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船晕车也是病?专家为你解读“运动病”
2019-05-26郭静张艳萍
郭静 张艳萍
国外资料显示,晕动病好发于年轻人,以6~12岁儿童多见,其中女性高于男性,且晕动病与偏头痛有很强的相关性;国内中医界的研究表明,湿热质、气郁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的人群在远洋航海过程中,更容易罹患晕动病,这类人员对航海环境耐受力比较弱,不适于乘邮轮或从事渔业工作。而在所有体质类型中,湿热质是最容易产生晕动病的。
晕动症影响出行
谢春成介绍,晕动症是人们乘车、船、飞机等所产生的颠簸、摇摆、旋转及加速运动等刺激人体的前庭神经而引发的疾病。尤其当急刹车、急转弯或突然起动时症状更厉害;而在下车休息片刻后,可逐渐减轻或恢复,亦有持续数天后才逐渐恢复,并伴有精神萎靡、四肢无力;重复运行或加速运动后,症状又可再度出现。但经多次发病后,症状反可减轻,甚至不发生。
中国是世界“晕动症”发生率最高的国家之一,80%的人都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晕动反应。人群中,约有近1/3因晕动症而严重影响其海、陆、空旅行及其他运动方式(如乘电梯、滚梯)。
晕动病由于运动环境的不同,又可被分为晕机病、晕车病、晕船病、宇宙运动病等。
晕动症与多种因素有关
临床中,依据症状的严重程度,通常将晕动病分为轻中重三度:轻者咽部不适、唾液增多、疲乏、嗜睡;中者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加重、面色苍白、浑身冷汗;重者上述情况加剧,呕吐不止、心慌、胸闷、四肢冰凉、表情淡漠、唇干舌燥、精神抑郁,甚者出现脱水、水电解质紊乱等。如果呕吐频繁或时间较长时,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血压下降和精神抑郁。晕动病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严重并发症。应与急性迷路炎、创伤后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疾病相鉴别。
谢春成介绍,晕动症的患者群体相当广泛,但我国一直缺乏相关流行病统计学数字,也缺少晕动症的专科专病门诊。
当前,学术界对晕动症的奥秘有各种解释,如神经不匹配、敏感性过高、血液动力学改变、神经递质异常等。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运动对前庭器的过度刺激所致,只有第8对脑神经和小脑前庭束完整无损时才可能发生晕动病。谢春成解释说,我们所处的世界作为一个三维世界,人们对于三维空间的定向是建立在4种感觉输入基础上的:①感受重力和直线加速度的耳石信息;②感受角加速度的半规管信息;③视觉信息;④本体感受信息。在静止环境和在地面自然运动环境中,这4种感觉器官和谐和睦,相处融洽。但当身体处于某些运动环境中,各感觉器官传入的信息就容易相互矛盾而致冲突,使协同作用遭受破坏,继而机体平衡系统功能紊乱,最终酿成了晕动病。本病的个体易感性变化较大。2~12岁易感性最高。此外,晕动病可能与视觉刺激也有一定关系。通风不良、不悦气味、情绪因素(惊恐和忧郁)、睡眠不足、过度疲劳、饥饿或饱餐等也促使发病。
防晕动症,治疗预防相结合
目前,晕动病没有彻底治愈的办法,但发生时可以选择有效的手段来缓解痛苦。其治疗原则是减少冲突的感觉输入,控制症状,加速运动环境的适应,包括如下3种方法:
1.将患者安排在安静、通风良好、运动刺激最小的位置,闭目仰卧或半卧位,头部抬高固定。
2.口服西药,如晕海宁、乘晕宁、抗眩啶、胃复安、安定;应用中医中药,如用生姜、陈皮煮水喝,开展针灸疗法、穴位按压;有呕吐剧烈、脱水和低血压者,应静脉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3.适应性训练,就是让乘某种交通工具易发生晕动病的人,反复多次乘坐此种交通工具,逐渐使机体适应和耐受。
上述办法因人而异,效果不一。
【专家支招】
谢春成建议,出行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免被晕车、晕船、晕机所困扰。
◆在出发前2小时,宜吃点易消化、少油腻的食物,不宜过饱。乘车时选坐车辆中部并靠近窗口的位置,面向前方。在旅行途中不要观看旅途两旁晃动物体,避免阅读。乘坐轮船时,可适时走出船舱到甲板上呼吸新鲜空气。可闭目养神,欣赏音乐。
◆经常有晕车、晕船的人,应在乘车前1.5~1小时内服药,如晕海宁、抗眩啶、息斯敏等。有轻度不适者,可在前额、鼻唇间的人中处,涂上少许清凉油或薄荷油。当车船晃动太厉害时,可采取脸朝后的坐位,或是闭目仰卧调匀呼吸。脸色苍白、恶心时,不宜服药。应尽可能使身体放舒服些,要脱掉帽子、松开领口和裤带,衣服要松寬些。
◆切上一片鲜姜片,登上车船前贴在肚脐处,用伤湿膏或医用胶布固定好,到达目的地后再取下来丢掉。或者上车前饮用1杯浓茶汁,或出发前喝1小杯加醋的温开水,有一定防晕车效果。
当发生晕车时,如果没有准备以上可以防止晕车的物品,也不要慌张,可以用大拇指掐在内关穴(在腕关节侧,腕横纹上约二横指,二筋之间)上持续一段时间,晕车症状也能得到改善。
(摘自《健康养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