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盲目夸大“中药肝毒性”
2019-05-26赵非一
赵非一
2019年2月8日,《胃肠病学》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DILI)发生率及病因学》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普通人群中每年DILI发生率至少为23.80/10万人,高于西方国家,且在我国引起DILI的药物中,各类保健品和传统中药占26.81%。该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关于DILI的话题时见报端,尤其关于“中药有毒”的话题,总是能够触及国人的敏感神经。本期人物专访,特邀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原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平教授,就我国DILI的临床实际问题,为大家答疑解惑。
前段时间,一篇发表在全球消化疾病领域顶级期刊《胃肠病学》上的研究论文《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及病因学》称,在中国大陆引起肝损伤的最主要药物为各类膳食补充剂(保健品)和中草药(占26.81%)、抗结核药(占21.99%)、抗肿瘤药或免疫调整剂(占8.34%)。随后,有媒体刊载了题名为《中国近三成的药物肝损伤,来自草药和保健品》的报道,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对此,很多业内人士提出质疑:从原文中可以看出,在中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除了保健品和中草药,剩下的70%以上的原因是由各类西药导致的,大众媒体和公众是否片面解读了这项研究结果,夸大了中草药的肝毒性呢?
为了解开以上疑惑,给公众一个正确的认识,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医药肝病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刘平教授。刘平教授直言不讳:“中药肝毒性被夸大了!”
中药肝损伤和大众认知误区有关
刘平教授坦承:“近年来,由于中医中药的广泛使用,中药引起肝损伤与既往相比确实在增加,我们应该正视并重视这个现象。但是,中药引起肝损伤应该努力去找到原因、去解决,而不是一味地将矛头直指中药。”
刘平教授进一步解释道,近年来中药引起肝损伤的原因可能有:1.部分老百姓过分迷信偏方、验方;2.对中草药辨别不清,如三七和土三七等;3.自行服用大剂量或长期服用某种中草药,如何首乌等;4.中医药科普不严谨,诱导老百姓乱服、错服中草药;5.西医医生在不辨证的前提下大量使用中成药,有统计数据显示,综合医院的中成药有70%是西医医师所开;6.管理不严格,将某些有肝毒性中药归到药食两用品中,如何首乌等。
除此之外,刘平教授还特别强调两点:一是将天然药物和中药相混淆,“与天然药物不同,我们的中药并不仅仅是天然植物的提取物,它是经过严格炮制以增效减毒,并有经上千年验证的完整的理论及使用体系”;二是长期服用保健品,“保健品不属于药品,更不属于中药,但其含有的活性成分长期服用也有可能引起肝损伤”。
过分夸大中药肝毒性没必要
“我们承认某些中药本身具有毒性,可导致肝损伤,但过分夸大中药肝毒性也是不合适的。”刘平教授表示,“既往相关研究中药物引起肝损伤的分类统计是有问题的,与某一类化学药如抗结核药物,甚至某一种化学药如对乙酰氨基酚进行比较,忽视了中草药也存在功效不同的分类,从而得出中草药占导致肝损伤药物比例较高的片面结论。如果只分为化学药物(西药)和中草药两大类,那么中草药引起肝损伤占不到三成,而化学药物占到七成多。而且服用的人群基数不同,只比较产生肝損伤与总体肝损伤的比例也是不科学的。”
“如此看来,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原因还是西药引起的。”如果将天然药物及其相关制剂剔除,将老百姓因为误食有毒中草药排除在外,那么真正因为正规使用中药治病而引起肝损伤者又能有多少呢?这样的数据是否有人统计过呢?刘平教授也希望媒体、公众能够正确看待中药肝损伤这一问题。
三类肝毒性中药要警惕
其实早在10年前,刘平教授就已经呼吁要重视中药肝毒性问题,并撰文发表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希望能引起国家有关部门、一线临床医生的重视。采访中,刘平教授也讲了一些他认为应该特别引起注意的肝毒性中药:
软坚散结类中药 这类药物普遍存在毒性,例如治疗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的散结片。而且在中药“上、中、下三品”传统分类中,这类药物往往属于不宜长期使用的下品。从现代药理机制来看,使用这类药物必会破坏人体正常组织。
活血化淤类中药 中医理论指出:祛邪类中药不能久用,若长期使用很有可能会带来药物性的损害。比如,治疗肝脏病需要用活血化淤药,但要有所选择,用养血活血的药物如当归、白芍、生地黄、川芎等可能问题不大,但若长期使用莪术、三棱等破血的药物很可能会引起肝损伤。
杀虫类中药 比如千里光等,目前已有相关研究证实了千里光的肝毒性。
除了这三类中药,刘平教授还指出,部分抗风湿药物和治疗皮肤病的药物也存在肝毒性,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我们通过查找文献发现,近年来随着药物性肝损伤研究的深入,部分原未提示致毒性的中药也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肝酶异常、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如补骨脂、吴茱萸等。其中蒽醌类成分是最常见的中药毒性成分,是大黄、何首乌、决明子、芦荟等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泻下、降血压、调血脂、抗菌消炎等作用,主要存在于很多泻下剂中,其不良反应以结肠黑变病为主,伴发不同程度的肝损伤。
刘平教授在此表示:“中药相对化学药物成分更加复杂,其制法、配伍等对单一成分的影响不容忽视。”
“其实中药比西药更安全”
“与西药相比,大部分中药安全性还是比较高的。”刘平教授指出,只要根据临床指南,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配伍,遵医嘱服用,那么中药还是相对安全的。但是要注意这么几点:切忌自行服用中草药;老年人用药应引起医生、家属的高度重视;必须服用具有肝毒性中药时,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中药引起肝损伤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就是药物的量、效、毒的问题。”刘教授告诉记者,中药的剂量、疗效、毒性间是存在一定关系的,如何把控好这三者间的关系还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此外,中药的毒性程度还与给药时间、给药剂量、炮制方法以及个体差异有关,这些方面都需要考虑到。
最后,刘平教授也希望借助《家庭医药》呼吁:中西医生都应高度重视药物性肝损伤;相关部门应规范中成药的适应证和不良反应;中医药专家要加强中药肝损伤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原因,指导临床用药;媒体要科学宣传、引导公众;国家应进一步加强保健品的监管、宣传。
刘平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原副校长,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病重点研究室主任。现兼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等。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在学术上,较早提出“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可以逆转”及“正虚血淤”是肝纤维化的中医病机基础的理论;发明了抗肝纤维化中药新药“扶正化淤胶囊”;发现中药丹参抗肝纤维化有效成分——丹酚酸B盐;主持开发的研究项目“扶正化淤法在抗肝纤维化治疗中的应用及相关基础研究”获得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