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网络教育新生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网络学习新生态环境不是某项单一技术,而是以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移动通信技术如5G、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混合现实等,形成包含链接、交互和计算在内的“网络化、融合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生态系统。当前,5G移动通信技术还没有得到大规模商业应用,5G网络、互联网、移动互联这些有效解决系统架构中网络带宽的技术有待进一步相互融合,以使网络学习环境进一步网络化。人工智能技术虽然在交通、医疗、军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教育领域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体现。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还没有与教育深度融合,数字信息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数据转换、存储和处理的实施效果还不理想,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智能化学习环境尚不成熟。网络教育仍未摆脱“工业化”的印记,人工智能时代,工业化的教育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推动“工业化教育”向“智慧教育”转变,即构建依托互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教育信息生态系。

三、供给侧改革下网络教育质量提升的路径

教育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发生变化,教育供给必须紧跟需求的变化而动态调整,以使供需双方彼此耦合,方能促进教育的发展。网络教育新常态发展背景下,学习者需求呈现出新的特征,迫使网络教育供给侧做出相应的调整,构建面向质量提升的网络教育新生态,必须把质量放在首位,重塑品牌价值形象,科学设计供给制度,提高资源供给水平,重构支助服务体系,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网络教育服务,整体框架如下图所示。

(一)树立质量至上的发展理念,服务高质量的学习需求

先进的发展理念是网络教育进行供给侧改革遵循的基本方略。网络教育自身质量的高低关系到网络教育能否长远发展,这也是网络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因此,网络教育要克服以前办学功利化的倾向,把办学质量放在首位,树立质量至上的发展理念。网络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受教育者的学习质量。因此,网络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促进人的发展,切实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一切为了学习者,为了一切学习者,为了学习者的一切”。网络教育的对象是成人,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具有理性化的学习需求,学习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回报而对自己进行教育投资。成人学习者学习目的主要是为了职业发展,提高适应工作环境的职业竞争力。如果花费了时间和财力,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服务或者职业技能,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感到失望,这种教育形态难以持续发展。要讓网络教育可持续发展,务必构建适应其发展的生态系统,让网络教育系统的参与主体、管理制度、教学体系、质量保障等共同遵守质量至上的发展原则。首先,学术界要通过多学科交叉的基础性研究,把握网络教育发展规律、成人的发展规律、学习与认知发展机制,以及信息技术与网络教育融合的基本规律,有效指导网络教育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彼此耦合;其次,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制定网络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按照“宽进严出”的原则指导机构办学,实施高质量的管理和监控,让有质量的网络教育才具有生存空间;再次,网络教育机构在教育新常态背景下,更要树立质量至上的发展理念,改变以往只注重发展规模、只考虑经济效益,而忽视发展质量、不顾社会效益的功利主义思想,切实将网络教育质量提升到与当下社会大众的期待、学习者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水平,进行培养方案的再修订、培养过程的再优化、学习环境的再设计、课程资源的再升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网络教育的活力,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共同打造网络教育新生态。

(二)重塑网络教育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的含金量

优质教育的发展通常会经过三个阶段:标准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品牌化是教育发展成熟的标志。美国加州大学David Aaker教授认为: “品牌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和富有价值的战略财富。”网络教育品牌实质上是公众对网络教育机构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教学质量等综合形成的总体印象和评价。良好的网络教育品牌形象可以产生良好的口碑,给学习者一种积极的感受和正向的价值判断,增加学习者选择网络教育的几率。网络教育品牌分三个层次:一是“网络教育”行业品牌;二是教育机构品牌,包括品牌学科和品牌专业;三是课程品牌。教育供给侧改革要以社会需求和学习者需求为出发点,重塑网络教育品牌形象,提升网络教育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国家层面以正确的办学方向为统领,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为着力点,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力度,制定网络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提高网络教育的识别度,增强其与其他教育形态的区别度,从而规范网络教育的发展,营造风清气正、公平优质的网络教育发展生态;其次,网络教育机构担负起教育的社会责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从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出发,创建开放灵活、富有生机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具有特色的品牌专业和品牌课程,以高质量的服务营造网络教育品牌内涵。通过重塑网络教育品牌形象,赋予网络教育新的品牌内涵,重构网络教育品牌的核心价值,公众就会对其产生好感,萌发消费欲望,并对品牌价值予以认可,形成相对满意的效果。这样公众就会围绕网络教育品牌形象形成消费经验,存储记忆,产生消费忠诚,网络教育品牌价值的含金量和认可度就可大大提高。

(三)改革网络教育供给制度,增强教育供给质量和效能

国家政策制度是网络教育发展的指导和保障,制度问题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之初,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形成开放教育网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政策文件,实施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又相继发布了相应的制度文本,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探索实践,推动了网络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然而,在既有的教育体制和框架基础上诞生的网络教育,难以满足教育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对其高质量发展需求,其价值取向也与当前“互联网+教育”推动教育整体变革的改革逻辑与重构教育生态体系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李克强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改造提升远程教育”,从国家政府层面对网络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改造提升的目的是提高质量,改造路径必然是从注重规模发展向注重内涵发展转变。从网络教育的供给主体来看,一是取消网络教育机构的“试点”帽子,让网络教育正式有序发展;二是准许更多条件成熟的教育机构提供优质网络教育服务,扩大网络教育有效供给量。从网络教育的供给结构来看,“学习中心”的存在已经显现出阻碍内涵式发展的迹象。“互联网+教育”创造网络教育新的发展业态,在以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支撑下,网络教育学习平台功能日臻完善,学习资源将越来越丰富,学习支持服务将通过云、网、端一体化的智能基础设施得以较好的完成,学习者可以直接在学习平台上报名、学习、交流、检测,考试环节可通过高度智能化的人脸识别系统加以身份识别,杜绝考试作弊,学习费用也可以通过网上支付。总之,学习中心的职能基本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这样的话,昔日政策制度规定的作为学习中心的作用几乎消失殆尽,学习中心存在的必要性受到质疑。鉴于此,国家可以对网络教育供给主体结构进行改革,将原有四级运行结构重新再造,取消“学习中心”这一层级,改革后变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一高校(或企业)一学习者”的三级结构。一方面是适应教育发展新常态的要求,精简不必要的中間环节,增强教育供给效能;另一方面是克服新常态下行使学习中心职能的教育机构带来的消极影响,提高网络教育的供给质量。

(四)开发开放优质课程资源,增加教育资源有效供给

数字化教育资源是网络教育的重要载体,高质量的课程教学资源是提升网络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没有数字化教育资源,网络学习不会发生;没有优质的课程资源,网络学习发生的几率不会很高。如前文所述,当前数字化教育资源数量很多,但优质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学习者需求。教育新常态下,必须改变教育资源的供给方式,从需求侧拉动向供给侧推动转变,以提高教育资源的质量,增加资源的有效供给。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有四种模式: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公益供给和自我供给。政府供给资源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导推动建设的资源;市场供给资源是由企业根据市场机制建设的资源;公益供给资源是由非营利性组织或个人开发的免费资源;自我供给资源是由教育主体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开发的资源。无论哪种供给模式资源的开发,必须遵从教学资源开发的设计原则,既要考虑教育者潜在的教学需求,也要考虑学习者潜在的需求。在开发人员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科专家、主持教师、教学设计者、媒体设计者以及学习效果评估者等各方面的作用,做到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高度融合。在开发技术方面,要充分利用最新的开发平台和技术,使得开发的教育资源灵活、清晰、无障碍和易支持。另外,有了优质的课程资源,还要实现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网络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改进和优化教育资源的制度供给,协调好资源供给主体的利益关系,创新供给各方的利益机制和竞争机制,从而调动资源供给主体的积极性,实现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水平,同时也避免了重复开发带来的资金浪费。

(五)重构网络学习生态环境,提高学习支助服务品质

重构网络学习生态环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支持服务,从而提升网络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网络教育的组织方式和教学模式,教育不再是由外而内传递知识,而是由内而外觉悟智慧;也就是说,网络教育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以前注重教师“教”转变为现在学生的“学”。网络教育的教育对象一般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生活经历,他们往往带着问题开展自主式学习,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希望达到的目标,选择适合自己认知特点的学习路径。学习者会主动在信息空间中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个性化学习完成知识的建构。这就要求网络教育供给方立足供给侧改革,构建与新时代要求和学习者需求相适应的网络学习生态环境,为学习者提供适应主动驾驶、资源丰富、智能化的学习支助服务。网络学习新的生态环境包含了智能平台、有效资源、融合通信、智慧教学等多个方面,涉及多项智能技术。大数据对网络教育数据收集、存储、挖掘和分析,以教育数据为基础来驱动生态系统架构;大数据与学习分析技术融合,使学习效果评价智能化;5G网络、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有效解决包括音频、视频、虚拟场景、多人会话在内的通信业务网络带宽问题;物联网对教育环境和学习行为数据实时识别和收集,使学习支持服务更加精准化、智能化;云计算促进学习协作和资源共享。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人机协同,化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迷惘感与孤独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满足学习者的学习期望和需求。

*本文系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2018年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类项目“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引领下的高校网络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路径探索”(项目编号:CCNU18ZY0046)、湖北省教育规划2019年重点课题“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网络教育教学中的实践”f课题编号:2019GA00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网络教育质量提升供给侧改革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云计算教学平台下课程协作教学设计
网络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设研究与实践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