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脉斑块与血脂异常可以“异病同治”

2019-05-26焦青萍

家庭医药 2019年5期
关键词:异病同治颈动脉胆固醇

焦青萍

近年来,随着临床检查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动脉斑块”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就诊者的检查报告中,很多患者对此不甚明了,对动脉斑块应该如何防治也很迷惘。最近,林阿姨就在单位組织的退休职工体检中被查出颈动脉处有斑块,我给她开了调脂药,林阿姨很困惑,为何“动脉斑块”要用调脂药来治疗呢?

胆固醇水平与动脉斑块呈正相关

动脉斑块其实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描述。临床检查应用的比较多的是颈动脉、椎动脉和下肢动脉,如果体检报告显示颈动脉或/和椎动脉或/和下肢动脉内膜增厚,颈动脉或/和椎动脉或/和下肢动脉斑块形成,则提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动脉斑块的出现,会明显增加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周围血管疾病如下肢动脉硬化症的风险。

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年龄、性别等都是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如果存在以上多项危险因素,出现动脉斑块的几率会明显增加。

当血浆脂质中一种或多种成分的浓度超过正常范围时就称为血脂异常。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血清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血脂异常患者,血清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血液中滞留,其间可能产生脂质过氧化并参与内皮细胞的损害而形成动脉斑块。如果不进行治疗,就有可能造成动脉狭窄甚至阻塞,从而引起相应脏器缺血或者坏死。

异病可以同治

动脉斑块(或者说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异常虽然不是同一种疾病,但也可以说是同一类疾病,在防治方面,也有相同之处——

1.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性别、年龄、家族史等都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等都属于人为可控因素,因此只要对这几种因素积极控制,就可以有效减少斑块的形成,阻止斑块的进一步发展,降低斑块给人体带来的危险。

控制血压是控制危险因素的重要一环,高血压患者要定时定量服用药物,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血脂增高,不像血压升高患者会有明显症状,因此血脂异常患者应该定期检查,了解自己的血脂水平,并根据医嘱及时服药;糖尿病患者应该积极用药控制血糖水平,平时要注意对空腹和餐后血糖的监测,谨防血糖大幅度波动;肥胖的人群,尤其是腹部肥胖的患者,要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加强运动,尽量让自己的体重达标。

2.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饮食应该均衡合理,多吃蔬菜、水果、谷物和豆类食品,尽可能减少含脂肪多的食品的摄入;戒烟、控制饮酒;通过减少饮食的热量和增加体育运动减轻或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心态。

3.积极治疗: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可选择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可以使用控制和减缓颈动脉斑块进展的药物,目前经临床研究证实有效的药物有他汀类调脂药等。严重动脉狭窄有时需要介入治疗或者手术治疗。

4.定期检查:定期去专科就诊,进行有关方面检查,调整药物,以控制病情发展。

动脉粥样硬化也是一种退行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进展,对于检查发现动脉斑块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的综合治疗。但生活方式的干预还是很重要的,即防重于治。

猜你喜欢

异病同治颈动脉胆固醇
谈谈胆固醇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上)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下)
胆固醇稍高可以不吃药吗等7题…
基于“异病同治”理论治疗前列腺疾病的思考
脂肪肝与胆石症可以“异病同治”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