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护理对手术患者疼痛、不良情绪和满意度的影响
2019-05-25李芬兰
李芬兰
(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室,广东深圳 518112)
手术室是开展外科手术治疗的主要场所,由于手术属于侵入性操作,围手术期患者易出现不良情绪,且患者术后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对术后恢复均十分不利,因此,做好患者在手术室期间的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针对进行手术治疗的65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探讨了人性化护理对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疼痛、不良情绪和术后满意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手术室行手术治疗的65例患者(2017年1-12月)进行前瞻性研究,本研究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符合临床医学试验伦理学原则。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中男女各有17例、15例,年龄为20~53岁,平均(36.07±12.51)岁;观察组33例中男女各有19例、14例,年龄为21~54岁,平均(36.51±12.37)岁。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且患者或家属均对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⑴术前护理:准备好手术需要使用的器械、药品及设备,并在接患者入手术室前,核对好患者的基本信息。⑵术中护理:麻醉前、手术切皮前,手术室巡回护士应与麻醉医师及手术医生共同核查患者的各项信息;手术中,器械护士及时、准确递送手术器械,巡回护士应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⑶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手术室巡回护士与麻醉医师及手术医生共同核查,杜绝差错事故;由器械护士对患者皮肤进行清洁;由巡回护士护送患者回病房,与病房责任护士完成交接。
1.2.2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人性化护理。⑴心理护理:术前一天,巡回护士到患者病房进行访视,查阅手术患者病例资料,了解患者情况,并与患者进行亲切交谈,询问患者内心是否存在担忧和顾虑,了解其担忧、顾虑的具体方面及原因,对其心理问题予以分析,再针对性地对患者实施心理辅导,引导患者宣泄负面情绪,并给予他们鼓励和正向暗示,同时详细介绍手术有关情况,介绍已有手术成功的案例,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入室后,由巡回护士安抚患者,使他们身心放松处于最佳手术状态。手术后告知患者手术成功,给予患者鼓励,增强他们术后恢复的信心。⑵体位护理:麻醉成功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与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共同协作,为手术患者选择兼顾舒适度(适当采用体位垫)与手术操作的体位,避免因手术体位摆放不当造成意外损伤;并注意做好患者隐私部位的保护工作,对无需暴露部位予以遮挡,避免过度暴露。⑶疼痛护理:术前由巡回护士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疼痛教育,结合图片、视频等形式,为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疼痛相关知识,如手术后疼痛出现的原因、镇痛措施,让他们对术后疼痛具备基础的认知和心理准备;术后对患者再次巩固疼痛教育,为患者解答存在的疑问,并为患者讲解或示范切实可行的物理镇痛方法,并详细说明镇痛药物的应用指征及方法。
1.3 观察指标 ①分别于护理前、后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评估工具为SAS(焦虑自评量表)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量表,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不良情绪越严重[2]。②于术后12h、24h、36h、48h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评估工具为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总分0~10分,得分越低疼痛感越轻[3]。③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的护理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问卷满分100分,<60分(不满意)、60~80分(一般满意)、80~100分(非常满意),一般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总满意率。
1.4 统计分析 统计学软件选择SPSS 19.0,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描述为[例(%)](、±s),分别行χ2检验及t检验、配对t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SAS及SD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护理后的SAS及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比较(±s ,分)
表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比较(±s ,分)
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P<0.05
组别 心理状态评分SAS评分 SDS评分对照组(n=32) 护理前 55.32±7.83 54.73±7.71护理后 46.69±6.27# 46.25±6.05#观察组(n=33) 护理前 55.04±7.89 54.39±7.65护理后 39.58±5.46#* 39.94±5.22#*
2.2 两组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在术后各个时间点,观察组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比较(±s ,分)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比较(±s ,分)
组别 VAS评分术后12h 术后24h 术后36h 术后48h对照组(n=32) 4.52±1.18 4.07±1.14 3.68±1.11 3.15±1.03观察组(n=33) 3.46±0.97 2.96±0.94 2.57±0.85 2.14±0.71 P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两组护理总满意率分别为96.87%(观察组)和81.25%(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开展手术治疗、侵入性诊断、急诊抢救等,由于手术室操作具有侵入性,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创伤,加上手术存在一定风险,患者易出现不良情绪、术后疼痛感等,对其围术期身心健康较为不利,因此在手术室为患者做好护理工作十分重要[4-5]。
手术室护理主要是指贯穿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手术顺利开展及完成的主要手段。常规的手术室护理主要是通过对患者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三个阶段进行基础护理干预,但有文献显示护理效果欠佳[6]。近年来,人性化护理被逐渐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该护理模式以“人性化”为特色和护理核心,主要是针对患者的具体需求制定人性化的护理方案,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可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更加贴心的护理服务[6-7]。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心理护理、体位护理、疼痛护理三个方面[8-9]:心理护理可切实解决患者围手术期存在的心理问题,使他们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手术治疗;体位护理主要是对患者的体位摆放予以指导,可提高患者的躯体舒适度;疼痛护理主要是通过开展疼痛教育,使患者对术后疼痛具有初步的心理准备,使他们能更好地配合术后镇痛工作。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应用了人性化护理,并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SDS评分、SAS评分,术后各时间点的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人性化护理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患者围手术期的不良情绪,并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应用。